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提示写作。(60分)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子路率尔而对:“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孔子哂笑:其言不让。冉有谦让有礼:“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孔子不赞一言。
两千多年过去,让或不让,依然是我们待人处事需要面对的问题。请以“让”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作成文。要求:不得抄袭,不可在文章中暴露个人信息,字数800以上。
雅礼中学2002班 胡奕涛
指导教师:李兰
“让”与“不让”,这一命题可说是贯穿了中国文化的主脉。两千多年前冉有谦而让之,子路率尔而对,皆形象卓然。而两千多年后,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作为新时代之人,我们又应当如何选择?
笔者看来,“让”或“不让”,都是待人接物的态度与手段,各有优势,我们应当结合实际,让两者相得益彰,方能走得山高水长。
“让”意为谦让、辞让,谦让之心人兼美之。古有“管鲍之交”,鲍叔牙甘让其贤成为历来称传的嘉话,其原因在于鲍叔才一心出于为国考量,于长远目光发展,他认识到了别人的才华,也知晓自己的不足。这里的“让”,彰显的是舍己为国的情怀,是在用自己的谦让为国家谋取更好的机会。于是我们明白,度义而让,让为守义,“让”或“不让”的出发点应在于心中的正直与公义,而不是追求一己之利。
当自我力量无法改变局面时,“让”可化作出路,一则谦让背后的无私让团队更加凝神聚力,这是为了求同的目标放下小我,争取大我;二则“让”作为一种品格能让人拥有淡泊而又豁达的心境,进入“天容海色本澄清”的精神境界。“问汝平生功业,贵州惠州儋州”的苏轼,在仕途上无疑不幸,面对张惇等宵小的迫害“一让再让”,但在这“让”中,他让出了海阔天空的胸襟,让出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让”不全是怯懦者的退败,而是在面对无路之局面时,开辟新境的途径。
而“不让”,看似是武断的,但它也在用果决的方式推动着社会前行。
在大义当前时,“不让”的是肩上的责任,体现的是出一种舍我其谁的气魄。新中国成立后,毅然回国的钱学森是“不让”的;在无数稻田中踽踽独行,为新世界播撒粮食的袁隆平院士是“不让”的;于浩如烟海的典籍中查阅文献的屠呦呦也是“不让”的——“当仁不让”化为一种挺身而出的精神,早已融入炎黄子孙的血液中。虽然为自己之私利而不让者令人不齿,但我们亦应当看到在万千“不让”的面孔之中,有一心为民之人,有为国请命之人。“不让”的力量用在正确的地方,能有惊天动地的伟力,足以为人类文明开辟新的世界。
而吾辈之青年,从风急天高的历史中走来,向着长空浩浪的历史走去。我们前行的每一步,却承载着多少人的期许,在这种情况下,谈何“躺平”“开摆”?应当以不让之心打破惰懒的禁锢,赓续新的史诗。
让者,若水,细流涓涓但绵延不绝,其持久之力不可忽视;“不让”者,若石,势大力沉,往往能带来巨变的伟力。
没有绝对的“让”,也没有绝对的“不让”。当“让”的智慧与“不让”的勇毅有机结合、相辅相成,便可化为六月之好风,助我们直上重霄!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