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佳作 > 李延海:想起语言大师、诗人罗元贞

李延海:想起语言大师、诗人罗元贞

2021年01月22日 10:14:01 访问量:228 作者:李延海

想起语言大师、诗人罗元贞

李延海

 

前不久,最高人民法院原院长肖扬同志遗体火化,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们到八宝山公墓送别,这“送别”一词来之不易。

曾几何时,起码是上世纪80年代以前,这种情况用的是“告别”,而不是“送别”。

为此,山西大学历史系教授、语言学家罗元贞先生专门撰写了《“向遗体告别”质疑》一文,发表在《太原晚报》1987417日第三版上。全文如下:

当朋友或同志去世之后,我们去他家或殡仪馆或八宝山,这应该说“向遗体致哀”,“并向其家属慰唁”。

“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爆发后,这种正确的提法,也被“革”掉了,颠倒了。被说成是“向遗体告别”。

直到现在,新华社、中央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总是带头说这句错话——“向遗体告别”!

平常,我们到别人家作客。谈完了,最后,起身说:“我告辞了。”

“告辞”与“告别”同义,是离开此室的人说的,也是离开此世的死者才谈说的(如果会说的话)。如何能加在去致哀者头上?如何会出自致哀者口中?

应该爱护祖国语文的纯洁性与正确性!应该改正这一错误提法了!

当时,中文系本科毕业的笔者看到罗先生的文章,完全认同,认为“告别”的主体为逝者,是离世者在向这个世界告别,所以撰写了《“向遗体告别”之我见》一文发表在《山西教育报》上,以助罗先生一臂之力。

正是在罗元贞等语言大师的呼吁和努力下,“向遗体告别”这一语病才得以纠正。我们才得以看到当今各大媒体关于八宝山“送别”的报道。

罗元贞(1906—1993),广东省兴宁市宁新人。先后任东北师范大学和山西大学历史系教授,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的隋唐史专家、语言学家和爱国诗人。

说他是隋唐史专家,是因为罗先生对隋唐历史研究了一辈子,著作颇丰,对隋唐时期某些领域有着独到的见解。我国1950年代至1960年代初为武则天翻案的那场学术论争,就是由他的研究引起的。

说他是语言学家,是因为罗先生对不规范不准确的语言深恶痛绝,经常在媒体上发表一些纠正错误用语的文章。比如他1987320日发表在《太原晚报·天龙副刊》上的文章《不可滥用“庙堂”》一文,笔者至今记忆犹新,全文为:

庙堂是指封建王朝的太庙(皇家祖庙)与明堂(君臣议政的大厅),再后来,就成为朝廷(中央政府)的代称了。

例如,《庄子·秋水篇》说:“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

又如,范仲淹《岳阳楼记》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意思是说,在朝廷作官,则忧念百姓。

晚报《五台山恢复庙堂音乐》把佛堂音乐或寺庙音乐说成是“庙堂音乐”,错了!

罗先生就是这样,在语言文字方面,眼里容不得半点沙子,只要他发现问题,绝不迁就。

说他是著名诗人,你更得服气。据说他一生写诗一万余首,生前却难以正式发表。他离世后,弟子们费尽心血,搜集整理成《难老园诗词选》出版发行,也算是对罗老的些许慰藉。

让人不能不提及的是,他还被誉为毛泽东主席的“一字师”。

请看发表在19901215日第四版《山西日报》罗元贞本人撰写的《我给毛泽东改诗》一文:

1952年元旦,我给毛泽东主席写了一封信去拜年,并说感谢党和毛主席以及人民解放军,解放了祖国与人民,建立了春风和暖、生机勃勃的新中国。同时,附寄一笺说,主席的诗词都极好,我已能背好多首,并建议《长征》诗第五句“金沙浪拍云崖暖”,不如改为“水拍云崖暖”,以免和第三句末的“腾细浪”重复,而且“水拍”比“浪拍”更好配合“云崖暖”的“暖”字。

115日,我忽然接到中共中央办公厅的一个特大信封,里面还有一个没有封口的小信封,装着一张八行信笺。展笺一看。竟是毛主席的亲笔回信!流畅健美的毛笔字共五行。

元贞先生:

11日来信收到,感谢你的好意。

此复,顺致教祺。

毛泽东

一九五二年一月九日

当时,有两位学生在我家,他们知道缘由之后,也很高兴。回到学生宿舍后,就把这事传开了。不久,校长等领导同志也来我处看毛主席的亲笔信,说这光荣很少有人有。他们忙于革命工作,对于诗,缺少素养,没有人联系到“一字诗”的典故。

1958年,毛泽东对《七律·长征》等作了一些批注。毛主席说“浪拍改为水拍,这是一位不相识的朋友建议如此改的,他说不要一篇之内有两个浪字,是可以的。”

最先称我为毛主席的“一字师”的,可能是1984517日上海《文学报》。他们以《毛主席也有一字师》为标题,说:改《长征》诗的毛主席“那位不相识的朋友”是谁呢?就是现任山西大学历史系教授罗元贞老先生。这年我79岁。从此,至少有20家报刊,把此事当作新闻,多次传播,说我是毛主席的“一字师”。我何敢当?我深感不安。昨年有人发表文章说:“水拍”和第二句“万水千山只等闲”,重复“水”字,那么“浪拍”不改也可以吧?我在《答客问》中说:先生不知,七律诗的中间四句,极为重要,必须做成对仗工整的两副对联。宁可和第二句重复“水”字,也不可与第三句重复“浪”字。又,“金沙水”也更好对“大渡桥”,而且字典上再没有比“水”更适合的字了。

当然,罗元贞先生曾因诗享誉,也曾因诗得祸。1957年东北师大时被打成右派。1964年,山西大学时又因诗入狱,身陷囹圄达五年之久。粉碎“四人帮”后才得以平反昭雪。

罗先生离世已经25个年头了,每当触及到语言方面的问题时,笔者还时不时会想起这位老前辈。

罗元贞——一个令人尊敬难以忘怀的诗人和语言大师!

附:当年刊登罗元贞文章的《山西日报》

(联系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青年汇佳园8—705联系人:李延海、李建玲。电话:136****1584133****0853.

编辑:张国光
上一篇:李延海:记忆中的那些“巧”事
下一篇:没有了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忻州市河曲中学 特此声明。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联系地址:山西省河曲县长城大街西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