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师德师风建设 > 社会大课堂如何赋能大中小思政一体化

社会大课堂如何赋能大中小思政一体化

2024年11月19日 09:53:19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访问量:13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发挥新时代伟大成就的教育激励作用,在社会大课堂中深入挖掘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国内与国际的宝贵素材,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以下简称“思政一体化”),是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责任,也是破解当前思政教育中各学段内容衔接不顺畅、教学方式方法不生动、教师专业素养不均衡等现实困境的有效路径。

  全面认识社会大课堂赋能思政一体化的时代价值

  社会大课堂赋能思政一体化,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正是着眼于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培养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

  一是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现实需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是人所特有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对象性活动。学生在思政课堂接受的理论,需要在社会大课堂的实践运用中进行验证。善用社会大课堂赋能思政一体化,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指导下,充分运用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不断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主动认识和改造主客观世界,领悟理论真谛,发展理性思考,进而形成价值判断和选择,真正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为人生信仰、外化为行动践履和责任担当。

  二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多元价值彼此碰撞。善用社会大课堂赋能思政一体化,就是在遵循思政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带领学生直面现实问题、投身社会实践,深化学校教育与社会现实和生活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世情国情党情,掌握应用科学理论正确解释现实、用现实深刻说明科学理论的方法,体悟科学理论与伟大实践的辩证关系,不断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创新理论的认同。

  三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时代新人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练、增长本领。善用社会大课堂赋能思政一体化,就是要发挥社会大课堂处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一线的优势,以其所呈现的真实问题及其灵活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吸引他们在学中做、做中学,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人民群众服务、增长本领才干和自我改造的能力,进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

  准确把握社会大课堂赋能思政一体化的关键环节

  社会大课堂赋能思政一体化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秉持系统观念,找准工作中的关键点和着力点,推动各环节适配耦合,实现纵深发展。

  一是纵向贯通全学段,实现育人模式的衔接适配。社会大课堂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特点。一方面,要着眼学生的身心发展、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在保持整体内容完整性和序列性的前提下,按照由低到高的逻辑顺序,以全局思维合理设计各学段实践教学目标、内容、形式和评价标准,促使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循环上升、有机统一的实践体系。另一方面,要清楚了解学生的过往经历、对当前问题的思考以及对未来发展的期盼,把握学生在接受思政教育过程中的“薄弱点”“困惑点”,着眼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在实践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与支持,帮助他们从现有水平不断迈向更高的发展阶段,实现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再到“知其所必然”的有效衔接。

  二是横向融通全学科,实现育人课程的联动适配。发挥社会大课堂赋能一体化的最大功效,首先要推进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把思政教育内容横向、广泛、全方位地融通到各学科门类课程的实践体系中,形成同向同行的联动效应。要持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在遵循本学科知识属性的基础上,将实践教学置于社会大课堂,挖掘共享其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要坚持思政教育理论课程对实践课程的指导引领作用,及时统整相关学科的知识体系和教育资源,在跨学科对话过程中,启发和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去分析、解构实践中出现的多元价值,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同向同行、同频共振。

  三是外向联通全社会,实现育人资源的融合适配。思政一体化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要善于借助、有效调动校内外各方力量,推动形成政府统筹协调、学校积极主导、家庭主动尽责、社会有效支持的协同育人格局。在阵地联通上,新时代伟大成就为社会大课堂提供了坚实的实践支撑,要在广阔的社会天地中搭建更多育人平台,由近及远、由表及里、引人入胜地引导学生聆听有感染力的故事、找到有亲和力的切口、凝练有渗透力的观点,在现实生活和火热实践中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在资源联通上,需要各方齐抓共管、共同推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应加大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力度,设立实践教学基地,完善实践教学机制,共同开创工作局面。

  创新构建社会大课堂赋能思政一体化的实践路径

  社会大课堂赋能思政一体化,是新时代思政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要遵循其逻辑起点、内在机理,统筹各方面要素,真正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提升思政一体化建设质量效益。

  一是构建“大体系”,遵循教育规律把道理讲深。教育是一门科学,有自身的客观规律。要从大中小学全周期角度,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按照“认知—认同—践行”的逻辑,逐步提高、渐次丰富地开展思政教育。要在认知上“下功夫”,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特点和内容,持续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阐释,激活蕴含思政元素的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做到既有知识性传授,又有价值引领。要在认同上“见真章”,统筹用好社会大课堂的真实场景、丰富资源和多样空间,打造“实践思政”课程,推进理论与实践双轨并行,生动诠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及时回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深刻阐述“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引导学生透彻地掌握理论、认同理论。要在践行上“亲上阵”,以大中小学不同学段为出发点,遵循各学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科学设置教学目标,通过实践研学、劳动实践、课题研究、理论宣传宣讲、网络文化产品创作、文化艺术展演等,以同题异构的方式,构建学思践悟行育人闭环,实现从“受教育”“自我教育”到“教育他人”的成长转变。

  二是统筹“大资源”,创新体验教育把道理讲透。聚焦实践体悟,打造区域协同的研学实践圈,强化各类育人资源的需求侧、供给侧协同联动,以区域的“集成化”驱动育人的“一体化”。创新实景课堂受熏陶,构建“校地校所校企”跨界联动协同育人机制,挖掘梳理各类资源的思政育人价值,统筹建好用好思政实践基地,将课堂搬到田间地头、生产一线,在多样化的实践教学中引导学生直观感受国家发展脉动,在可感可触的现实素材和发展成就中找到索引,以中国实践理解中国理论、激发青春担当。创新行走课堂拓视野,将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的重要思想和重大实践转化为思政育人的鲜活教材,开辟为思政一体化实践课堂,以“行见八闽”研学实践圈为牵引,结合福建“党史事件多、红色资源多、革命先辈多”的资源优势,引导广大学子在行走间深刻体悟新时代伟大成就,自觉强化思想淬炼,锚定人生发展方向。创新空中课堂增趣味,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和数字资源对思政教育变革创新的赋能作用,深化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借助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等载体,推动大中小学教研成果、学术资源、教育软件等共建共享,打破社会大课堂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局限,构建起泛在的学习环境和育人场景,实现厚重理论的青年化、轻巧化传播。

  三是培育“大先生”,巧用时代故事把道理讲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社会大课堂赋能思政一体化提供了鲜活素材,而讲活这些素材离不开有“术”、有“学”、有“道”的新时代“大先生”。思政课教师要掌握“术”,加强对学生思想、心理及所关心热点难点问题的研究,善于钻研和挖掘新时代伟大成就所蕴含的活水源泉,将“大智慧”融入“小故事”,依托“数智思政平台”等载体,创新大中小学全链条教学方法和手段,让思政教育既有“时代感”又有“中国味”;要扎实“学”,社会大课堂兼具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和专业性,要建立学科门类贯通、区域校际联动、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协同推进的载体平台和长效机制,深化开展大中小学“手拉手”师资培育、听课评课、教研交流、集体备课制度,探索大中小学互派教师挂职,在互学互鉴中增强师资队伍的理论功底和知识素养;要讲好“道”,突破思政课专任教师局限,积极引入高素质的“大师资”作为育人主体,探索“一课多师”教学模式,打造“同上一堂思政课”等品牌,邀请时代故事中的人来讲故事,使学生在与亲历者近距离的深度互动中,感悟故事背后的深刻道理、科学方法,使得党的科学理论看得见、摸得着,有温度、感召力和穿透力。

  (作者单位系福建农林大学)

《中国教育报》2024年11月19日 第09版

作者:周娟娟

编辑:mzr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忻州市河曲中学 特此声明。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联系地址:山西省河曲县长城大街西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