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姜女是谁
作者 鲁顺民
起初并没有在意孟姜女,昨天开了开电视,浙江大学一位教授正在讲她,才在意了。
教授上电视,不同于讲学,为收视率计,先得讲得有意思。一旦有意思,做学问的那种严谨就在其次了。这可以理解。
孟姜女哭长城是一个古老的传说,关于这个传说,索隐索事的研究很多了,在学校读书的时候曾经读到过一些研究文章,讲这个传说在不同时期的流变。这个教授不知道是不是这样讲的?过去没有兴趣,现在也没有兴趣,没大细听。但当他声情并茂地说孟姜女哭倒八百里长城,力图将之现场复原,就有些失笑。
我小时候在长城边长大,知道那东西是哭不倒的。乡里有一句俗话,叫做“边墙再低三丈三”,高,土改的时候斗地主,把人从上面扔下来一下子能摔死;上面非常宽阔,可以行车跑马;不说墙体本身,就是砌筑长城的砖,别说是哭,就是孟姜这样一个柔弱女子搬起来挪一下地方都费劲,乡里老人说,大小城砖三十斤,很重的了。我们那地方叫长城叫做“边墙”,小时候根本不知道那叫长城。1985年,随一个同学到北京看望他哥,他哥让去看八达岭的长城,就去了。到了跟前,我说长城在哪里啊?他哥说眼前不就是长城吗?抬头一望,很失望,我说我就是在这上面耍大的,这就是长城啊!才知道,边墙,就是长城。
别人笑话我们那地方人土气,伟大的长城怎么可以叫做边墙?他不知道,我们操的正是官话,明代修长城的时候,宫廷的官方文件,就叫边墙。
叫边墙,而不叫长城,恰恰与孟姜女有关系。孟姜女哭长城,怎么讲怎么不是件好事情,为避讳,就叫边墙。
长城哭不倒。
孟姜女哭长城,八百里边墙轰然倒塌。它不是事实本身,事实肯定是另外一种东西。
当然,我见到的,是明长城。秦长城见过,在内蒙古武川县大青山里还保存得很好,砂岩垒就,沿半山腰逶逦延伸,很壮观。现在还保存得很好。长城犹在,只是听不到两千多年前的哭声。那东西也哭不倒的。
孟姜哭长城,首先它肯定是一个寓言,长城也不是实有的墙体,而是一个象征的。象征什么东西呢?象征国家的根本。
毁城在中国改朝换代的时候是首先要做的一件事。城池一毁,信心顿失,国家也不复存在。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统一度量衡和文字之后,做的第二件事就是“毁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铸以为金人十二”。宋代赵光义杀入娘子关,把晋阳城火烧三天,水淹三天,晋水之畔,焦土一片。1949年之后,打封建,先毁城,中国的许多城墙一半毁于日本人的炮弹,一半毁于革命的义愤。城是有着象征意义的,何况长城。
但是,孟姜女哭长城的寓言的特殊性在于,传统毁城,都是男人干的事,她是一个女子。这就有意思了。苏童重写神话,接的就是孟姜哭长城的活儿,他将孟姜的哭声当武器来书写,把一个女子的哭的本事演化到极致,长哭短哭,硬哭软哭,歌哭长嚎,我看到这里的时候,就把书丢在一边——不看了!哭,就是写的再美,也不好听的,尤其是女人哭。乡里有四大难听,叫做刮锅伐锯,老婆哭,叫驴嚎。能好听到哪里去?
不好听。
晋绥边区的文艺工作者响应“讲话”号召,曾经到绥远地区搜集民歌,现在留下一个本子,许多民歌的原始面貌被保存下来,其中有不少《哭丧调》,句式特短,曲折悠扬,拼唱之下连自己都会吓一跳。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但再怎么着,一个人哭起来的力量究竟是有限的,要想动摇国家的根本得众多的愤怒与哀伤集中起来才可奏效的。
可见,孟姜并不是一个女人,而是许多女人的集合。一个有力的证据恰恰是孟姜这个名字本身。孟者,长也,姜乃战国齐地国姓,孟姜,即姜家的大女儿,也就是长女。也就是说,孟姜,绝不是一个具体女人的具体名字,而是一个身份指代。孟姜哭长城,实则是齐国的许多长女汇集在一起干的一桩大事情。
问题就来了。为什么是长女出来,而不是次女,不是三闺女?
没事儿的时候,总看捧一本书装装样子。装样子有装样子的好处,手不释卷,不致于达到博览群书的境界,可总有一两句关紧或不关紧的话钻进脑子里来。
首先,秦代筑长城还算不得秦始皇的恶政,秦的恶政最大的是苛法。一来,秦筑长城,为的是拓土,二来,秦长城也只是将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长城连辍了一下而己,远不是别人渲染的那么长,工程量并不大。燕赵诸国的长城已经很完备了,秦皇再牛,也犯不着多花那个工夫。倒是阴山黄河北岸左近的长城为新筑的。恰恰这一部分长城偏偏不是被哭的对象。所以说,孟姜传说中的长城,从一开始就应该是国家的象征。
其次,修筑长城的是些什么人呢?蒙恬的军队要打仗,是前线部队,不是工程兵,虽然有可能参与其事,但不可能是主要劳力,劳力还得从全国征发。秦代征夫前往戍边也好,做工也好,没什么规矩,简直心血来潮的事儿,后头有刀逼着。陈胜、吴广就是这么逼出来的。但是大量的征发对象在《史记》里始皇本纪里有一段话(书不在手边,无法援引),值得注意。大致上有三类,一类是捕亡之人,也就是逃兵和越狱逃掉的犯人,第二类,是赘婿,第三类,为贾人,也就是商人。第一类和第三类也好理解,前者带有惩罚性质,后者,则是抑商重农的结果。不好理解的是第二类,为什么偏偏征发倒插门的女婿呢?
其实,也好理解,这应该跟秦始皇本人的出身有关系。他本人的出身就不清不楚,国人皆知为吕不韦的私生子。背上这么个名声,童年和少年时期的心理肯定就不类常人,再加上亲自见过他母亲跟那个叫做什么嫪毐的胡闹三关,亲自将自己的两个弟弟杀掉,所以他对非常态男女关系怀有刻骨的仇恨,很注意作风问题。上门女婿直到今天也被视为非常态婚姻关系,所以也跟着倒了楣,征发上门女婿前往修长城和做其他徭役也就不奇怪了。
问题又来了。天底下哪能突然冒出那么多的上门女婿啊!征发这事规模挺大,不是一村一舍的人工可完成,需举全国之力以赴之的。所以只能做如下猜测,具体实证尚有待方家考证。但不是瞎猜。
那就只能将目光投回到齐国。齐国在战国时期是一个软件硬件都比较强的大国,春秋五霸,齐桓算一霸,临海可煮盐,境内又多铜铁,军事力量也可观的,所以招惹的事非也比较多。打仗,强时打别人,做国际警察,弱时被人打,沦为第三世界。吕思勉先生在《先秦史》里有一个具体统计数据,可查阅。打仗是男人的事,打仗一多,男人就死的多,所以齐国,也包括其他国,招上门女婿想来在战国时期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长女招婿,顺理成章。所以出现众多的孟姜女,实在不是一件奇怪的事情。
而齐地的女子是很多情的。《论语》里有一位齐姜(也不是什么名字),是个王后之类,见孔夫子上门,居然敢涎着脸前去调戏我们孔老师,害得孔老师差点没做成圣人。所以孟姜钟情又不是什么不好解释的事情,而且,丈夫一旦被征发,夫妻分割还在其次,主要是好不容易弄来一个上门女婿走了之后,以后顶门立户砍柴挑水种种生计就不好办了。钟情加上后顾之忧,倾齐国的长女们一齐哭出来的声音就是一个具有庞大杀伤力的能量汇集,哭倒长城,咒塌天下,秦若不亡,庶无天理。
这可能更接近于这个传说的历史真相。只是瞎猜。刚刚跟一位朋友交流心得,他愣得不信,说你怎么老往这方面想啊!你怎么能这样解释这么伟大的历史传说啊!
转而,他说,我既不能证明你说的确实有这么回事,也不能证明没有这么回事——你是在开玩笑吧。
我忙说:开玩笑开玩笑的。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