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作品 > 古人的姓氏名字七

古人的姓氏名字七

2023年01月13日 18:51:49 访问量:1717

古人的姓氏名字七

如果说名字表达的是父母的期望,号表现的是自己的志趣,那么谥号就是官方对于你生平的评价。在古代,帝王将相死后,朝廷会根据其一生的功过给予一个善恶褒贬的称号,这就是谥号。谥号是有身份地位或有成就的古人死后的专用名字,既是对其一生的道德评价,也可以说是一种官方认证的严肃的外号。唐朝之前的帝王名称如齐桓公、秦昭襄王、汉武帝、魏孝文帝等都是谥号;唐朝之后帝王谥号变长且都是恭维吹捧的字眼,既不能反映其功过,也不便于称呼,所以唐之后便不再用谥号称呼帝王。我们熟悉的历史人物一般都有谥号,因为谥号是在人死后才给予,所以谥号一般用于世称,世称谥号多数是出于尊重,比如称韩愈韩文公,称欧阳修欧阳文忠,称岳飞岳武穆,称曾国藩曾文正等等。谥号既然反映一个人的功过得失,那么就有褒贬,有美谥也有恶谥,比较著名的恶谥如桀、纣、隋炀帝、秦桧的缪丑等等。我们称呼古人大多还是习惯称呼其名字,被后世习惯以谥号称呼大多都是君王及其后妃宗室,除了那些帝王,还有昭明太子、孝庄太后、慈禧太后等。武则天其实也是谥号,她本名不详,或叫武珝,被太宗赐号武媚,登基后改名武曌,又自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死后唐中宗就以此给她加谥号“则天大圣皇后”,故世称武则天。

谥号最早出现在何时在学术界尚有争议,古人根据《礼记》等书一直认为是周公制谥,但后世王国维等根据金文考证,认为谥号最早应该出现在西周中期,谥号应当是自周孝王始,之前的周文王、周武王等看似谥号,实则皆为生前即被称呼的尊称。谥号的出现是宗法社会礼制的要求,也是对于执政者的一种道德约束,所以制定谥号有一种盖棺定论的意味。古人是很重视生前身后名的,尤其是君王,都愿意流芳百世而不愿遗臭万年,但由于君臣的不对等,臣子是不敢妄议君王的。如果一个强势的君王不愿意听任何臣子的劝谏,为所欲为,做了很多坏事,然后再用君权迫使大臣们只能歌功颂德,最终还会得到好名声,这样下去后果是很严重的,所以必须得让君王有所忌惮,而谥号的出现相当于给了臣子约束君权的手段。只要君王勤政爱民,死后都会得到美谥受后人景仰;而一旦君王行为有所放纵,死后就会被冠以恶谥遭人唾弃。战国时赵武灵王发动改革,胡服骑射,使得赵国跃升强国之列,开疆拓土,无愧于“武”;但他宠幸美姬,废长立幼,差点使国家陷入内乱,所以又被加了个“灵”的恶谥。君王可以不听劝谏,但很少有人不在乎死后名声,史载春秋时楚成王被逼死后,他的儿子也准备给他加个“灵”的谥号,结果已经死去的老楚王竟然睁大眼睛死不瞑目,直到改谥“成”才阖上双眼。故事虽然有些荒诞,但也足以说明谥号对于君王的道德约束作用。同样的道理,君王也可以用谥号作为约束臣子或臣子们相互监督的手段,那些忠君勤勉贤达能干的大臣自然可以得到美谥而名垂千古,而欺君压民奸诈平庸之徒也会因恶谥而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西汉时期,汉武帝被方士江充蛊惑,猜疑太子刘据;刘据被迫举兵杀死江充,结果被汉武帝定性为叛乱,终失败自杀。后来刘据的孙子汉宣帝继位,虽然大家都知道刘据是被冤枉的,但既然已经举兵就是“不思顺受”,最终还是根据谥法给了个恶谥“戾”。汉宣帝并没有利用皇权美化自己的祖父,他这样做也是要表明谥法不能私亲,即使是皇帝也应该恪守礼法道德。这样看来,谥号可以让君臣以及臣子之间相互监督,为了自己的后世清名而遵从道德的约束,这大概也是制定谥法者的初衷吧!只可惜后来的谥号离初衷越来越远。

谥号大致可分为美谥、平谥和恶谥三类,美谥也叫上谥,一般为文、武、忠、孝、桓、庄、明、正等褒扬夸赞的字眼;平谥一般是怀、悼、哀、闵、思、殇、愍、隐等表示同情的字眼;恶谥也叫下谥、丑谥,多为厉、灵、炀、荒、幽、缪、昏、戾之类的含有批评否定意味的字眼。美谥正是人们所追求的,而恶谥正是人们所忌惮的。一般君王或臣子死后会有专门的机构来议定谥号,然后请君王定夺。最初,大家还能基本遵守道德准则,依照其一生德行来定谥,故先秦诸侯得恶谥的比例还是很高的,甚至还有自请恶谥的情况。春秋时楚共王临死时,回顾自己的一生,对于鄢陵之战败于晋国耿耿于怀,觉得是国之耻辱,遂留下遗言让人们给自己加个“灵”或者“厉”的恶谥,大臣们很感动,最后还是定了谥号“共”。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恶谥却越来越少了,汪受宽在《谥法研究》里统计,先秦诸君王得谥者234人,其中美谥165人,平谥39人,恶谥30人,恶谥比例达到12%;而秦之后,皇帝有324人,得恶谥的仅有9人,仅占2.7%,而且全部集中在唐之前,除了汉灵帝都是被废或亡国之君。谥号的变化其实反映的是古人思想的变化及君权的不断加强,汉之后,儒家思想占据了主导地位,儒家倡导“忠君”且要“为尊者讳”,故臣子们逐渐对君王的恶行视而不见;而君权不断地扩大,臣子们也逐渐不再敢妄议君王的功过是非。唐之后,每个君王不论仁德还是昏庸,他们的谥号都是褒扬赞美之词,而且不仅仅用一俩个字概括,从唐朝的五六个字到宋朝的十几个,直到明清的二十几个,其中努尔哈赤的谥号“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有27个字,是历代之冠。作为回报,君王给臣子们的谥号也多为美谥,宋之后基本已经不再给臣子加恶谥,即使是人人痛恨的奸臣如蔡京、贾似道、严嵩等干脆不给谥号就算了。明洪熙年间,礼部拟定了一批人的谥号,其中准备给一个叫贺银的人恶谥,结果明仁宗说,大家不管事情做得好坏,都是尽心尽力为朝廷效劳,贺银又没做什么大逆不道的事,何必这样过不去呢?与其给他恶谥,还不如不加谥号。汪受宽统计,自西汉至清,得谥官员有5736人,得恶谥的仅有61人,其中西汉就占了一半;宋之后得恶谥的仅秦桧、向宗回、陈瑾三人。这样,本该彰明品德褒贬是非的谥号最终成了臣子们恭维吹捧君王的美称,成了君王奖励臣子忠心的荣誉。

      谥法一般是根据《逸周书·谥法解》,这本书解释了一百多个谥号用字,如经天纬地曰文,刚强直理曰武,照临四方曰明,好内远礼曰炀等等,成了后世制定谥号的依据。到了宋代,苏洵研究前人论著,撰写了《谥法》一书,严格斟酌,对168个谥法用字进行了认真解读,是谥法研究的集大成者,之后定谥也基本都是依据这本书。多数谥字的解释不是单一的,比如“文”有经天纬地、道德博闻、慈惠爱民等近30条,庄、孝、忠、武等都有20多条,既然谥字具有多义性,那么古人定谥还是比较宽容的,甚至是春秋笔法。比如惠,“宽裕慈仁曰惠”“ 慈哲远识曰惠”“能绥四方曰惠”……本来是个美谥,大概都是夸仁德爱民之人,不过,体弱多病的汉惠帝谥惠,应该是因其“柔质受谏曰惠”;但是“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也谥号惠,肯定不是因为他“能绥四方”“泽被万世”,大概是因为他贪图享乐,不问世事,不管臣民,故“宽裕不苛曰惠”吧!美谥如“武”,除了“威强敌德”“克定祸乱”“拓地开封”等,还有个“夸志多穷”,所以汉武帝谥号武,除了赞美其开疆拓土之功,也有批评其穷兵黩武之意吧?

      唐之后,帝王谥号成了美誉,所以谥法更多地体现在臣子身上,虽然恶谥已经很少,但还是能体现出王朝的政治风向以及帝王的意志。最著名的恶谥当属秦桧的“缪丑”,但是秦桧死时,宋高宗还在位,当时南宋朝廷还是主和派当权,秦桧把持朝政多年,更有议和之功,所以赵构给他的谥号是与开国宰相赵普、仁宗时名相韩琦等相同的“忠献”。按谥法,危身奉上曰忠,贤德有成曰献,这可是数一数二的美谥;而岳飞终因“莫须有”之罪被杀且剥夺一切封号,是没有谥号的。几十年后,宋孝宗亲政,主战派抬头,给岳飞平反,才追谥岳飞为“武穆”,但并没有追究秦桧。又过了二十多年,主战派韩侂胄执政,为配合北伐,鼓舞士气,宋宁宗剥夺秦桧一切封号,并改谥“缪丑”以示侮辱,按谥法,伤人蔽贤曰缪,怙威肆行曰丑。但开禧北伐很快失败,主和派史弥远掌权,竟又恢复秦桧封号及“忠献”的谥号。直到岳飞遇害八十年后的1225年,宋理宗才对岳飞案件做了最终的了断,追封岳飞为鄂王,赐谥号“忠武”,这是与诸葛亮、郭子仪等匡扶光复名臣相同的一等一的谥号;史弥远死后,金也被灭二十年后,宋理宗最终谥秦桧为更难听的“缪狠”。所以岳飞最终的谥号不是大家熟悉的“岳武穆”,而是“岳忠武”;而岳飞秦桧谥号几十年来的变化也正是南宋朝局变化的一个体现。有个值得注意的事情是以忠义与勇武而被后人称颂的关羽,并没有得到忠武的谥号,而且有一个字还是与秦桧谥号相同的“缪”。五虎上将里张飞谥号是“桓”,赵云是“顺平”,黄忠是“刚”,马超是“威”,这些都是美谥,唯有名头最大的关羽谥号是“壮缪”,壮勉强可以算个美谥,而缪是实实在在的恶谥啊,不仅是“伤人蔽贤”,还有“蔽仁伤善”“名与实爽”,看来刘禅一直对关羽耿耿于怀啊!而另一个被谥为“丑”的名人竟然是唐朝宰相、白居易的从弟白敏中。从史料看,白敏中并没有做过什么伤天害理祸国殃民的事;但是他为了迎合皇帝,给万寿公主挑选驸马,拆散了状元郑颢订好的婚姻;且恩将仇报排挤举荐自己的李德裕;又贪恋权位,所以人际关系不好,被同僚所不齿。死后太常博士曹邺认为白敏中“病不坚退,驱逐谏臣,怙威肆行”,给他定谥号为“丑”时,竟然没有人替他说话。事实上,很多恶谥与其本人品行并不一定相符,除了少数罪有应得,大多都是皇帝及权臣干预的结果。比如西晋时“为人巧谄,朝野恶之”的贾充,死后大臣们认为他“昏乱纪度”,拟谥号“荒”;但贾充替司马氏父子做了很多他们想做又不愿担恶名的事情,比如杀死不甘做傀儡的曹魏皇帝曹髦,最终晋武帝司马炎直接干预,定谥号为“武”。而南朝文坛领袖沈约,因曾两次违忤过梁武帝的意旨,最终得到“隐”的恶谥;隋朝大臣斛律徵只是因为在杨坚还没做皇帝时有一次不辞而别,竟被杨坚一直记恨,死后杨坚力排众议,给他加恶谥“闇”;唐代宰相、“两税法”的创立者杨炎,因得罪了另一位宰相卢杞,死后被加“平厉”的恶谥……与他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北宋宰相蔡卞,他党同伐异、“上欺天子,中伤善类”,与其兄蔡京都被列入《宋史·奸臣传》,但却深得宋徽宗的宠爱,死后竟然被谥为文臣们梦寐以求的“文正”。

编辑:yzm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忻州市河曲中学 特此声明。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联系地址:山西省河曲县长城大街西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