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作品 > 古人的姓氏名字四

古人的姓氏名字四

2023年01月13日 18:43:08 访问量:558

古人的姓氏名字四

号除了有自己所取的自号,还有被别人所起的号。他人所起的号有两种,一种就是大家熟悉的外号,也叫绰号、诨号、混号等,一种是雅号,也叫赠号。两者在本质上没什么区别,只有雅俗之分。

  一说起外号,大家首先想起的应该就是《水浒传》,一百单八将各有外号,及时雨、黑旋风、豹子头、青面兽、花和尚、霹雳火、插翅虎、拼命三郎、浪里白条等这些称号无不生动形象地描摹出这些英雄的性格、特长及相貌特征,使得人物形象呼之欲出,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外号具有强烈的表意性,能抓住人物最标志性的特征、性格或处事风格,用词简洁明快、通俗易懂,带有一定的夸张色彩,又不失幽默趣味,故总能让人过目(耳)不忘。历史上最早的外号据说是夏桀的移大牺,意思是说夏桀的力气大得可以把牛移动。出自《吕氏春秋·简选》“殷汤良车七十乘,必死六千人,以戊子战于郕,遂禽推移大牺”,有人把“推移大牺”翻译成夏桀的两个臣子,但《淮南子·主术训》写这一段,明确指出夏桀能“椎移大牺,水杀鼋鼍,陆捕熊罴”,由此可见移大牺应该就是指代夏桀。而正史中记载的第一个绰号见于《史记·秦本纪》,当时秦国人们把百里奚称为五羖大夫,这是因为他沦落楚国后,被秦穆公用五张羖(黑公羊)皮赎回秦国才做了大夫的。《史记》里还记载了秦国的一个外号,我们现在常用的词语“智囊”其实源自秦昭襄王时相国樗里疾的外号。帝王御赐外号第一人应该是东汉的董宣。《后汉书》记载,董宣任洛阳令,杀死了光武帝刘秀姐姐湖阳公主的一个白日行凶的奴仆;刘秀大怒,让他向湖阳公主磕头认错,结果董宣两手据地,坚决不肯低头;刘秀对他这种不畏豪强执法如山的态度很赏识,于是“敕强项令出”,并赏钱三十万。董宣得了强项令这个御赐外号后,更是严厉执法,打击豪强,京城洛阳一时安定稳固,因此洛阳百姓又送给他一个外号叫“卧虎”,与他的前辈汉景帝时廷尉郅都的“苍鹰”并为酷吏典范。正史上唯一一位只有外号而未留下真名的是北魏名将杨大眼,杨大眼的特点是健步如飞,奔马难及,又骁勇善战,被赞胜过关张,南朝士兵因此闻风丧胆,盛传他眼睛大如车轮,由于大眼名声太大,以致后世只知其外号而不知其真名。

  外号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恶意的,是要借此来表达对别人的讥讽、嘲笑、憎恶或侮辱,鲁迅先生说过:中国老例,凡要排斥异己的时候,常给对手起一个诨名——或谓之绰号给自己不喜欢的人取外号也是有悠久传统的。这一点在古代的政治斗争中尤为突出,有的外号是从外貌做文章,汉代贾逵因身高头长,被称为贾长头;唐代温庭筠因容貌丑陋,被呼作温钟馗;唐卢龙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张公素性情暴戾,酷爱翻白眼,人送外号 “白眼相公;宋徽宗时的宰相韩忠彦和曾布,一个身材魁梧高大但生性淡泊,一个身量矮小但个性棱角分明,因为工作关系,两人经常一起上镜,人送外号龟鹤宰相。有的是讽刺官员处理政务,北宋名相王珪的外号叫三旨宰相,是因为他任宰相十多年中除取旨、领旨、传旨外,不干别的事;宋理宗时有三个谏官——丁大全、陈大方、胡大昌,本应积极进谏,结果却谨小慎微,啥都不敢说,时人讽刺其为三不吠犬;同时代的赵霈担任了谏议大夫之职却大谈禁杀鹅鸭,被讥为鹅鸭谏议。 明代刘吉、万安、刘翊三人位至宰相,却碌碌无为,饱食终日,无所成就,时人噱称其为纸糊三阁老有的外号是嘲讽行为作风,东汉崔烈以500万钱买官,人称铜臭;南明弘光天子喜欢用蛤蟆制药,他的大学士马士英喜欢斗蟋蟀,因此被人们讽为蛤蟆天子、蟋蟀相公。这类外号一般都是背称,是不会当面称呼的。

  另一类是无恶意的,是要借此突出别人的特征(尤其是优点)或亲朋好友间开玩笑,以表达喜爱、敬畏或亲昵,这类外号当面称呼也无伤大雅。《水浒传》里的外号几乎都突出了英雄们的特征,及时雨突出了宋江的急公好义,神行太保突出了戴宗的健走,浪里白条突出了张顺擅长水性……即使是叫赤发鬼、青面兽、病大虫、母夜叉、活阎罗等看似有贬义的外号,也能突出他们的勇猛凶狠,有助于提升他们的江湖地位,所以刘唐等人还是能接受的;更不用说小李广、赛仁贵、玉麒麟等带有明显夸赞色彩的外号,花荣等人肯定是很受用的。历史上这类无恶意的外号也不少见,最著名有李白的“谪仙人”、诸葛亮的“卧龙”、李广的“飞将军”等等。东汉开国名将冯异,在论功行赏之时,经常独自退避到树下,不居功自傲,故而被人称为“大树将军”。初唐四杰中的杨炯被称为点鬼簿,是因为他作诗文好用古人姓名,骆宾王被称为算博士,是因为他诗中多用数字做对子;李贺因手指细长,被人们称为“长爪郎”;宋代词人张先因写了云破月来花弄影浮萍断处见山影隔墙送过秋千影三句带字的好词,人称张三影 贺铸虽然长得丑,被人们背称“贺鬼头”,但凭借一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又被时人称为“贺梅子”。 宋祁任工部尚书时写出了绿杨烟外晓春寒,红杏枝头春意闹,被人们成为“红杏尚书”;明代的程济因博学而被称为两脚书橱 元末袁凯因咏白燕诗出名,人呼“袁白燕”;清初王士禛作《漱玉词》有“郎似桐花,妾似桐花凤”之句,一时称善,遂号为“王桐花”……最后再提一下温庭筠,如果你穿越到唐朝当面叫他“温钟馗”,他大概会和你拼命,但是你可以叫他另外一个外号——“温八叉”。这是他年轻时参加科举考试,“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而八韵成”,所以被人们叫“温八叉”。听起来似乎也不好听,但这是夸他才思敏捷,是说他考试时,喜欢把双手叉在一起思考,叉了八次,就写成八首诗。

   雅号或者赠号其实就是更文雅庄重一些的外号,如果说和无恶意的外号有区别的话,主要在这么几个方面:一,无恶意的外号一般是夸赞也有朋友间开完笑相互贬损,而雅号只是出于对别人的尊重和赞扬;二,无恶意的外号一般用在私下场合,而雅号用于恭维抬举别人,可以用在比较正式的场合;三,无恶意的外号比较接地气,用的是一些常见事物或通俗易懂的词语,注重形象性,而雅号多为文雅之词,注重概括性;四,外号一般都是当世之人所起,雅号多为后世之人所起。比较著名的雅号如李白的“诗仙”,杜甫的“诗圣”,王羲之的“书圣”,王昌龄的“七绝圣手”,刘长卿的“五言长城”等等;雅号也可以将多位古人并称,比如“建安七子”“竹林七贤”“大历十才子”“唐宋八大家”等等。现代社会将有成就的人称之为“某某之父”,或者合称“四大某某”“十大某某”也应该是这种雅号的延续吧!

       别人对古人的称呼还有一种特殊形式叫世称,字面是指世世代代对此人的称谓,一般是后世之人出于对人的崇拜或尊重,不愿直呼其名而称呼其号、郡望、官职、谥号等;严格意义讲上雅号也是一种世称。世称与外号的区别在于,世称是后世之人对其的称呼,而且只有尊敬的意味;世称与自号的区别在于,号可以做为世称,但不是所有的号都世称,世称也并非只有号。比如苏轼有十几个号,但一般世称只说“苏东坡”,并且他还被人们用谥号世称“苏文忠”,周敦颐没有自号传世,他在庐山濂溪书院讲学,并终老于此,于是世称“濂溪先生”。韩愈是河南河阳人,但他所在韩姓这一支郡望是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他担任过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死后谥号是文,故又称“韩文公”。柳宗元是河东人,故世称“柳河东”,担任过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司马光被封为温国公,故世称“司马温公”,岳飞谥号武穆,故世称“岳武穆”。杜甫除了“杜工部”“杜少陵”之外,宋明诗人喜欢杜甫,亲切地将杜甫称为“老杜”,不知该算外号还是世称;另外杜甫担任过左拾遗,又被世称“杜拾遗”,宋人俞琰在《席上腐谈》中讲了一个笑话说,温州土地庙供奉的土地奶奶叫杜十姨,好事者同情她无夫,正好另一座庙里供奉的五撮须相公无妇。于是人们便迎杜拾姨来配五撮须,合为一庙。杜十姨谁?就是我们的杜甫杜拾遗。五撮须相公谁?是春秋时期的伍子胥。明代杨慎《丹铅馀录》也记载,杭州也有座杜拾遗庙,村中学究错将拾遗作十姨,也为杜十姨塑了一座女神像,好事者们还准备把杜十姨配给西晋的刘伶……不知杜甫泉下有知,能否含笑九泉?

编辑:yzm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忻州市河曲中学 特此声明。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联系地址:山西省河曲县长城大街西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