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榆树湾现代发展史上,有一处所榆树湾人尤其是榆树湾硫磺厂工作过的人不应忘记,它就是榆树湾缝纫社。
伴随着地方国营伊克昭盟榆树湾硫磺厂1955年建立,1956年榆树湾缝纫社也建立了起来,主要是为硫磺厂工人缝制工作服。缝纫社一成立开始归属榆树湾硫磺厂管理,是硫磺厂的附属企业。1958年榆树湾缝纫社在榆树湾西街戏台南面建起了厂房,这是当时榆树湾公安派出所所长杨培清带领派出所集训队的同志们盖起的。与此同时,榆树湾鞋业社(旧址在原赵三善家门脸房)负责人闫二老虎也带着几位做鞋的匠人按照准旗二轻局的指示并在了缝纫社,成立了榆树湾缝纫制鞋社,缝纫制鞋社的负责人为李俊峰。
李俊峰是山西省河曲县人,原来在包头从事服装裁剪缝制工作,后来到了准旗沙圪堵。1956年,李俊峰作为裁案,被派到榆树湾硫磺厂缝纫社从事服装裁剪,为厂里工人做工作服。李俊峰师傅手艺精湛,裁剪得当,一剪子下去就是八层劳动布,很受当时厂里领导的赏识和大家的认可。当年李俊峰师傅从沙圪堵下乡去榆树湾呆上一段时间,做完手里的活儿便回去了。由于他工作认真负责,出活儿又好,在厂里和周围百姓心目中享有较高的乡评,李师傅便留在了榆树湾缝纫制鞋社,最后,李师傅干脆把家也搬到了榆树湾。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榆树湾缝纫制鞋社利用成立十几年来所积累的资金和社里职工自愿集资,又在原厂房南、沙榆公路榆树湾西湾段北、榆树湾老住户刘板后生家西南盖起来新的厂房和办公室。此时,榆树湾缝纫制鞋社也改为榆树湾缝纫社,缝纫社负责人为马登云。随着榆树湾硫磺厂生产规模的扩大,穿工作服的工人的增多,厂里成立起了缝洗组,专门为厂里的工人制作劳动布工作服。这样,榆树湾缝纫社便面向社会,为普通老百姓制作衣服鞋帽。
榆树湾缝纫社云集了当时榆树湾地区做衣服做鞋的能工巧匠。上面提到的李俊峰师傅和女儿、女婿都在缝纫社工作。女儿李彩梅擅长音乐和美术,曾在榆树湾硫磺厂825学校任教;女婿闫贵福有较强的改革创新精神,曾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任缝纫社经理。此外,在做衣服裁剪这块儿还有刘存虎师傅、肖混驹师傅、闫贵福的父亲、刘文田的父亲等,缝制衣服的便是上面这些人的家属,还有榆树湾西街我儿时的玩伴儿邬军的母亲和刘彩凤大姐等。榆树湾西街赵二善的母亲曾参与衣服的撩边工作;在做鞋这块儿,有侯慧仁师傅、黄乃善师傅和邬祥师傅等。上面提到的这些师傅为榆树湾及周边人们服装鞋帽的改善、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有序推进,电视机已开始崭露头角。但当时个人家买电视机的还是凤毛麟角。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让榆树湾当地人及时直观地了解改革开放后国家和内蒙古发生的变化,榆树湾缝纫社毅然决然地决定购买一台黑白电视机。当时在榆树湾地区,榆树湾硫磺厂厂部和榆树湾外贸站已经拥有了电视机,但能看上的人极少。榆树湾缝纫社买回电视机后,每天把电视机摆出缝纫社车间外面,供榆树湾西湾的居民观看。你看哇,一到夏天,夜幕降临之时,西湾的大人娃娃搬着大小凳子聚集在缝纫社门前,等着看电视。当时能看的台少,节目单调,但对榆树湾人来讲,无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应该说,缝纫社电视机的出现,对榆树湾西湾居民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
榆树湾缝纫社平时还是聚集人群的地方。冬春时节,一到掌灯时分 ,缝纫社裁衣车间便人头攒动,人们在这里较量象棋技艺。笔者下象棋的启蒙教育便是在这里接受的,像“马走日”“象飞田”等象棋基本技艺都是在缝纫社学会的。到了过年之时,尤其是在笔者十一二岁时的大年三十,缝纫社必是笔者和伙伴们的光临之地。缝纫社在当天下午就挆起了火笼(旺火),傍晚时分便发着了。西湾像我这么大小的半大小子和半大女子来到缝纫社,围着发着的火笼,吃着奶糖,嗑着瓜籽儿,放着鞭炮,展示着新衣服……
随着当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腰包鼓了,当地居民的审美需求也越来越高,大家已不满足于在榆树湾缝纫社做衣服了,而是通过当地企业外运车辆的司机从呼市、包头及东胜捎买成衣。同时,也随着当地企业的陆续下马,榆树湾缝纫社的业务量开始萎缩。辉煌一时的榆树湾缝纫社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建起的后经改建的榆树湾缝纫社旧址)
去年夏天,我开车搬上大哥和弟弟回了一趟榆树湾。在榆树湾老街上,我刻意观察了一下现在还留存的榆树湾缝纫社旧址。戏台南面的缝纫社旧址已是斑驳陆离,似乎在向人们述说着缝纫社年代的久远和曾经的贡献;后来建起的厂房也已不是当年的模样,被当地的商户租用或购买,已重新改建成百货商场和超市,正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扑腾……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榆树湾缝纫社作为时代的产物和西街标志性建筑,作为榆树湾人心目中的“老字号”,将永远留存在老榆树湾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