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佳作 > 李延海 : 那年那山那条路——写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

李延海 : 那年那山那条路——写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

2021年01月22日 10:26:13 访问量:1211 作者:李延海

                        那年那山那条路

      ——写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

                                 李延海

                           

                                     

初夏 大巴车风驰电掣地行进在神河高速公路上,平整宽阔的道路犹如缎带飘在青山绿水间,粉墙黛瓦的村庄一闪而过,目之所及犹如一幅漂亮的乡村油画。一个年近七旬的老者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情不自禁地拿出数码相机,隔着车窗,朝道路两旁照个不停。他想也不敢想,自己在有生之年还能亲身体验这一刻的惬意,其思绪也不由得被拉回到了60多年以前。

1953年,只有6岁的他和姐姐随着父母的工作调动,由北京出发,乘火车,经太原,过忻州,到达宁武,

他们一家四口此行的目的地并非宁武,而是比宁武还远300多里的河曲县治-—巡镇。因为他的父母被公派到河曲县去筹建省直属单位晋西北防护林网试验站。谁知宁武以远已无铁路和公路可走,只得滞留宁武。

那位孩童便是笔者本人。

几天之后,他们坐着河曲方面派来接送外地干部的胶皮马车,从宁武出发,翻过山势险峻,沟壑嶙峋,峰脊突兀,层峦叠嶂的管涔山脉,一路颠簸,绕着曲里拐弯的马车道,走了整整三天三夜,方才到达河曲县治巡检司。

                                 

古老的满汉调(也叫漫翰调)唱道:

    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

九十九道弯上九十九只船,

······

黄河穿行于蒙晋古道,来到了山西省河曲县,来到巡镇,

满目黄土,无尽荒坡,百姓贫穷,也许是惦念着凄苦的老百姓。南流的黄河到这里舍不得走,由东流变成了西流,从汹涌澎湃变为风平浪静,拐了一个几百里地的v字形大弯,十里一徘徊,一步三回头。

河曲县治巡镇三村就紧挨着黄河,

上世纪50年代以前,一县人交通运输靠的是黄河的水路,陆地上没有一条像样的路。

有的是风、沙、黄土和穷。

    风大。

    位于晋陕蒙交界处的河曲县,历来是个大风口。风的源头据说就是号称中国八大沙漠之一、河那厢的4300平方公里的毛乌素大沙漠。凛凛的西北风,刮过黄河,在河曲的黄土大地上毫无顾忌地肆虐着,演绎着大自然的喜怒哀乐。

    旧《河曲县志》记载:“每遇大风,昼晦如夜,人物咫尺不辨,禾苗被拔,房屋多摧,牲畜亦伤。”

    有山曲儿为证:

    群山秃而陡,

    四月柳条抽。

    一阵黄风过,

    不分夜与昼。

    频频沙尘暴,

    逼人走西口。

    沙多土多。

    盘踞在黄河以西茫茫的鄂尔多斯高原上的大沙漠,就像一只暴戾狂野的猛兽,大风席卷着黄沙,在这里腾转挪移,漫天飞舞,山呼海啸,怒气冲冲,一跃千里地吞噬着周边的良田村庄,驱赶着人类。

    “黄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

    无怪乎河曲全县带“沙”字村镇多达数十个。什么“沙泉”、“沙坪”、“沙也”、“沙嘴”、“沙畔”、“沙梁”、“南沙窊”、“沙坡子”、“鄔家沙梁”、“董家沙也”、“魏家沙坪”等等。

    生活在沙漠淫威下的河曲人只能傻傻地咧嘴苦唱:

    六月的沙蓬无根草,

    哪儿挂住哪儿好······

路难。

整个河曲县绝大多数村庄都是这样的场景:巍峨苍茫的山峦下,延伸着一条坑洼不平的泥泞小道,小道沿山势而走,曲里拐弯。路的两旁杂草丛生。狭窄的道路仅够一两个人通行。出村进村运送东西全靠肩挑人背,个中的酸甜苦辣只有当地人清楚;有不少农民未老先衰,成为驼背。稍微大一些的村庄也只有宽几尺的小平车道,机动车无论如何是开不进去的

四塞之固,舟车不通。

由于道路的原因,许多乡下人居然一辈子没有到过县城。

    走西口的人都有亲身体验,从河曲西口古渡出发,昼行夜宿,不停地走走走,走上个十来天才能到达包头;如果从内蒙古的后套出发,回到河曲,足足有十几天的路程。有多少走西口的人儿,因为道路的缘故,客死他乡,再也没有踏上他们日思夜想的故土。

    即便是河曲通了沙石公路的1956年,路上跑的长途客运是不带篷布的四轮大卡车,四周放几条长条凳就是乘客的座位,车过后带起一条黄龙,公路两旁的人灰头土脸,睁不开眼睛。从河曲到阳方口大约需要七八个小时乃至更长,车上的人到达目的地已经是个土人。

    若干年后,笔者考上位于省城的大学。无论开学返校还是放假回家,比之直线距离比河曲远得多的多的天镇、右玉、永济、芮城、泽州乃至外省的同学,因为交通的缘故,我总是最后到达的一位。

    新世纪不久,笔者退休后应聘到距离河曲不远的朔州私立高中任教,半个月一个大礼拜。早上六点从朔州出发,中午到达偏关,下午搭乘偏关到河曲的客车,回到家中已是晚上九点。掐指算来,150公里的路程整整用去了15个小时。这也许是特例,但绝不是孤证。

    风沙黄土加上交通不便,导致的结果就是个穷。

    由于十年九旱,靠天吃饭,灾害连连,老百姓填不饱肚子。“十年种地九年空,家家户户逃外村” 整个河曲县,到处弥漫着走西口苦男怨女无奈的悲怨。

    那个年代,举凡来过河曲的人都感叹,河曲真苦、真穷、真荒凉。

    有民谣唱道:

    河曲保德州,

    十年九不收。

    男人走口外,

    女人挖苦菜。

    这首顺口溜的确是旧时河曲乡亲生活的真实反映,它流传在晋陕蒙一带,甚至传到了整个华北地区。以至于我大学入学时,当有人问起我来自哪里,我顺口说出来自河曲时,人家很自然地吐出十几个字:“不就是那个‘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的河曲?”

                                                               

经过新中国几十年的努力,风治住了;沙治住了。童山秃岭早已被青山绿水所取代,人们的腰包鼓了。

静水流深,沧笙踏歌。艰辛付出,换来了沉甸甸的果实。

    河曲是变了,富了。

这种变化是外在的,看得见,从童山秃岭到山水文化。这种变化更是内在的,看不见,但感觉得到,从满足温饱到追求精神愉悦,再到想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但谈何容易!缺路少交通成为人们的一块心病。

    事实证明,没有路,交通不便,乡村再好,也是散落的珍珠;有了路,交通好了,就能把珍珠串成项链!

为此,笔者曾在20108月写过一篇《悲哉,河曲交通》的文章,感叹道:“提起河曲交通,简直令人齿寒。铁路(客运)为零,公里只有一条,还是个坑坑洼洼的三级路。从河曲县城乘车到行署所在地忻州市至少要七个多小时,耗时之长为全省第一,在全国也十分罕见。在惜时如金的二十一世纪有多少人将宝贵的时间白白浪费在路上,又有多少慕名而来的游客因道路艰辛而不再重游。”个中的无奈和辛酸显而易见。不久,河曲记者张宝元也在报纸上发表了《五十公里路车难行,韩河线超负无人管》一文,文章写道“路面大面积沉陷,破败不堪,满目疮痍,你根本不敢想象,这就是进出河曲县城的一条省级干线”,“当地百姓称其为‘伤心路’,不知这条破败路何时旧貌换新颜?”

走出大山,路是关键。

盼啊盼,望眼欲穿。

盼到了,终于盼到了。

2014925日,注定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东起神池东湖乡,西至河曲蚰蜒峁,途径神池、五寨、偏关、河曲4县,全长99.2公里的神河高速公路正式通车,河曲到忻州的车程由过去的7个多小时一下子缩短为3小时。

高速路通行后,节约的不仅仅是时间,还有旅游观光,人才引进,互通交往······ 

正如《山西晚报》记者张勇所写:“某种程度上说,神河高速打破了晋西北的交通困局。”

    社会在变革,时代在发展,改革开放和十八大以来的红利,惠及着每一位中国人。

    高速时代,河曲是迟到了,落后了。但河曲不会缺席,仍在追赶的路上奔跑!

九月仲秋,回望河曲山头,一缕淡淡的秋霭正在舒展······

(作者为中学高级教师、媒体专栏作者,电话:136****1584.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青年汇小区8——705

 

编辑:张国光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忻州市河曲中学 特此声明。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联系地址:山西省河曲县长城大街西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