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场春雨过后,重庆大足街头的萱草花含苞待放。
“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亲倚堂门,不见萱草花。”萱草花又名忘忧草,古时候,游子要远行时,会先种上萱草,希望减轻母亲对孩子的思念,忘却烦忧。
不知年轻的古怒远赴西藏时,是否为张兴会种了萱草?
多年前,张兴会送古怒去当兵,以为这是一场相隔千里的远行,怎料竟成永诀。
多年后,当被问到“后悔送儿子去当兵吗”,张兴会声音哽咽,说出的话却不带丝毫犹豫:“不后悔,这是他的梦想,也是全家人的光荣。”
英雄的母亲,和英雄一样坚韧。如同19岁的儿子牺牲时,她跨越几千公里去见儿子最后一面,面对齐刷刷跪在自己面前的官兵们,也是同样的坚定:“古怒没有完成的使命,就交给你们了。”
巍巍高原,遍地英魂。“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之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那么英雄的母亲又该谁来保护?
这个问题在今天似乎已经有了答案。綦江张寅、垫江柳青、南川张建、绵阳罗长虹、永川范厚华、扬州马云山……在张兴会的手机通讯录里,一个个天南海北的名字串联成了一场长达二十年的亲情守护。古怒生前的战友们没有忘记当初的承诺,轮番来到古家,代替他为年迈的父母尽孝。这也成了西藏山南军分区某边防连的光荣传统,一茬茬官兵年复一年,自发来到张兴会家中看望,唠唠家常,做做家务。久而久之,张兴会成了全连官兵的“古妈妈”。
正如张兴会所说:“我失去了一个儿子,但有了更多‘兵儿子’。”
20年前,当张兴会拿起针线时,一针一线俱为思念。20年后,她依旧坚持,只是这坚持里多了对更多“兵儿子”的牵挂。不仅仅是古怒生前的战友,那些年轻的远赴高原的大足子弟兵,也被她当成是自己的孩子。手里的针线不愿停,前往高原的脚步也不愿停。为了“兵儿子”,她总是想多做一些,再多做一些,她挂在嘴边的总是:“‘儿子们’驻守高原牺牲奉献,我做这些不算啥!”
多年“母子”相伴,不是亲情、胜似亲情。萱草染得岁月长,英雄儿女齐芬芳。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