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视剧《大秦帝国》里,我看到一个奇怪的名字叫芈原,仔细一查,原来它竟然就是我们熟悉的屈原!可能编剧或者导演也是查过资料知道屈原是芈姓屈氏,既然姓芈,觉得称呼其芈原更合适,但是他们错了!他们只知道我国先秦时期姓和氏是要分开的,却没有再深入了解一下当时是女子称姓男子称氏。不仅他们,我们学习历史时说惯了的姬昌、姜子牙、嬴政……在当时也都属于错误的称呼,如果我告诉你他们比较规范的称呼应该是西伯昌(文王昌)、吕尚、赵政,你会不会很惊讶呢?其实我们的姓氏在古代是很有讲究的。
中华姓氏是源远流长的,最早可一直追溯到母系社会,比较早的姓如姬、姜、娰等都有女字旁也大体可以说明姓产生之初是女性占主导地位的。我国具体哪个姓是最早的已经不可考,但据说最早的姓是“风”,有说服力的依据我没找到,古人这么说大概是因为传说这是伏羲的姓!史书记载,武王伐纣后封伏羲之后于宿,而宿国的国君姓风;中国神话里最早的人类是女娲用泥捏的,而伏羲女娲又是兄妹,所以风姓就成了第一个姓。姓的产生应该是为了区分血缘,防止近亲结合,保证族群后代的基因优秀吧!所以姓一开始是作为族群的识别标志的,知道自己的姓,就能知道自己与别的部落是否是从同一族群分化而来,后世遂有“同姓不婚”的传统。而氏是姓的分支,由于人口的繁衍,原来的族群不断分化出新的部落,而同姓部落间也需要相互区分,所以他们建立自己专属的识别标志,这就是氏。这些新的族群后来又分出更多的小族群,它们又为自己确定氏,这样氏便越来越多,并远远超过原来姓的规模。
周代以后,由于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宗法制度,理论上只有赐封土地才能有氏,氏逐渐成了身份与地位的象征。周天子为大宗,除长子要继承天子之位,其他儿子以及功臣勋贵便分封各地,这些诸侯遂以封国或封地为氏,比如周武王封微子启于宋,周成王封叔虞于晋,周穆王封造父于赵城,遂有赵氏。 诸侯的长子继承君位,其他子嗣及功臣封为卿或者大夫,这些卿大夫便以官职或封地为氏,比如鲁桓公的三个儿子皆被封为大夫,遂有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号称“三桓”,把持鲁国朝政多年;晋文公封大将先轸于原,于是又称原轸。 卿大夫们的子嗣们一般继承这个氏,如果他们也能得到封赏,也可自立门户,建立新的氏;比如晋国大夫荀息的孙子荀首和荀林父,前者被封于智,遂有智氏,后者为晋国中行将,遂有中行氏,二家同为晋国六卿之一。 如果这些贵族遭遇变故、或被驱逐或者“五世亲尽,别为公族”等其他原因要自立门户,这时取氏就比较自由了,虽然没有了封地,但居住地,标志物,祖先的名字等都可以为氏;比如陈厉公的儿子公子完由于国家内乱,被迫逃亡齐国,遂以当时与陈同音的田(先秦时陈与田读音都读dien)为氏,二百多年后,其八世孙田和取代了姜姓齐国,建立了田齐国。宋国司马孔父嘉是宋闵公的五世孙,名嘉,字孔父,在内乱中被杀,按周礼,他的儿子木金父出了五世,且没有受封,已经没有公族资格,必须自立门户,所以便以其父的字“孔”为氏,其后人流亡到鲁国,就有了著名的孔子。
因此在当时姓是不变的,而氏是可变的。顾炎武说“氏一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氏会随着封地、官职的改变及其他变故而改变,因此会有父子两代不同氏甚至一个人的后代有几个氏的现象。另外,不同姓之间可能会以同样的方式命氏,因此会出现姓不同而氏相同的现象。比如晋国大夫赵衰有四个儿子,幼子赵盾继承其爵位,遂奉赵氏,而其它三个儿子分别被封到原、同、楼这三个地方,遂有原氏、同氏与楼氏;值得注意的是之前先轸也被封于原,这样原氏后人同氏却不同姓,现代的原姓可能是赵衰之后,也可能是先轸之后。再比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孔文子是卫国大夫孔圉,他这个孔氏与孔子的孔氏也非同姓。
正因为很多氏源自于同一个姓,为了遵循“同姓不婚”的传统,所以当时女子需称姓,以表明家族源流。嫁人之后人们称呼一般习惯将其娘家的姓后置,前面冠以自己的排行、家族或者丈夫的氏、谥号以及其它标志。比如夏商周三代被后人称为红颜祸水的妺喜、妲己、褒姒,分别姓喜、己和姒,晋文公的夫人是秦穆公的女儿,秦国是嬴姓,晋文公谥号是文,所以她被称为文嬴。齐僖公的两个女儿分别嫁给了卫宣公和鲁文公,被称为宣姜和文姜。当时“子”这个词用在男子名字之后时表示尊重;如果用在女子名字之后,却是表示她姓子,宋国是商朝后裔,所以子姓女子一般都是来自宋国,比如鲁惠公的夫人也叫孟子,孟是表示她是老大,子表示她是子姓,而非后世的亚圣孟轲。还有传言与孔子有绯闻,逼得孔子对天发誓以证清白的南子,都是宋国国君的女儿。
因为西周之后,氏往往源自封赏,这样氏既是家族的标志,也成了地位和身份的象征,所以男子称氏,以标榜身份,区别贵贱。当时但凡有姓氏的都是贵族,或者是贵族之后,那怕其家族已经没落,也有一种优越感。而当时的平民是没有姓氏的,文献中的平民基本都是以其职业、住址等冠名,比如庖丁、匠石等,只是表示他是个叫丁的厨师、叫石的工匠。
既然当时女子称姓、男子称氏,那么我们习惯称呼的姜子牙、姬昌、嬴政以及《大秦帝国》里自作聪明改成的芈原,都是不符合当时习惯的。屈原是芈姓屈氏,所以叫屈原是没错的,叫芈原实际上是对他的侮辱。姜子牙是姜姓吕氏,名尚或者望,字子牙,所以应该称其吕尚或者尊称太公望,但是这只是书面的称呼,如果你当面叫他吕尚,这是十分不礼貌的,我们讲名字的时候再详细说。周文王是姬姓,名叫昌,但他是什么氏呢?事实上周天子是不需要氏的,因为氏是贵族家族的象征,而天子是天下之主,率土之滨,莫非王土,还要用氏来标榜身份吗?所以他就叫昌,不是姬昌也不是周昌,比较规范的称呼应是按当时习惯冠以其官职或身份,他当时是西伯侯,后来被尊为周文王,所以应叫他西伯昌或者文王昌。周天子不需要氏,理论上诸侯也只是在天子面前称氏,在其诸侯国内也是不需要称氏的;诸侯的儿子们一般都是公子某某,孙子们都是公孙某某,公子公孙都只是身份,而非姓氏;除非他们被封官职或土地,或者五世之后失去公族资格,才能取氏,建立新的门户。所以晋文公就叫重耳,即位前是公子重耳,即位后是晋候重耳,而不是姬重耳或晋重耳。但是秦国是个例外,秦始皇不能叫嬴政这个道理不用再讲,但秦始皇为什么可以叫赵政?这是因为秦国祖先是先有氏,而后才又被封为诸侯的,不同于晋鲁等国的分封建氏。史书记载,秦国祖上与赵国同源,其共同的先祖是商纣王的臣子飞(蜚)廉,飞廉有两个儿子,叫恶来和季胜。后来恶来助纣为虐,被周武王杀了,其后人就投奔了季胜,而季胜的后人造父被周穆王封于赵城,建立赵氏,这样恶来的后人这一支也跟着以赵为氏。再后来,这一支的后人非子又被封于秦地,于是便有了秦国,但秦国公族仍一直以赵为氏,所以秦始皇在即位前可以被称为赵政。指鹿为马的赵高实际上是秦国宗室,而非后世学者附会为赵国宗室为报仇而祸乱秦国。《史记》《战国策》等皆言赵高是秦国宗室远亲,西汉学者陆贾、刘向等论秦国的灭亡,指出是因秦国过于信任“同姓”宗族,这个“同姓”正是指赵高。
姓氏合二为一应该是在战国时期,秦汉之后,这个过程已基本完成,当时人们已经不再区分姓氏,司马迁写史记,第一篇《五帝本纪》就说黄帝姓公孙,黄帝姓什么已不可考,但肯定不会姓公孙。公孙是西周后诸侯公族子弟身份的标志,并非姓氏,所有诸侯的子孙都可以叫公子公孙,可能是他们的后人以此为氏,然后到了司马迁那个时代演变为姓。宋代史学家郑樵批评说:“奈何司马子长、刘知几谓周公为姬旦,文王为姬伯乎?三代之时无此语也。良由三代之后,姓、氏合二为一。虽子长、知几二良史,犹昧于此。”太史公如此见识广博已经分不清姓氏,也就说明当时姓氏已经合流。
那么姓氏为什么会合并呢?首先,姓的作用主要是区别族群,防止近亲婚姻;但从有姓以来到春秋已千年,族群演变,人口增多,氏越来越多,而姓的数量始终就那么几个。姓逐渐淹没在氏的汪洋大海中,所以氏逐渐替代了姓。其次,氏是礼制的体现,也是身份的标志。但是春秋后期,礼乐崩坏,很多贵族都已没落,人们对于礼制已经不再讲究。随着新的阶层的兴起,氏用于标榜身份,区分贵贱的作用也已不再,不能“别贵贱”只能用来“别婚姻”了,此时的氏相当于原来的姓,于是逐渐人们就又用姓替代了氏。再次,战国时期是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各国纷纷改革,传统的宗法制度被打破,姓氏制度所依附的体制已不在,姓氏也就不再是贵族的专利。再加上各国开始大规模登记户籍,平民都必须要有姓氏,这样姓氏就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普遍,最终完成了姓氏合流,平民也就可以被称为百姓。
贵族取氏有时也比较任性和自由,此时平民取姓就更没有那么多讲究,自己的住所,门前的树木,所见的动物,祖上的名字等皆可为姓,所以现在姓氏中还有很多看似奇怪的姓,比如死、尿、尸等等。但是多数人还是愿意攀龙附凤,以贵族原有的氏为姓,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姓氏基本都能在先秦找到源流,只是你是不是其直系后人已不可考,实际上也没必要考证。中国人有敬祖的传统,都希望自己的祖上英明神武功业煊赫,所以几乎每个姓都可以追溯到一位古代的名人,并奉为祖先,此时姓已不仅仅是家族标志,更是一种精神的凝聚。
实际上,我国古代的姓氏制度是非常复杂的,姓氏文化也是博大精深,我所说的可能连皮毛也算不上,也不免错误疏漏之处。而姜子牙、嬴政等说法也早已约定俗成,我也无意改变什么。但姓氏文化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一,身为国人,应该多了解一些自己国家的历史文化,才能更好地继承我们的优秀文化遗产。不然自作聪明把屈原改成芈原这类的笑话就会不停地上演,如果这些谬误不断流传深入人心,那么我们的传统文化也就面目全非了吧?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