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家项飙说过一句话,“学校和教育系统不是在供给知识,而是好像在吸收一个什么东西。我想这个就是生命力。学生来学校提供生命力的消耗,去生产分数、生产成绩。”
当我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内心是很沉重的。学校只是社会的一个投影,我相信大家都能感受到,我们的孩子年龄越大,眼中的光芒就越暗淡,生命力就越渺茫。
另一方面,今天的人工智能已走向通用人工智能。当它可能就要拥有智慧的时候,我们是没办法从历史中去找到依据、从经验中得到解决方法的。面对种种不确定性,教育该怎么办?
在《反脆弱》一书里,作者提到,“要想在不断变化的世界里立于不败之地,每个人、每个组织都要拥抱变化,把自己变成一个反脆弱的系统,像生命而不是像机器那样去生存。”
马斯克有一句名言:“我宁愿乐观但是错误,也不想成为一个悲观但是正确的人。”对此,我深为赞同。在当下,乐观和强大成为最稀缺的品质。我把“乐观”和“强大”拆成了四个字——
乐,是孩子要相信自己,相信世界会变好;
强,是孩子要有力量,要能选择;
大,是孩子需要更多地心怀他人和未来;
观,是孩子需要有观照,有“间隔”。项飙说,现在生命力的缺失,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意识和行动之间没有间隔,我们总是在无意识地行动。只有当我们把间隔再次创造出来的时候,才能让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叙事,才能把生命力再抓取回来。
进一步,这四个字又可分为“乐”与“强”,“大”与“观”。前面两个字我认为是向内的,即对内我们每个人需要怎样的变化;后面两个字是向外的,代表我们对这个世界,需要跳出自己,拥有元认知地去了解自己。这就是面对当下这个时代的行动模型。
2.向内的“乐”与“强”:滋养内在动力
心理学有一个很有用的“SDT理论”,即自我决定理论。它认为,人类是活跃的有机体,具有成长、克服挑战的内在动力。
什么样的滋养环境才能让孩子有内在动力呢?SDT理论提到三点。
一是自主权。让孩子感受到内在力量的最好方法,就是给他们的控制感提供支持。询问他们都想拥有和把握住什么,尽可能多地给个人提供选择自由。当他们没有掌控自己生活的经验时,很容易就丧失内在的动力,反正所有都是安排好的。
二是胜任感。胜任力不止是把事做好的能力,还是一种我们认为自己能把事情处理好的感觉。成长性思维理论提出,胜任感不仅是成功的经验,还要有成功的信念,就是我觉得能把事干好;即使现在没干好,未来也能干好。
三是归属感。学生要知道他在这个世界上是有连接的。他不仅仅是孤零零的一个人,而是有朋友、家人和关怀他的人。其中,学生与老师的紧密关系十分重要。师生间的关系越紧密,越有可能让学生传承并内化教师的价值观和追求。
只有这三点都满足的时候,孩子们的内在动力才会源源不断地支撑他成为一个内在幸福的人。
上学期,学校心理室的周老师开发了一套能够给学生力量的心理学课程。首先倾听孩子们的心理需求,明白他们想要做什么样的事情,给予他们一定的自主性。老师不强制学生参与,想来就来,想走就走。设置的心理活动任务也很简单,只要做了,就一定有成功的体验。所有活动要么团队参与,要么给予直接的归属感。
活动包括团体心理辅导,10月进行“枕头大战”,11月有“躺平大赛”,12月有“发呆活动”。看这三个主题就知道,这一定是学生们非常喜欢的活动。
例如,在“枕头大战”中,所有老师、孩子全都参与其中 ,不需要什么明确的教学目标,大家能尽情释放自己的压力就好。有个八年级的同学告诉我,他在枕头大战里,发现枕头是一个很神奇的东西,既能让他拥有舒适的睡眠,也能给他带来快乐。这个活动充分体现了自主性、归属感、胜任感,让孩子们非常开心。
心理室还有一个主题活动叫“从心出发,拥抱幸福”。我们请孩子们给心理室命名,让他们有选择权,去决定心理室的名字。我们还发起呐喊挑战,只要孩子进入封闭的教室里大声喊,把所有的压抑都释放出来,让教室里所有的小人都蹦起来,他就成功了。
我们又设置解忧密信,让孩子们把心里没法与老师、同学、父母说出的困惑与心事,都写进信里放到心理室去。信上不用写他的名字,只要给他一个密码。然后我们再去找一拨人,回答这些不知道谁写的信。最后写信的人可以拿着密码去拿回自己的信。
我们还有扎染工坊,孩子们随时可以到扎染室,体验只要扎染,没有失败的感受。
最受欢迎的活动当属“让我抱抱你”,那一天,校长、中层、老师都会穿上粉色的T恤出现在心理室、食堂等地方,见人就抱。无论是孩子还是老师,只要愿意被拥抱的人就会去抱他。我发现很有趣的现象,小学生们都很热情地来拥抱,初中生则是看到有人要抱他,立马逃跑。如果被抱的孩子感觉很好,还会把朋友拉回来,也要让我们抱一抱。
在这些活动中,每一个人都得到了心理力量的滋养。
比如一个参与解忧密信活动回信的8年级孩子,他说:“自从我当了回信使者,我的生活都变得更加有趣,让我感觉自己不是一个普通人,而是能帮到别人,拯救伤心人的开心果,是独一无二的。请你们把自己的烦恼都放进信箱,让我这个开心果把你们的烦恼逐一消除。”
当孩子能说出这样的话时,我们充分感受到他的自主权、胜任感、选择权和归属感,全都得到了满足。所以,我们只要按照这样的原则去设计校园课程与活动,就可以很好地去帮助孩子内在生发他的“乐”与“强”。
3.向外的“大”与“观”:放大价值感和意义感
这个共读过程里,经常会出现很多有意义的问题。比如,“只消费不生产的人和生产大于消费的人,哪一个更了不起、更值得尊敬?”,“为生产和创造而付出劳动,才让人活得像个人”,“如果我要为这个世界生产了不起的东西,那会是什么呢?”这些都是书里面让我感到特别有意义,必须要跟孩子讨论的话题。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