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新闻 > 河曲民俗研究社:以青春笔墨绘就民间文化新画卷

河曲民俗研究社:以青春笔墨绘就民间文化新画卷

2025年03月19日 09:27:19 访问量:364 作者:智莉 薛瑞华

在黄土高原与黄河臂弯的交汇处,在文笔塔与隩曦楼的重影中,河曲中学河曲民俗研究社的年轻学子们正以创新之笔续写着千年文脉,他们如同倔强的山丹丹花,将深埋于黄土地的民俗文化浇灌出别样风采。这群少年用"写、演、唱、画、剪、游"的六艺之法,在传统民俗与现代审美的碰撞中开辟出县域民俗文化探索与传承的新路径,让沉睡的民间记忆在校园里焕发新生。

            非遗文化活态传承:在光影流转间对话古今

周三的社团课上,学生们的银剪翻飞如蝶,们在红纸上雕琢出西口古渡的千年沧桑;手账本上,学生们用各色彩笔与蜿蜒线条绘制出河灯会的绚丽图景;社团老师带领大家齐唱《走西口》,让悲怆的故事穿越时空叩击少年心扉。他们吟唱的不只是祖辈的离愁别绪,更是在触摸一段流动的文化基因。“尝”河曲特色美食体验课上,学生们品尝着特色美食盐干酪、马蹄酥、海红果,品味着土地深处的滋味密码,找到了文明传承最生动的打开方式。非遗从不是蒙尘于历史角落的静物,而是鲜活灵动地渗透在生活的每一寸肌理之中。

解码“走西口”在迁徙史诗中探寻文化密码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人口迁徙运动,走西口在河曲县留下了238首民歌、76处古道遗迹和无数家族记忆。对于浸润在这片土地上的青少年而言,解码这段迁徙史诗的价值早已超越历史认知本身。社团指导老师通过丰富的视频资料,生动的讲解,让学生们了解到了特殊的地理位置孕育出了独特的“走西口”文化,学生们在手账本上绘制“西口古道地图”并标注河曲段历史遗迹制作走西口记忆手账”。他们不仅是在了解这段文化,更是在接续一个民族永不停息的精神远征。这段迁徙史诗给予他们的不仅是文化认同,更是面对未来的勇气——正如黄河水永远向前,文明的火种总能在新一代手中焕发新的光芒。

成长多维赋能:文化自信照见青春模样

剪纸刀下的毫厘之差教会了他们细腻严谨,从简单的图案到复杂的场景,剪纸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还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使古老剪纸艺术在创新中传承。做手账活动更是将民俗文化与个人创意融合,学生把收集的民俗资料、绘制的民俗元素整理成册,在排版、绘画、记录的过程中,提高了文字表达与艺术设计能力。民歌学唱中的气息控制培养了专注力,课堂交流展示中提升了沟通能力。传统文化赋予的底气正在重塑这群黄土少年的精神品格。通过参与民俗社团的各类活动,学生深入了解家乡文化,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油然而生从而建立起坚实的文化自信,为未来的成长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

从最初社团老师带领学生们缓慢探索,到如今活动小有成果,这群少年用行动诠释着"以文创新,躬身实践"的初心。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当青春与传统文化相遇,既能擦亮历史的星辰,更能照亮前行的道路。这或许就是文化传承最动人的模样——既守护着时光深处的文明密码,又书写着属于Z世代的创新注脚。

以实践为舟,载青春远航河曲民俗社团始终秉持"以成果为导向,推进实践过程有序进行"的核心理念,构建起"知行合一"的育人生态圈。这里不是传统课堂的复刻,而是一座连接文化根脉与青春活力的实践熔炉,让每位参与者都能在躬身实践中收获看得见的成长。

社团独创"三段式成长体系":从民俗文化理论筑基到非遗技艺沉浸体验,从民间调查研学到文化创意成果孵化,每个环节都经过精心设计,在品尝美食、剪纸、民歌传习、绘画中触摸文化肌理。项目制学习贯穿始终,社团学生需在学期内完成从文创设计、调研报告到成果展演的完整实践链,让书本知识在真实的泥土芬芳中生根发芽。

我们深信实践是最生动的课堂。河曲民俗社团正以开放的姿态,期待更多愿意用双手丈量文化、用行动诠释热爱的青年加入。让我们共同在有序的实践中收获成长的果实,在文化传承的征程上烙下属于这个时代的青春印记

编辑:hhf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忻州市河曲中学 特此声明。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联系地址:山西省河曲县长城大街西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