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总是喜欢读书的,无论职前还是职后。以书相伴,教师将渐做渐优,在教学设计中,在教学语言中,在同伴和学生的交流中,在家长和教育资源的互动中,阅读输入量、整合量、创造量不知不觉就折射出来了。
我从事教育工作几十年,闲暇时间总是沐浴着书香的温馨。工作前几年,我比较喜欢读两类书:一类是拓宽视野的书,比如谭家健主编的《中国文化史概要》,陆人豪等主编的《外国文化与文学》,星汉主编的《不可不知的3000个文化常识》,何文焕辑的《历代诗话》,范曾著的《吟赏风雅》等,目的是让自己的知识面扩充一点、课堂洒脱一点;一类是关于课堂教学艺术的书,如严清主编的《我们相会语文》,周成平主编的《中国著名特级教师课堂魅力经典解读》,以及钱梦龙、魏书生、宁鸿彬、陆继椿等语文名师的教学论文和课堂实录,目的是让课堂教学有效且高效。这些阅读丰富了我的知识面,优化了我的课堂教学,让我的课容量大、跨度大,非常受学生欢迎,教学成绩也名列前茅。
不久,我便获得县青年教师优课评比一等奖、市优课评比优秀奖。参加省级会课、听同行的课与导师的点评时,隐隐约约感觉自己的课虽然设计精巧但比较刻意,缺少独有的个性,只是大众脸谱中稍有特色的一个。于是,我找到师傅陈有明,他是特级教师还是县教研员,他给我提的建议是课堂教学不能只想着教师怎么教得精彩,还要从学生的角度多思考。这给我很大的启发,也让我开始找有关学生学习理论方面的书来读。
此后,我开始读关于学习论、脑科学的书,比如《学习论》《教育走向生本》《深度学习》《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学习的本质》等,并研究学生的学习到底是怎么发生的,探索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人的路径,在教学实践中形成了让学生自主确定学习目标、自主投入学习活动、自主实现知识迁移以及教师主导的“三自一导语文教学法”。理论引领和实践探索让我深刻体会到,教师不仅要立足课堂研究改进教法,而且要转变站位为学生的学而阅读、改革。唯有如此,我们的探索才能真正走在科学之路上,才能真正为学生发展尽到教师之力。
成为特级教师后,我参加的活动、展示的机会渐渐多起来。与李政涛、程红兵、魏书生等国内专家在同一个活动中授课,我发现了自己的不足。虽然讲课有特色、讲座有逻辑,但站位不高,浅薄且没有理论厚度,总体还是一个经验型教师。此后我开始注意多观察,与名家交流发现他们的视野不局限在教育方面,还拓展到社会、科学、哲学方面;不仅研究怎样教学,还研究如何育人;不仅纵横捭阖,而且鞭辟入里。怎么向他们靠拢?还得读书,读更厚重的书,政治学、哲学、美学、社会学、伦理学等。于是,《毛泽东选集》《西方哲学史》《科学的历程》《经济与社会》《发展心理学》等进入我的阅读圈。
我如饥似渴地读,渐渐从语文教学走进了语文教育,从学科视角走向了立德树人。在与一线语文教师的交流中,我们谈论的是“从语文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新课标视野下语文教育的新路径”“阅读立人”;在与各科教师的交流中,我们谈论的是教师成长的哲学思考、美学追求、文化意蕴、自觉自由。
在教师成长的所有要素中,读书是最基本也是最有张力的因素。我建议青年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不断拓展阅读面。渐渐地,我们就能由经师走向人师,真正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随着教育经历的丰富,我们会自觉抬升阅读的台阶,让自己越来越爱读,越来越爱教育,越来越走近具有教育家精神的“大先生”。
(作者系特级教师、江苏省南通名师培养导师团导师)
《中国教师报》2025年01月08日第8版
作者:郭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