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的饲养院,是个四合头大院,正房是一间很大的屋子,不仅是饲养员居住的地方,也是队里行政办公的地方。队里的各种会议在此举行,包括学 习 会,批 斗会,记公分会及年终分红会。
东房,是给牲口铡草的地方,也是我小时候最爱去的地方之一。在这里,我边看铡草,边听本家七爷爷讲故事。有时,趁着饲养员不在,把草料房门猛地一关,屋里顿时一阵黑暗。此时,刚刚还兴高采烈飞进来觅食的一群麻雀,顿时慌了神,四处盲飞瞎撞,我和小伙伴们则更加大呼小叫,用脱下来的上衣四处乱甩,增加恐慌气息,终于会有小鸟因体力不支,撞昏了头,被我们抓获。这种恶作剧一旦被饲养员发现,就会被呵斥,大家一看不妙,就一哄而散,跑得不见影了。
记得南房靠西的那间很大,是拴养牲口的地方。有牛、驴、骡、马。这个地方,比较危险,弄不好,会被牲口踢伤,所以,孩子们一般不敢来这里捣乱。
一般天气好时,饲养员会把吃饱喝足的牲口们拉出饲养院外,那是一块很大的空地,把牲口们拉出来,拴在木桩上,牲口们就可以享受大自然的阳光和新鲜的空气了。而那空地边则是牲口们排泄后堆积成的粪堆,这都是集体地里上好的农家肥,所以,那时,除了交公外,能分到个人手里的口粮,都是绿色环保食品,虽然数量仅够果腹,但绝无假冒伪劣。
用饲养院里的大石磨碾压出用的糕面,就比机械磨的味道好,只是,用人工推着或拉着石磨一圈圈地转,还得不停地用细箩筛出细面,费工费时,十分辛苦,至今,我记忆犹新。驰名中外的河曲二人台传统剧目《捏软糕》里,把这种辛苦的压糕面、捏软糕的制作过程艺术化,形象、逼真、幽默、喜庆,只是说明我们的祖先有苦中作乐的艺术基因,给后代留下一份丰厚宝贵的文化遗产,要不然,我们拿什么来仿真、追忆那逝去的往事,告诉我们的后人呢?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