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班主任工作 > 家校社究竟靠谁来“联”

家校社究竟靠谁来“联”

2025年04月26日 18:49:55 来源:中国教育报 访问量:471 作者:李联川

如何真正通过建设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来达到更好的育人效果,有一个核心痛点问题亟须得到解答:家校社究竟靠谁来“联”?笔者认为,要建设好“教联体”,需要政府真正发挥好统筹领导作用,形成“政家校社”立体育人局面。

尽管家校社各方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往往由于教育观念互不匹配,教育责任与边界不清,容易导致学校存在“单机运行”的局面,具体体现为工作合力凝聚不够、教育实效发挥不够、监督管理力度不够等。

出现这些问题,根本原因还是各方缺乏“黏合剂”。在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立体育人模式中,要凝聚全民智慧,形成教育合力,都离不开政府这个运行控制中心的统筹协调和系统部署。

政府在完善协同育人模式,促进各方主动履职、融合发力方面,不妨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完善机制。首先,可以建立、完善联席会议制度,成立教育统筹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教育行政部门、公安、检察及其他相关部门的职能和资源,督促各方实现真正联动。其次,可以建立三级联动工作体系,整合教育系统心理教师、卫健系统专业医师、心理咨询和心理教育专业人员等区域教育资源,形成“区(县)+镇(街)+村社区(社工组织)”三级联动工作体系。再次,是落实和创新“首问负责”模式,形成发现问题、首先履职、掌握信息、分层工作、信息传递和跟踪问效的流程,杜绝管理缺位、信息中断、联动脱节现象的发生。

二是内外联动。首先整合社会资源,联合学校、社区、企业等共建和改善教育生态环境。其次整合专业力量,指导学校加强家校协作,比如如何为流动家庭、留守家庭、单亲家庭等提供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和服务,如何提升教师的家校合作与沟通能力等。

三是提供保障。一方面为“教联体”建设提供政策和条件保障,对工作方案进行全面、大力地宣传和精准的解读;另一方面,政府部门需要结合相关政策精神和本地的教育实际情况,制定更加具体的、可操作的工作细则和方案,让“教联体”建设不流于形式,而是能真正落地生根。

四是数字赋能。首先,打通跨部门、跨系统数据壁垒,如打造学生综合保护数字监管平台,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数据平台和心理危机预警系统,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其次,可以建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大数据平台,力求实现精准、及时、专业的指导服务。

(作者单位系重庆市大足区城南实验学校)

编辑:xrh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为新时代家长教育者角色赋能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忻州市河曲中学 特此声明。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联系地址:山西省河曲县长城大街西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