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育儿观念纷繁,家长们常常陷入困惑。一部分家长倾向于让孩子自由翱翔,即“散养”,另一部分家长则主张对孩子严加管教,即“圈养”。那么,孩子究竟该散养还是圈养呢?
让孩子自主选择 培养其独立性
孩子的一举一动总是牵动着父母的心弦,黑龙江的家长小柯选择了“散养”的育儿方式。只要不触碰原则问题,他通常不会过多干涉孩子的日常事务。在学业辅导上,小柯给予孩子充分的自主选择权。当孩子在某门课程上遇到学习困难时,他会鼓励孩子先向学校的老师求助,若难题依旧未能攻克,他才会考虑为孩子寻求课外辅导等其他帮助。
孩子的班主任曾向小柯提及,有些家长会全程陪伴孩子学习,但小柯表示,由于工作等原因,自己无法做到这一点,而且在他看来,孩子现在学习有人陪伴,未来工作中遇到难题时不可能有人代劳,所以从小培养孩子独立面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关键。
小柯坦言,自己的育儿理念,很大程度上源于自身的成长经历。在他的成长过程中,父母除了明确告知一些原则性问题,其余大多数时间都是随他自由发展。等到小柯上初中后,父母才给他报了一些补习班。高考后和父母的一次谈心中,小柯才知道,父母其实并不十分在意补课的效果,只是希望小柯日后高考失利时,不要埋怨他们没有尽力。这段经历让小柯深刻体会到自主成长的重要性,也促使他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选择给予更多的自主空间。
天津的家长晨晨妈妈也坚持让孩子在相对自由宽松的环境中成长,放手让他探索尝试,允许孩子不断犯错。与自然亲密接触,是晨晨妈妈选择的散养方式,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她会带儿子玩泥土、观察昆虫,也会带孩子踢球、搭积木。这种育儿方式,正如一些研究和案例所示,能够激发孩子的独立性和创造力,同时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
“晨晨获取知识不应该仅局限在书本和课堂上,他还可以从生活的点滴中汲取智慧。”晨晨妈妈认为,散养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改善孩子的行为习惯。例如,当晨晨的玩具坏了,他会主动拿起工具尝试修理。当晨晨和小伙伴发生矛盾,他也愿意先去和小伙伴沟通。“散养是一种充满爱与信任的育儿方式。我相信,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未来将会拥有足够的勇气和能力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追逐自己的梦想。”晨晨妈妈说道。
在随性散养里暗中约束
在孩子刚上一年级时,湖北的家长潘潘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尝试彻底散养孩子三个月。尽管潘潘意识到这种教育方式可能不被大多数人理解,她仍然希望孩子能在自由的环境中享受一个快乐的童年。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潘潘的放手几乎是彻底的。学校的事,潘潘基本不会干涉。孩子书忘带了,不会去送;作业没写,也不提醒。孩子在学校遇到小麻烦时,她总是鼓励孩子自主与老师交流解决。学校的事儿不管,家里的活儿,潘潘也不强求孩子帮忙。
散养不是不养,潘潘周末也会带孩子参加课外活动,比如陪孩子参加轮滑比赛。有一天早上,孩子爸爸问女儿哪天最开心,孩子开心地回答:“我每一天都很开心!” 那一刻,潘潘觉得自己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在潘潘看来,分数或许不是唯一的标准,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却是刻不容缓的事情。她希望孩子能够有早睡早起的习惯,也要养成专注阅读的习惯。潘潘对孩子的日程安排体现了对孩子全面发展的重视。除了在校学习的时间,孩子每天早起学习英语,晚上八点左右睡觉,睡前阅读科普书籍,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孩子的科学素养,还能培养孩子的思维和阅读习惯。周末,潘潘还带孩子去户外活动,确保孩子在学习之余也能享受户外的乐趣。这种看似散养的方式,实际上是对孩子休闲时间的合理规划,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和知识的积累。
不仅如此,潘潘一直坚持让孩子快乐学习。潘潘倾向于通过正向引导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而非强迫。潘潘认为,孩子才上一年级,快乐学习的目的更多是为了启蒙。“偶尔,为了确保孩子完成学习任务,我会提出要求,并在完成后给予丰厚的奖励,以此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潘潘举例道,“有时候孩子遇到不会的问题,我也不着急,就给她耐心讲解,直到她听懂。有时孩子遇到挫折想要放弃,我不责备,而是温柔地激励她再次尝试。”如今,孩子对许多学科都充满了兴趣,潘潘对自己散养教育下的成果表示满意。
全力卷娃奋战 实为身不由己
除了散养,不少家长则秉持着“孩子要赢在起跑线上”的观念,加入了“圈养”大军,带着孩子在一道道题目中“过关斩将”。
北京海淀的网友“可可妈”自从目睹了孩子补习班中家长们日益激烈的竞争,内心深受触动。于是,可可妈要求孩子基本上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每两年就要达到相应的英语水平,比如孩子在一、二年级要达到KET(剑桥通用英语第一级)的水平,在三、四年级能通过PET(剑桥通用英语第二级),到五、六年级还要拿下FCE(剑桥通用英语第三级)。到了初中,孩子就要开始考托福。可可妈对于孩子的托福分数也有要求,满分120分的答卷,孩子初一就要考到90分,到了初二、初三,就要考到100分以上,即便100分在托福里是比较有竞争力的分数,她还是觉得在优秀的孩子里这个分数并不算高。
“我无意制造焦虑氛围,只是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教育孩子的目标早已超越了单纯应对校内考试和追求分数。”可可妈说,想要进入北京的“六小强”等名校,就要在整个学生群体中排到前10%,甚至更靠前。她发现,众多能够跻身顶尖高校的孩子,自小学至高中,始终置身于名校的摇篮之中。可可妈感慨,差距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众多家长年复一年地追逐各类竞赛与荣誉,其初衷并非是这些奖项本身,而是期望孩子能置身于优秀学生的行列,持续成长。“想要融入这个圈子,不仅要娃优秀,家长也是极其厉害的。作为普通家长,我让孩子学习英语,除了希望孩子能有好成绩,也希望他能多一门傍身的技能。”可可妈说道。
适宜的教育因人而异
从佛系散养到深夜焦虑,来自福建厦门的网友“如意”分享了自己的育儿心得。作为朋友圈里曾经的“淡定老母亲”,她是坚定的散养妈妈之一,但当面对儿子作业本上龙飞凤舞的字迹、房间里东倒西歪的课本时,她败下阵来。
不过,她与儿子的相处模式也在渐渐转变。曾经,她总是斥责儿子“房间太乱”“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如今,她学会说出“妈妈陪你一起做”这样的话语。从语言到行为的改变,让曾赌气说出“我再也不理你”的儿子也悄悄转变了态度,学会在出门时主动拥抱母亲。
“我忧虑过度保护会造就温室花朵,亦恐惧严苛管教引发孩子逆反;既羡慕他人家的学霸风采,又怜惜自家孩子眼下的黑眼圈。”如意认为,他们这一代家长选择育儿模式,一直在要给孩子“快乐童年”,还是“残酷竞争”的纠结中。
湖北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刘传铁指出,对于大多数只有一个孩子和首次当父母的中国家长来说,孩子的教育没有经验可言,要实现他们的梦,就是一场没有彩排的演出。如何教育好孩子,对父母特别是年轻的父母来讲,是一门很重要的必修课。
有专家表示,育儿的本质,在于因材施教、言传身教。在育儿这一至关重要的“家庭事业”中,仅仅是选择坚持散养或者圈养,就太过简单随意了。散养需设底线,严厉需含温情,然而众多家长往往直接套用他人的育儿之道,盲目追捧学霸家长的“育儿宝典”,却忽视了每个孩子的独特性。
育儿本身是一道错综复杂、不断发展的题目,其中不只是孩子在成长,对家长来说也是终身的成长。应对这道题目,家长难免会出现差错,也只有通过不停试错,才能找到这道题目最适宜的答案,但可以明确的是,家长无论选择什么样的育儿方式,都应该给予孩子充足的爱,当好孩子的托底,让孩子心中有勇气与安全感,帮助孩子健康茁壮地成长。(文中受访者均为化名)(记者 臧首成 曹鹏宇 编辑 蒋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