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作品 > 古人的姓氏名字三

古人的姓氏名字三

2023年01月13日 18:38:09 访问量:487

古人的姓氏名字三

接下来看小名,小名也叫幼名、乳名。辛弃疾有一首著名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里面提到了两个著名的古代帝王,有意思的是他没有尊称其大名,而是称其小名,“人道寄奴曾住” 是说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叫寄奴,“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是说北朝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叫佛狸。由此可见,古代帝王的小名和现代人阿猫阿狗的小名也并没有什么大的不同。理论上,乳名、小名、幼名有一些细微的差别,乳名,顾名思义就是一出生哺乳期间所取的名字,幼名小名是说其整个幼儿时期父母对其的专用称呼。古今父母都一样,小名一般都意思简单,琅琅上口,叫着亲切,听起入耳。取小名的目的一是亲切,方便称呼;二是吉利,讨个好彩头;三是希望孩子健康长大,自古就有“贱名易养活”的心理,所以容易起一些动物、奴婢等比较卑低的小名。

古人常见的小名主要有这么几个系列:一是排行系列,比如唐玄宗的小名三郎,包拯的小名三黑,郑和的小名三保,梁元帝萧绎排行在七,小名叫七符等等。二是“阿”系列,最著名的应该就是扶不起的阿斗刘禅,以及曹操阿瞒;东晋权臣王敦王导兄弟,小名分别是阿黑和阿龙;提到王家就不得不提谢家,谢安的小名很简单叫阿大;还有隋炀帝的小名叫阿嬷嬷,不好意思,多打了一个嬷字。三是“奴”系列,除了刘裕的寄奴,还有美男子潘安的檀奴,富豪石崇的齐奴,王羲之儿子王献之的官奴,映雪读书的孙康的御奴,“玉树后庭花”的陈后主陈叔宝的黄奴,唐高宗李治的雉奴,口蜜腹剑的李林甫的哥奴……最后,隋文帝杨坚的父亲杨忠小名就叫奴奴。四是“儿”系列,最著名的应该是宋太祖赵匡胤的香孩儿,另外菩萨皇帝梁武帝萧衍的小名练儿,山水诗人谢灵运的小名叫客儿,“元嘉草草”的宋文帝刘义隆小名叫车儿,后汉书作者范晔的小名叫砖儿等等。五是动物系列,汉武帝的小名叫“彘”,就是猪的意思,宋孝宗的小名叫小羊,司马相如的小名叫犬子,画家顾恺之小名叫虎头,五代后周太祖郭威小名雀儿,王安石的小名叫獾郎,北周太祖宇文泰小名黑獭,后来竟以此为字。除此之外,一些有意思的小名还有,文天祥的小名叫云孙;南朝宋宁南将军鲁爽,小名叫女生;南朝宋前废帝刘子业,小名叫法师;齐高帝萧道成,小名叫斗将;北魏骠骑大将军元叉,小名叫夜叉;北魏大臣李偲出生时,脐带是他母亲自己咬断的,所以他小名叫咬脐;五代后唐末帝李从珂是正月二十三日出生,所以他的小名就叫二十三。提到数字小名,就不得不说明太祖朱元璋,小名是重八,以数字为小名大概是元代的传统吧,比如他的父亲叫五四,常遇春的父亲叫六六,汤和从曾祖父祖父到父亲,分别叫五一、六一、七一!还有一些少数民族的帝王,小名就有些费解了,比如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小名叫啜里只;五代后唐明宗李嗣源小名叫邈佶烈……意思已不可考,大概是民族语言里的阿猫阿狗吧?

从上面的小名里可以发现一些现象:1,小名在从古到今是一个普遍的文化现象,上到帝王,下及平民几乎都有小名。2,下层平民可能受文化水平等的限制,小名到后来也就是其正式的名字,比如隋唐名将来护儿、杀了安禄山的李猪儿、金国大将郭蛤蟆等等,南齐名将张敬儿,原名叫狗儿,他弟弟叫猪儿,后来做了将军,皇帝看不下去了,给他们改名叫敬儿、恭儿;同理如果朱元璋没有做皇帝,可能他一辈子都叫朱重八。3,历史上小名应该经历了一个从不讲究到避讳的过程。秦汉之前,即使上层贵族也可能以小名为正式的名,文献中可以看到先秦很多诸侯贵族的名字取的比较随意,比如黄泉见母的郑庄公叫寤生,就是难产的意思;卫国大臣卫文子叫史狗;郕国的太子叫侏儒;周平王叫宜臼已经比较怪异了,但是齐景公、宋昭公、陈宣公都叫杵臼,杵臼是什么呢?就是古代舂米用的棒子和石臼;更惊世骇俗的名字是晋成公,叫黑臀!这不是小名,是写在正史上的正式名字,堂堂一国之君名叫黑屁股;其实不仅晋成公,先秦古人对“黑”都是情有独钟的,周公的后人周桓公叫黑肩,鲁成公、楚国楚共王的儿子子皙、郑国的公孙子张都叫黑肱,还有卫国卫定公的弟弟叫黑背!可能古人也意识到叫张难产、李黑屁股之类的名字放到正式场合有些太不雅观了,所以秦汉之后,古人长大后都会改一些好点的名字,原来的名字就成了小名,比如汉武帝小时候叫刘彘,长大后就改名刘彻,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名起源于秦汉。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开始越来越讳小名,魏晋的史书上还可以把人们的正名和小名并列,宇文泰甚至把小名当做字;唐宋之后,小名已经从正史消失,名人的小名往往只可见诸野史笔记;到了明清,人们对小名已经讳莫如深,如果你提到某人的小名,这并不是亲切,而是一种蔑视或侮辱!民间传说以及正史上,陈胜、朱元璋、张献忠等人都有发达后,同乡好友来投奔,直呼其小名,结果恼羞成怒,把他们斩杀的事情。

叫别人小名会有杀身之祸,还有人是因为自己的小名无端被杀。《资治通鉴》记载,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唐太宗李世民宴请众将。席间酒酣,就和大家娱乐,让每个人报出自己的小名。轮到将军李君羡时,他很不好意思地报出自己的小名“五娘子”。众人一听,李君羡一个猛将,竟然有一个这么女性化的名字,无不笑得前仰后合;而李世民听后,却是大吃一惊。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当时有个流言说唐三代而亡,“女主武王代有天下”。后人可能不以为意,但古人比较迷信,李世民作为君王更要考虑李家的江山社稷,所以对此忧心忡忡,总不能把武姓女子都杀掉吧。现在一听“五娘子”三个字,李世民恍然大悟;再加上李君羡是左武卫将军,统领禁军,镇守的恰恰是太宗当年夺位的玄武门,更让李世民深信不疑。过后没多久李君羡就被削去兵权,然后李世民找了个“欺君压民”的罪名将其杀掉。几十年后,真正的“女主武王”武则天才为其平反。

 

第三是学名,学名也叫训名,是古人入学受教育时所取的名字。古人为什么还需要一个训名呢?这有两个原因,一是出于尊重,古人成年之前一般只有名或乳名,但无论名还是乳名都是父母长辈专用称呼的,如果别人直呼其名是很不礼貌的。古代贵族以家庭教育为主,成年前接触的人也以家庭成员为主,这个问题还不突出,但是随着时代变化与教育面的扩大,私人办学及官办书院学堂逐渐成了主流,这样就出现了一个同学之间相互称呼的问题。按礼法,此时取字还不到时候,所以就需要给学生取一个便于老师和同学称呼的名字。二是出于谦逊,理论上老师对学生直呼其名是没有问题的,但后来无论是私塾的老师还是大户聘请的家庭教师都是以落第举子为主,社会地位不高,而学生却有的是豪门贵族子弟,或者将来可能出将入相,直呼其名意味着自己要与其父并列,地位的落差使得老师不敢或不愿意直呼其名;也有的老师过于讲究谦逊,不喜欢抬高自己,这样学生就需要再起一个名字。训名可以由父亲、老师也可以由其他长辈来取,鲁迅的学名豫山便是由其祖父所取,后来因为豫山与绍兴话雨伞谐音,遭同学调侃,所以鲁迅又央求祖父给自己改名豫才,豫才后来成了鲁迅的字。从这个例子也可以看出,学名其实是在人成年之前是起字的作用,很多人成年后就直接将学名用作字了。

 

第四是谱名。谱名是一个人写在家谱中的名字。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宗法社会,敬奉祖先,重视家族凝聚力,重视家族文化传承,《红楼梦》里的四大家族就是这一特性的集中体现。但是如果一个家族过于庞大,兄弟之间的年龄差距越来越大,几代人之后就会出现同龄不同辈的现象,比如贾蓉比贾宝玉年龄要大,但得叫宝玉宝二叔,因为宝玉比贾蓉大一辈。如果几代人之后,搞不清这些情况,很有可能就会乱了辈分,这在讲究等级尊卑的礼制社会是坚决不能容忍的。所以一些家族要修家谱,一方面供奉祖宗,明晓源流;另一方面也明确世系,不要乱了辈分。所以兄弟之间一般都有个排行字或者相同的偏旁,比如贾家第一代贾演贾源都是三点水,第二代是代字辈,第三代都是反文旁,第四代都是王字旁,第五代都是草字头,所以贾蓉一看名字就知道,如果是王字旁就是叔叔辈,反文旁就是其爷爷辈。一开始家族排辈没有严格的规定,基本都是跟着这一辈人第一个的名字排行,后来一些家族修家谱提前就把下几代的排行排好了,硬性规定每一代人的名字里必须得有标明辈份的这个字,这个表示你是这个家族第几代人的字就叫行辈字,行辈字可以是名字的第二个字,也可以是第三个字。一些名门望族的行辈字都是很讲究的,一般会以经典诗词文章,或者选取好的字词编纂成文,比如朱元璋给他的二十几个儿子每个家族都定好了行辈字,四子燕王朱棣后裔世系派字是:“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促,简靖迪先猷。”明朝到了其第十代“由”字辈朱由检灭亡了。而最有名的家族行辈应该是孔氏家族,孔家自孔子后两千余年,子孙派系繁多,遍及全国,为了使族属代代不乱,长幼有序,老少尊卑各有条理,孔氏宗族在命名上逐渐形成了一套严格的规范条例。明代初年,太祖朱元璋先后赐给孔氏十字作为行辈字,从五十六代起排,此后孔氏族人“遵照所开列行辈,取名训字,有不钦依世次随意妄呼者,不准入谱”,此后明清两代皇帝及北洋政府又不断增续,孔家至一百零五代的行辈字都已排好。这些行辈字是:“希言公彦承,弘(宏)闻贞尚胤(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现在已排到的“佑”字辈,近现代熟悉的名人孔庆东、孔繁森、孔祥熙、孔令辉、孔德成等等既是其本名,也是其谱名,一看行辈字就能知道他们是第几代。同时孟、颜、曾三个家族作为孟子、颜回、曾参的后裔也共享这些行辈字。谱名是要写在家谱上的,一般人就以谱名为名,有的家族少数情况下会以谱名为字;也有人平时并不用谱名,而是另改其他的名字,这样就出现了谱名与名不一致的情况,原因是各种各样的,就不细述。比如曾国藩的谱名是曾传豫,按家谱看应该是曾子六十八代后裔,但他后来先取名子城,后改名国藩,他的几个弟弟妹妹也都跟着他改“国”字排行,但他的儿子们又都以“纪(继)”排行,孙子们也都是“广”字排行。

 

第五是法名,理论上法名是和尚道士出家后另起的名字(道士叫道号),但实际上俗人也可以有。和尚道士另取法名表示告别旧我,与世俗分离;可是实际上后来俗世在命名上的一套也逐渐影响了空门,比如俗世有名有号,和尚也是有法名有法号;俗世名与字要区分,尊长方能称名,平辈晚辈称字,和尚同样也是法名只有师父才能叫,一般人直呼和尚法名也是对和尚的不尊重,只能称其法号;俗世讲究尊卑长幼,注重辈分排行,和尚道士们同样注重师承,也有辈分排行,比如《西游记》里美猴王拜师,菩提祖师说:“我门中有十二个字,分派起名,到你乃第十辈之小徒矣。……广大智慧真如性海颖悟圆觉十二字。排到你,正当字。与你起个法名叫做孙悟空”。法名和法号从广义上说是一回事,但在狭义上是要区分的,比如唐僧,俗家名字叫陈祎,法名玄奘,法号三藏,玄奘这个法名就相当于俗人的名,是只有师父才能叫或者自称用在正式场合,而三藏相当于俗人的字或号,大家都可以叫。同样他收了三个徒弟,悟空是菩提祖师取的,悟能、悟净是观音给取的,这些都是法名,是师父的专属称呼;他又给三个人分别起了别名:行者、八戒和和尚(不要怀疑,详见《西游记》二十二回,唐僧说沙僧真像个和尚家风,就给他取名叫和尚),这应该就是法号,方便众人称呼。

      俗人为什么也可以有法名呢?这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儒道释三家对于普通百姓而言是互通的,和尚道士供奉佛祖天尊,普通人家也可以不出家吃斋念佛,供奉菩萨神仙,以求得保佑。所以古人如果担心孩子不能健康成长,就会让他拜和尚或道士为师,以求神灵庇佑;虽然并不真正出家,只是寄名,但是拜师的礼仪及施舍一样都不能少,所以师父也会赐给孩子法号,以示正式。比如鲁迅幼时比较瘦弱,他母亲担心他长不大,就让他拜寺里的一位“龙师父”为师,这位师父就给他取了个法号叫长庚。取法号看起来庄严神圣,但从人们内心却是和给孩子起一个阿猫阿狗的卑贱小名是同一种心理,也是很有趣啊!

编辑:yzm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忻州市河曲中学 特此声明。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联系地址:山西省河曲县长城大街西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