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姓氏名字二
我国近代史上的名人里,国民党的孙中山、蒋介石、汪精卫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但是你知道吗?你所熟知的这三个名字却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正式名字。他们的正式名字(准确的说是名)分别是孙文、蒋中正、汪兆铭,中山是孙文的化名,介石是蒋中正的字,精卫是汪兆铭的笔名。古人尤其是古代的文人或者名人,他们都有很多的名字,并且逐渐有了一套比较繁杂的名字系统,比如苏轼,初字和仲,后改子瞻,都知道他号东坡居士,其实他还有铁冠道人、海上道人等号,去世之后谥号文忠;比如鲁迅,都知道鲁迅原名周树人,实际上他最初的名是樟寿,字豫才,另外他小名叫阿张或者阿樟,学名豫山,还有个法名叫长庚,笔名除了鲁迅还有讯飞、神飞、雪之、风声、自树、索土等等146个;比如蒋中正,名中正,字介石,幼名瑞元,谱名周泰,学名志清……众多的名字看似眼花缭乱但在不同的场合是不能乱用的,如果你穿越到古代,称呼错了这些名字必然会得罪人,甚至会有杀身之祸。那么该怎么去区分和辨别古人这些比较讲究的本名、谱名、乳名、学名、训名、法名、表字、自号、外号、堂号、谥号、郡望、地望……呢?
首先看名和字。都知道古人有名有字,但名和字是不能乱用的。西汉初年,刘邦打败项羽后,招降了一批项羽旧部,这时刘邦下了一道命令,以后所有奏章中提到项羽,必须直呼其名叫他项籍,而不能称其字叫他项羽;同时刘邦还把归降者中叫项羽为项籍的都提拔了。但当时有一位叫郑君的,坚持尊称项羽,结果被刘邦赶回老家,不再任用。为什么名和字会有如此大的区别呢?如果说姓氏是一个族群区别于别的族群的标志的话,那么名字就是具体到每个人区别于别人的标志。名字首先是个代号,所以古人一开始对叫什么应该是不很讲究的,但是随着文明的进程,礼制的确立等,名字也就越来越讲究,越来越多样,越来越文雅起来。除了名之外,首先产生的就是字。字也叫表字,谁最先有字已不可考,有资料说字起源于我国商朝,但字作为制度确立应该是西周时期礼制建立之后,《礼记·檀弓》上说“幼名,冠字”,意思是古人一出生要取名,行冠礼后要取字。冠礼就是成人礼,这意味着有字是一个人成年的标志。那么古人成年了就必须有字呢?这也是礼的需要,《礼记·士冠礼》中说“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字也”。古人认为名是父母所取,长辈称呼自己的,人小时候,身边人差不多都是长辈,此时直呼其名没什么;但人成年后,身边有了很多平辈和晚辈,此时他们也直呼其名的话,就相当于也以长辈自居了。这时候,不仅被直呼其名者尴尬,这些平辈晚辈们也尴尬,因为礼制之下,古人讲究谦逊有礼,都喜欢尽量贬低自己抬举别人,如此把自己置身于长辈地位也是不符合自己彬彬有礼的形象的。所以大概是为了避免这些尴尬,成人之后就需要再取一个名字,以供平辈晚辈使用,也使自己得到作为一个成年人应有的尊重,这样字就应运而生了。名和字有了分工,就不能混用,不然后果很严重。
古人称名主要在以下几个场合:1,父母及家族长辈称呼自己。2,君王,不仅君王可以直呼其名,古人面见君王时首先还得自报自己的名,奏章开头也一般都是臣某某言,也是称名,比如《出师表》开头“臣亮言”;刘邦为了尊重丞相萧何,给了他三个特权,其中一个就是“称臣不名”,见了皇帝只称臣,不用报自己的名字。3,老师,古人尊师重道,所以侍师如父,老师也能直呼其名,《论语》里孔子对其学生都是叫他们的名;到了后世,一些老师为了表示谦逊,还会给学生另起一个学名,表示自己不敢以其父自居,也方便同学之间称呼。4,自称,古人自称名也是表示一种谦逊,是表示把自己置于晚辈的地位;如果自称用字,只能说明这个人狂妄无礼。《三国演义》里张飞喝断当阳桥一段,张飞大叫“燕人张翼德在此”,自称自己的字,不是张飞没礼貌,而是要用此张狂的态度表达对于曹军的藐视,和敌人还讲什么谦逊呀?5,正式场合,比如登记名册,写入史传等。除了这几种情况,古人在多数场合还是称呼别人的字。事实上到了后世,即使是上级师长,也习惯称下属晚辈字,以示尊重;如果直呼其名,就显得十分严厉,大概就会有暴风骤雨了吧!再后来,名就成了一种避讳,去了别人家,不仅主人的名不能说,还得提前打听好其祖上十八代叫什么名;不仅这个名不能当面说,同音字也不行!个人的名是家讳,说错了就会得罪主人;皇帝的名是国讳,一不小心用错了就有杀身之祸;但一般情况下,字是不用避讳的。因此直呼古人的名条件是很苛刻的,绝大多数情况下古人都是知其名而用其字,字也就成了古人交往中最常用的称呼。所以,项羽名籍字羽,一般场合称其项羽是一种尊重也是一种习惯,但刘邦让人们叫他项籍,实际上反映了刘邦阴暗的内心,一是表达对项羽的厌恶;二是检验归降自己的项羽旧部的忠心,如果你还尊称他的字,说明你还怀念他,和我非一心。但历史和刘邦开了个玩笑,他这近似小人得志做法引起了人们内心的不满,尤其是几十年后一个叫司马迁的。司马迁对于项羽是比较欣赏和尊重的,所以在写史记时给他作了一篇《项羽本纪》,不仅将其列入帝王之列,而且没有按一般史书的写法称其名项籍,而尊称其字项羽。以至项羽成了其传世的名字,刘邦所希望的项籍反而鲜为人知了。
由于史书作传一般称呼古人的名,所以他们传世的名字主要是名,但也有以项羽为代表的一些人传世的名字是字,这种情况叫以字行。比较有名的还有:管仲(名夷吾)、屈原(名平)、伍子胥(名员)、孟浩然(名浩)、罗贯中(名本)以及孔子的一众学生等等。古人以字行的原因是很多的,有的是因为习惯,有的是出于尊重,有的是因为社会风气,还有是因为避讳。北宋时有个叫王曙的人,正好当时在位的皇帝宋英宗叫赵曙,所以他要避皇帝的名讳,所以就以其字晦叔称;唐玄宗时的著名宰相姚崇,本名叫姚元崇,字元之,武则天执政时突厥人叱利元崇发动叛乱,故武则天不喜欢他的名,所以在武则天执政的几十年里,姚崇就一直以字行,叫姚元之;直到唐玄宗即位后才恢复本名,但是又要避讳开元年号,故又改名姚崇。孔子的学生们以字行是因为他们的名字基本都出自《论语》,《论语》的作者据推测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曾参的可能性最大。文中提到的孔子弟子都是曾参的平辈,再加上《论语》只是语录体文集,而非正式的史书,也没必要郑重其事书其大名,所以子路、子贡、颜渊、冉有等这些学生都是以字出现的。后人读《论语》,也就习惯了称他们的字;但是孔子主张“克己复礼”,是个特别遵循礼制的人,故《论语》里孔子称呼他们都是直呼其名,问冉有有什么意见都是“求,尔何如?”,称赞颜渊“回也不改其乐”,诸如此类。
先秦时期,人们对于取字应该是不很讲究的,比如管仲,名夷吾,字仲,古人以伯仲叔季排行,仲就是老二的意思,大家不能不礼貌地直呼其名夷吾,所以都尊称其老二!齐桓公为了表示尊敬,也放下君王架子,不直呼其名夷吾,称其“仲父”,这个仲父不同于后来秦始皇叫吕不韦,秦始皇的仲父是第二父亲的意思,而这里的“父”是对成年男子的尊称,“仲父”的意思就是尊敬的老二。有人觉得可能是管仲家贫,所以他父亲给他取字不讲究,但是他的好基友鲍叔牙家里有钱呀,而鲍叔牙字叔,齐桓公也尊称他“叔”,意思是尊敬的老三!提到鲍叔牙,其实他的这个传世的名字是名字连用现象,他是鲍氏,名牙,字叔。同样情形的名字还有秦国大将孟明视,他是百里氏,名视,字孟明;孔子的祖上孔父嘉,名嘉,字孔父;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名纥,字叔梁……一开始,大概人们单字名单字字比较多,但人们发现重名的越来越多,比如后来的范睢,吴广等人的字也是叔,所以字开始走双字路线。最初都是在单字基础上加排行,比如孔丘,字仲尼;或者加一个诸如“子”“父(甫)”之类的衬字,“子”这个字有美好的意思,通常是对男子的美称,所以古人对这个“子”字青睐有加情有独钟,先秦文献中可以随意找到一大堆含有“子”的字,比如子牙、子胥、子路、子贡、子产、子都、子玉……即使到了后世,也有子长(司马迁)、子龙(赵云)、子敬(鲁肃)、子美(杜甫)、子瞻(苏轼)……一开始这个子字并不固定,所以颜子渊也叫颜渊,冉子有也可以叫冉有,后来慢慢古人也就习惯了双字字了,单字名、双字字几乎成了古人名字的标配!唐宋之后双字名才逐渐多起来,但双字名,单字字一直很罕见,后世比较有名的比如《颜氏家训》的作者颜之推,因为其父推崇春秋时期的介子推,所以给其取名之推,字介。
古人不仅男子有名有字,女子也要取字的,而且男子要到二十岁行冠礼后才能取字,女子只需十五岁行及笄之礼后就能取字,以示成年。但由于当时男尊女卑,很多女子只被标注某某氏,连名都很难传世更不用说字,号称“第一才女”的李清照尚且无字传世。当然一些著名女子的名字还是可考的,比如王昭君,名嫱,字昭君;刘邦的皇后吕雉,字娥姁;咏絮才女谢道韫,字令姜……比较有意思的是孙权的两个女儿,长女叫孙鲁班,次女叫孙鲁育,好端端的姑娘叫鲁班已经够过分了,更过分的是孙权给她们取字分别叫大虎和小虎!不过后来孙鲁班废立太子,权倾一时,颇有母老虎的风范,也不枉大虎这个字。《红楼梦》里宝黛第一次相见,贾宝玉就问林黛玉“妹妹可曾有字”,然后给她取字“颦颦”。当时二人不到十岁的样子,这个细节也说明了后世人们已经不拘于周礼里男子二十、女子十五行成年礼后才能取字的规定,大概开蒙入学之后就可以取字了吧!
可能最初古人取名取字存在一定的随意性,但后来古人的名和字越来越讲究,多数名和字之间还是有一定联系的。比如孙坚的四个儿子,长子孙策字伯符,次子孙权字仲谋,三子孙翊字叔弼,四子孙匡字季佐,四子按伯仲叔季排行,而策符、权谋、翊弼、匡佐在意义上也都有关联性。比如张衡,字平子,取义平衡。比如韩愈,字退之,取义不要一味前进,也要适当退让。比如李渔,字笠翁,取义蓑笠垂钓之渔夫。蒋介石的名“中正”和字“介石”,典出《周易》:“(豫卦)六二,介于石,不终日,贞吉。《象》曰:‘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
那么既然名和字如此讲究,为什么现代人却不再区分名与字了呢?我想,首先是因为名与字的讲究是礼制的体现,而随着时代发展,尤其是近代新文化运动及受西方文明等的影响,传统的礼教被推下了神坛,原来的繁文缛节的基础消失了,人与人之间也就不用那么虚礼客套了,不用有那么多避讳和讲究,也就没必要文绉绉地以字号相称呼了。其次是文化的普及,过去文字及文化礼制是上层及知识阶层的专利,取字也是上层社会社交的规则之一,繁琐的礼仪也是他们区别于普通百姓的优越感所在;而普通百姓文盲居多,被斥为粗鄙之人;但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普通人也有了学习文化知识的权利,贵族的优越感也就不存在了,取字等繁琐礼仪反而给百姓生活带来不便,不利于现代文化的普及,字慢慢也就退出了历史舞台。最后是平等思想的影响,名和字背后的体现的是礼制,要讲究避讳,讲究尊卑等级;而自由平等观念深入人心之后,直呼其名并不显得不尊重别人,而且还很亲切,没有那些虚礼客套人与人交往反而更直接便捷,字的存在也就没必要了。正因为此,不仅大陆,港台新加坡等华人文化圈里,人们都已不再区分名与字,而统一成了名字!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