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河曲,是黄河晋陕大峡谷边的一座小城。老人常说,过去这里“旱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靠天吃饭的日子像黄河水一样跌宕起伏。直到去年随父亲走访乡村,我在连绵的黄土坡上,看到了毛泽东精神开出的花——
在黄河转弯的村落,我看到了一位皮肤黝黑的康支书,他蹲在梯田边,随手摘下一颗红艳的海红果:“毛主席当年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咱河曲地脉硬,种不得娇气庄稼可漫山遍野的野海红果挂得多,耐干旱,为啥不把它变成‘金果子’?”于是,政府和乡亲们携手将海红果制成各类海红产品,打造海红果产业链,将产品输送到全国各地。原来真理从来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沾满泥土的脚印,是把“因地制宜”刻进每一道田垄的执着,这是因地制宜在山岗上开出的花!
河曲的地底下藏着煤,却也曾困于煤。早年粗放开采留下的生态账,让天空蒙着灰,让河水带着浊。但在低热值煤发电园区的中控室,我看到了另一种可能:工程师们围在自主研发的清洁燃烧设备前,煤矸石在炉膛里跳动着蓝色火炬,废料制成了环保砖,废气化作了大棚的养料,技术主管老陈叔摸着泛光的仪表盘说:“毛主席讲‘我们的方针要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咱河曲人偏要在‘废煤渣’里指出路。”终于,我们让“黑煤炭”变成了“绿能源”。如今,家乡的电厂照亮了半个山西,曾经的“煤黑子”戴上了“绿电明珠”的桂冠——这就是刻在河曲人骨子里的倔强:越是艰难处越要自己扛。这是独立自主在发电园区开出的花!
站在文笔塔上俯瞰河曲,黄河水劈开晋陕峡谷的磅礴气势,恰似河曲青年擂响时代的战鼓。“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95后工程师王志刚撕碎深圳入职书,扛起测绘仪扎根于河滩三年,用北斗系统锁住黄河河道,他们敢驾铁舟搏击九曲怒涛,又能用代码锁往千年河患;非遗传承人李青阳操着晋北梆子腔闯进直播间,三弦扫过百万点赞,让《走西口》在抖音掀起黄河怒涛,这是豪迈自信在河曲青年身上开出的花!
黄河水绕过九十九道弯,终将汇入大海;毛泽东精神扎根于河曲的黄土地,正在我们手中续写新的篇章,愿我们都能成为追光的人——追的是“为有牺牲多壮志”的信仰之光,是“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之光,更是让黄河水永远清澈,让祖国永远昌盛的青春之光。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