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佳作 > 李延海: 苦乐年华:半个世纪再回首 ——仅以此文献给沙畔插队的29名北京知青

李延海: 苦乐年华:半个世纪再回首 ——仅以此文献给沙畔插队的29名北京知青

2021年01月22日 10:21:51 访问量:889 作者:李延海

                    苦乐年华:半个世纪再回首

            ——仅以此文献给沙畔插队的29名北京知青

                                         李延海

                                  

据《中华书局》2013年出版的《河曲县志》(全三集)57页记载:“1968116  321名北京知识青年到河曲插队落户。”

它标志着北京赴河曲县插队落户的知青正式被载入史册。

2018117日,是北京知青沙畔插队落户五十周年纪念日。

1968115日,来自北京市朝阳区日坛中学的29名北京知青,齐聚天安门广场,举拳宣誓:“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一辈子扎根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声声句句,发自内心,振聋发聩。此情此景,被当时的《人民日报》所报道。

    两天之后,沙畔大队的社员们敲锣打鼓把他们迎接进村,从此,历史进入一个带有符号的年代。

    北京知青的蹉跎岁月,瞬间被打开了。他们是一群追求政治敏感,期待活跃阅世,希望与时共振的青少年。大的不过十七八岁,小的才十五六岁。

    虽然时光荏苒,但29人的名字仍旧历历在目:杨玉文、李秀梅、潘秀花、郭芬、刘红、孙敬荣、李华、钟礼林、于都、马明生、于美兰、冯玲玲、陈宝美、刘惠英、王小芳、赵凤婷、王学玲、姜玉华、孙茹芳、刘桂珍、赵来荣、常凤新、金树山、于嘉冀、李广田、梁肇兴、李刚、王玉珍、陈朴。

    那时的青春,色调单一。思维则框束于大一统的语录体系中。诸如随身带一套毛选,看不看再说;哼唱几句歌词也离不开“抬头看见北斗星,心中想念毛泽东”,“爹亲娘亲不如毛主席亲”;说话表态则无非是“滚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一辈子扎根农村。”

    知青时光,有过多少人间事:一个个尚需父母呵护的大孩子,走上了独立生活的道路;三伏天,抢收抢种,挥汗如雨;数九天,平田整地,手脚皲裂;因为小憩,靠在老乡的被子上不知不觉染上了“骇人听闻”的虱子;为了看一场《地雷战》、《地道战》、《南征北战》,放工后走上几公里的路程,人挤人掂着脚伸长了脖子兴奋地期待着电影的尽快放映;闲时则躺在地上,眯缝着眼,随着收音机的京腔京韵哼上几句样板戏;或者写一封家书,捎到城里,然后天天盼着乡邮员带来属于自己的那封回信。

    不管日子过得多么艰苦,知青们种地、锄搂、看田、收秋、搬砖、修地、做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书写着他们特有的苦乐年华,为自己,也为世人。每一个知青都是一个故事,就像大峁沟的涓涓细流,无数的知青就是一部史诗,最终汇成汹涌澎湃的滚滚惊涛,汇入黄河。

    半个世纪,沧海桑田,弹指一挥间。谁曾想,当年朝气蓬勃意气风发的青涩少男少女,如今已是满头白发皱纹纵横年过花甲的老者。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唯有知青岁月“往事并不如烟”。

    有人说,没有峥嵘,仅余蹉跎;要我说,没有光辉,也有信念。

或者说,没有耀眼的光芒,也有拓荒成长的身姿!

                                 

说起发展成长,插队时贫穷落后的沙畔村,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历史沧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让人刮目相看。

当年的风沙不断,满眼黄土的情景早已被如今的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所代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天蓝水绿,环境整洁,成为城里人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县城一元票价的公交车不仅通到沙畔村,还通到了蚰蜒峁。漫步于硬化的大街小巷和功能齐全的文化休闲广场内以及景色优美的公园的草地上,是何等的舒心和惬意。10幢整齐划一的六层住宅楼,成为神河高速出口第一道靓丽的风景。

村里的不少人富了。运输业、劳务输出、服务业、房屋出租成为村子经济发展的四大产业支柱。养卡车的村民已不在少数,小车就更不用说了,中青年几乎家家都有。养大车为的是给大电厂打工拉煤运渣土,养小车为的是出门方便,有个病病灾灾首选的是省城太原的大医院。村民们搬进了100平米宽敞明亮的三居室,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水暖电不用操心的开心日子。

村里还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建起了明德小学和幼儿园,配备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大中小型幼儿活动设施,高薪招聘了优秀教师,把学校办成了全县一流的名校,小学成绩连续四年名列全县前茅。除国家发放的养老金外村委会还为60岁以上老人每年再补发1200元,被全国老龄委授予“全国敬老模范村”。

更让人欣喜的是,沙畔村出了一个家喻户晓的名人。此人当选为省劳动模范,省党代会代表,被誉为“河曲好人”,他就是沙畔人民的儿子,十七年来带领全村致富的现任党支部书记张巨柱。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须知,寻找当年劳动生活的足迹,寻访青春岁月的难忘记忆,喜看故里变化,漫话旧友往事。也是人生的一大快事。

(本文发表于2018730日《山西新闻网·河曲视窗》和2018812日《文化旅游周刊》。作者李延海,高级教师,业余作家。代表作《白朴故乡行》等)

 

 

 

编辑:张国光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忻州市河曲中学 特此声明。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联系地址:山西省河曲县长城大街西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