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是怎样过年的
作者
陈秉荣
过年的时限,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是指腊月初八至二月二这一段,都算过年。狭义仅指从大年三十过渡到正月初一。正所谓“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我所说的就是这两天的全部活动。事情虽多,并不复杂,件件事充满了深刻的文化内涵。
从我记事起,直到现在,七十多年来,我家过年的程式及饭食基本没变,形成了自家的年俗。要说有变化,也就是程式的简化和饭菜的丰盛。
文字表述时将过年分作两天,即除夕和春节。而老百姓则将过年当作一件事,即如何从今年的岁尾过度到来年的岁首,所以称作“过年”。
我家的过年程式:
一,担水
大年三十(小建二十九日),清早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担水,水瓮要担得满满的。一来,用水多。二来讨口彩,取其圆满盈馀。
二,扫院
扫院是第二件事,与平时扫院相比,特别认真、仔细,旮里旮旯都要扫到,枝枝叶叶都要清除,陈年垃圾都要清除干净。因为下一次扫院要等到正月初五。
住进楼房以后,担水、扫院这两件事就自然省略了。
三,早餐
大年三十的早餐有主食有汤。
汤是面茶。食材是小米面炒制成茶面,茶面加水刷成面糊煮开后,加入盐,滴入胡油,即可饮用,既有炒香,又有油香。
主食是米窝窝包豆子,也就是发糕。其做法是:小米面和成面团,发酵后,再自然冻冷一两天,增加甜味。食时加碱澥成稠糊,倒入笼屉内一半,摊平,撒一层事先煮熟的豇豆,再盖一层面糊,急火蒸熟,用刀切成菱形方块即可食用。米窝窝要蒸很多,多余的慢慢吃,号称“隔年窝窝”,取富贵有馀之意。现在蒸馍成为常食,但总忘不了隔年窝窝。
四,上坟祭祖
早餐毕第一件要事便是上坟祭祖。上坟祭祖是过年的重要内容,丝毫马虎不得,要由家长亲自祭祀。父亲在时父亲亲祭;父亲不在了,由我来担当;我行动不便了,又有儿子顶上。过年上坟不同往常,除了丰富的祭品和香纸外,还要带柴炭和炮仗。到了坟里要垛火笼,响炮仗。意思是与祖宗同贺新年。
进城以后,过年祭祖也不能如期进行了,或者提前,或者遥祭。
五,贴对联
过年贴对联,其实还包括春帖和斗方。
对联是贴在门框或门扇上的,内容多为颂祝性的吉利话。所以有句歇后语说,“大年三十贴对子——自说吉庆。”
春帖子一般为四个字,按内容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神帖子,写的是各种神的名号,也就是自己造的神。其它是些吉庆话,比如贴在鸡窝上的是“鸡肥蛋大”,树上是“枝繁叶茂”以及“抬头见喜”“出门通顺”等。
神帖子名目很多:
“天地三界”是简称,全称是“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也就是主宰天地人三界以及四面八方生灵的神祇,道教认为是玉皇大帝。
“土神之位”,一般是指承载万物的大地,但在保德人眼里,等同一个片儿警,只管自家的安全,所以也称“当方土地”或“本宅土神”。
“灶君神位”被尊为一家之主,专管一家生活琐细。有神祃就贴个神祃,没有神祃贴个神帖子代之。
“财神爷”是必不可少的,市场上有卖的年画,买一张贴上,花花绿绿,喜庆好看。如果沒买上便写一个:先用一页黄纸写一个神牌,三行字:右“招财童子”,左“進宝仙官”,中“供奉家堂福禄财神”。右左配红对联:“天下财源主,人间福禄神”。横批为“五路进财”,两边还要配两个小斗方,一个写“恭”,一个写“敬”。拼贴在一起,像个阁楼,也很好看。
我的外孙看见这么多的神帖子对我说:“老爷克迷信哩!”我说:“老爷是无神论者。这不是迷信,这是一种仪式,一来渲染节日气氛,二来寄托一种美好愿望,祝愿平安,希望丰收。”
贴对联,重点要把大门打扮好,对联要贴两副,门框上一副,门扇上一副,还要用瓦金镶天地边。门眉上贴横批和吊笺,也称大花纸,户对上还要贴两个写着“春”“节”二字的小斗方,俗称笺子。远远望去,一片火红,象征日子过得蒸蒸日上。
住进楼房以后,贴对联也简化了,门上贴一副对联,室内贴个“抬头见喜”,仅此而已。
六,挂灯笼
大年三十是个漆黑的夜晚,在那个没有电灯的年代,挂几个灯笼,就显得格外光明。我们家一般挂三盏灯笼:
在天地爷神龛前竖一灯杆,吊一盏贴着“高照明灯”春贴的马灯;
在大门外挂得是公子灯,木头柜架,正方形,上梁两端有卷云纹雕饰,酷似公子的方巾,故名。
后来,我自己用高粱杆、彩纸,自制花灯,诸如宫灯、花篮灯、八角灯之类,取代了老三件。
七,团圆饭
年三十最丰盛的一顿饭,合家聚餐,其乐融融,称之“团圆饭”。有许多人家把这顿饭安排在晚上,所以也叫“年夜饭”。
我们家一直当作午餐。
团圆饭的主食是米饭,要备办很多,要有剩馀,称作“隔年捞饭”。首先要盛两小碗米饭,各插五颗红枣,供献财神和灶神,然后才能人们开吃
上讲究的是菜品。基础菜是大烩菜,但为了喜庆吉利,称作“一品锅”,取“一品当朝”之意。主要食材有大白菜、油煎山药、油煎豆腐、宽粉条、猪黑肉或红烧肉、丸子等。
再讲究一点的菜是三元盘,取其“连中三元”之意。也就是说有三盘菜:一盘凉调豆芽,一盘猪肉炒板粉,一盘羊肉炒细粉,三盘组合,俗称下三元;一盘红烧扣肉,一盘羊肉,一盘酥鸡肉,三盘组合,俗称上三元,上三元就可称席面了。
较为讲究的席面是顺六碗了,取其“六六大顺”之意。其菜品是六个碗菜,分别是:红烧扣肉,方肉(代替肘子),羊肉,酥鸡,小酥肉,丸子。上世级80年代,商品鱼普及,鱼代替了小酥肉。
最隆重的家庭宴席,俗称“七碟子八碗”,这并不是菜品的名称,而是言其冷菜、炒菜、碗菜众多,数不胜数。
八,垛火笼
火笼,又叫塔火。即用块炭垒砌成的塔状物,中空,填充木柴。一般用块炭一百斤左右,也有用炭二三百斤的。
吃过午饭的第一件事就是垛火笼了,先担一担干净的黄土垫一个土胎,起稳定作用。然后用修整过的块炭,层层加高,逐渐收缩,垛成塔状。收口处盖一块平整的炭块,称作“火笼盖子”,在火笼盖子上还要贴一个“旺火冲天” 的春帖。垛好以后,将现场收拾得干干净。
九,辞岁
垛起火笼,大的营生便没有了,换上新衣新帽到左邻右舍串个门,或喝盅小酒,或问候祝赞两句。此行谓之“辞岁”,事情虽小,但显得邻里关系融洽,人情满满。
进城后,邻里关系淡化了,甚至老死不相往来,“辞岁”一说也渐行渐远了。
十,安神位
入夜,在神位前点灯、烧香,摆放一个莲花馍,称作“安神位”。
十一,封门
点灯、烧香以后,要关大门,锁门户。并在大门口放一根擀杖,一个铡草刀片。在住人的屋子门槛底下也要放刀和擀杖。响一个纸炮,表示人不再走动,谓之“封门”。
十二,年夜饭
我家年夜饭很固定。一是吃饺子,谓之“揣元宝”,饺子里要包硬币,谁吃出来,谁的福气最大。二是吃倭瓜,纯粹是为了讨口彩。
十三,守岁
守岁,又称“熬年”,即吃过晚饭不能早睡觉,怕夜长梦多,作恶梦。过去也就是玩纸牌、打扑克,自从有了电视机,人们便以看春晚为乐了。
进城以后,火笼也不垛了,炮仗也不让响了,這一套接神仪式也慢慢消失了。消失的是一种神秘文化,提高的即是物质生活水平。
十五,拜年
后来拜年演变为投递贺年片,手机普及以后,在手机上发一个微信,也就算尽了人情了。
十六,正月初一的饮食
俗言,正月初一是弥勒佛下界的日子,所以全天吃素。
早点是油花茶,茶即面茶,配茶米、油花儿、麻片、醉枣等茶食,作为早点。
午餐油糕粉汤为正餐。油糕取意“步步高升”,粉汤取意“长长久久”。
十七,其他
1,请吃饭
在正月初八以前,年年会请人吃一顿饭,酬谢一年中帮助过自己的亲族邻里。
2,走亲戚
正月初六出门,首先去舅舅家拜年。
正月初八给岳父家拜年。
至此,年也算过来了,过年的礼仪也算走到了,新的一年又开始了。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