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的长廊可谓是名家辈出,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王维、苏东坡、关汉卿、曹雪芹等等,他们把文学长廊装点得灿若星河,夺目耀眼。然而,能真正完全彻底震撼我心灵,使我死心塌地服膺的只有一人而已。他就是那个一生哭哭啼啼、恓恓惶惶、孜孜矻矻、坎坎坷坷的杜甫。
杜甫的诗作美极,尤其是晚年作品那简直是炉火纯青,出神入化。清人徐之能曾赞叹道,杜工部“晚年律更细,独立自苍茫“。那意思是说,杜甫的律诗搁在这儿,那个大胆的敢比过来!这是一种横绝当世,纵绝古今的霸气。杜工部当得起。
其实,把我感动的稀里哗啦,狂跳的心灵一时不知所归的,竟不是他的诗作,而是他的人格。对了,人格,仅两字而已,却有五岳的分量,四海的辽阔。那是“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宏大心愿,是“大慈大悲,忧民水火”的菩萨情怀,是“至善至美,普照大地”的圣洁佛光。
杜甫站在人格的高地,把屈原李白苏东坡曹雪芹歌德托尔斯泰雨果们远远摔在了后面,让帝王将相以及所有的投机商阴谋家暴发户全体沦陷于人格泥淖之中。
杜甫周身闪耀着的人格光辉则历久而丝毫不衰。
在杜甫的人格面前,我们除了感动,剩下的就只有自觉龌龊,自惭形秽了。
二
公元755年,大唐帝国发生了著名的安史之乱。战乱人不如太平犬。杜甫如同一介布衣,家贫至骨。这一年11月,杜甫忧心忡忡冒着刺骨的北风去奉先县看望寄居在那里的妻儿。迢迢路程,又有山河阻隔,再加北风呼啸,雪花肆虐,杜甫竟全然不觉,他三步并作两步,心急如火。他知道家中已经断顿了,儿女们正嗷嗷待哺,妻子望眼欲穿,盼着,想着,当家人能给他们带回点粮食,哪怕是一斗半升也好。想到这里,杜甫脸色异常凝重,不由得又捏了捏背上的半袋粮食,眼前便闪现出妻子捧着小米那种陶醉和惊喜,儿女们端起黄生生的米饭狼吞虎咽的满足,小儿子嘴角尚残留着一粒米饭就骑在了他头上的娇态。杜甫想着,凝重的脸上终于有了一丝笑容。
然而,到了家门前,却还不见儿女出来迎接。以往,一听说父亲要回来,儿女们总要手拉着手蹦着跳着在半里开外的土谷祠旁相迎。今天----杜甫似乎感觉到了什么,一个箭步就闯入了家门。
杜甫一下傻眼了。只见小儿子脸色煞白煞白直挺挺地躺在床上;妻子跪在床头用手抚摸着小儿子的脸庞,哀哀欲绝,却哭不出声来;儿女们不知所措,只是大睁着惊恐的眼睛垂泪不止。杜甫丢下粮袋就扑了过来,一把抱起小儿子颤声哭喊:“儿子,你看看呀,看看呀!父亲回来了,父亲给你带粮食回来了。”
然而小儿子双眼紧闭,他再也不会撒娇,再也不会回应,再也不需要粮食了。只是小手里还紧紧攥着一张纸-----那是杜甫的《兵车行》诗稿。孩子终于紧紧抓住了父亲,饥饿而香甜地永远睡着了。
杜甫小心翼翼地从小儿子手里取出诗稿,看着稿纸上的几行诗句----“君不见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垄亩无东西”-----杜甫禁不住又号啕大哭起来。
三
杜甫草草安葬了小儿子后,就无比悲伤地写下了《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中,杜甫流着眼泪记述道:“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入门闻号啕,幼子饿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犹呜咽。”
杜甫中年丧子,而且是因为无食无粮而丧,作为父亲,情何以堪。杜甫遭逢了一场痛彻心肺的哀伤,承受了一段自责刺骨的煎熬,经历一波羞愧难当的凄楚。
这是怎样的心恸啊,恸得铺天盖地!
果然,杜甫的忧伤铺天盖地席卷而来。他从一己之伤,推及到天下黎民之伤,从一家之苦,推想到天下万家之苦,从小我之忧,推广到天下大我之忧,一时“忧端齐终南,鸿洞不可掇”。这不仅是铺天盖地,而且还沉重如山。接着,杜甫忧伤万端,又沉重地写道:
“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
此时的杜甫虽然官位不显,形同布衣,但毕竟还领着朝廷俸禄,既可免租税,又可免兵役,也算下等人中的上等人了。杜甫自己一家尚且饥寒交迫,幼子饥饿夭折,那么,天下平民的日月又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呢?那些无地无业的赤贫,那些身不由己的戍卒,又怎样讨生活呢?一想到这一层,杜甫的忧伤就山一般压了下来,禁不住要“少陵野老吞声哭”了。
在一般人眼里,杜甫确实有点迂。喝着自己的汤,老为平民忧伤,吃着自己的饭,却为黎民哀叹,领着朝廷的俸禄,总想着百姓的凄苦。面对别人异样眼光,杜甫我行我素,此心不变,此志不改。他十分隆重地强调说:“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迂就迂吧,没什么大不了的。杜甫还干脆自嘲了一把,他在诗的开篇就说:“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这就是杜甫,这就是杜甫的品格。一个品格高贵,似乎还不能概括得尽,因为那就是一种菩萨情怀。杜甫站在了人格高地,独领一把菩萨风骚,那一篇篇优秀作品反倒在其次了。
四
杜甫也是爱做官的,这没什么不好。道理很明白,不做官,自己许身黎民的宏愿便无所附丽,不做官,自己救民水火的抱负就难以施行,不做官,自己“穷年忧黎元”的衷肠就只能空叹息而已。
中国读书人都爱做官,往往还美其名曰叫什么实现自我价值。实际想的却是左呼右拥威风八面三妻六妾挥金如土高高在上目无下尘。这和杜甫的襟怀可谓是泾渭分明,有了云泥之别。
然而,仕途多坎坷。杜甫又是考试,又是献赋,又是跑门子,折腾来折腾去,最后只折腾出一个兵械保管-----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唐肃宗即位后,杜甫才弄了个左拾遗,不久又被赶出京都,任华州同功参军。
左拾遗和什么什么狗屁参军,都是品秩最低的官职,这和杜甫的理想抱负心愿差距也太远了。
郁闷啊,郁闷!更郁闷的是杜甫已经48岁了。
就是这一年,他愤然辞了官。又听说好友严武在四川成都,把官做得风声水起,于是杜甫才决定挈妇将雏西漂天涯。
五
经历了一路辛苦,万般坎坷,终于在公元759年杜甫落脚成都了。第二年春暖花开,杜甫要在浣花溪畔盖一所草堂。友人严武大力支持,粉丝们提供帮助,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杜甫的妻子儿女一起上阵,一所崭新的草堂就矗立在了浣花溪畔。
杜甫告别了十几年来赁屋而居的生活,第一次有了属于自己的屋子,本应高兴一把,庆贺一番才是。然而,杜甫却仍然忧愁万端,提不起精神,因为他始终是一个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人,“兵戈知满地”,“路有冻死骨”,他又如何能陶醉自乐呢?又且,贫而起屋,如何不愁?杜甫在答谢友人赞助的诗中就表达了这种感情。
“客里何迁次?江边正寂寥。肯来寻一老,愁破是今朝。
忧我营茅栋,携钱过野桥。他乡惟表弟,还往莫辞遥。
----------《王十五司马弟出郭相访兼遗营草堂资》”
草堂偏逢暴风雨。公元761年秋天,杜甫草堂突遇一场没脑子邪风,好像是有意检验杜甫的菩萨心肠是否还有定力似的,硬生生把草堂顶部的茅草吹飞了,“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不一会,又乌云翻滚,雨脚如麻,一时“床头屋漏无干处”,杜甫一家只能眼巴巴地望天叹息复叹息了。
越是艰难困苦,杜甫的思虑越是清澈,感情越是圣洁,表达越是慈悲,可直逼菩萨,甚至让弥勒佛汗颜。杜甫深长地感叹道: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自己身处困境,受冻受寒,却不考虑自己,反而忧虑天下苍生天下寒士,这是不是一种无我精神,菩萨情怀呢?而且杜甫更进了一层,只要天下暖,自己受冻至死也心甘,这又是一种什么思想呢?
杜甫这种大慈爱心只有母爱可以匹敌,只是母爱终究是私心,终究是小爱,而杜甫的爱心却至大至公。
多少年来,杜甫这种天心月圆的大仁爱心,不知把多少读者感动得自惭形秽无地自容了!矫情的人永远也矫情不出这样的大慈悲心。
六
好友严武镇蜀期间,杜甫还算是有了一段安稳的生活,而且还被严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然而这一年杜甫自觉老冉冉将至,他已经53岁了,精力和心志已不复当年。对这个工部员外郎,杜甫实在提不起兴趣,但他又不忍心拂了老友的好意,这才免强接受了下来。然而,仅仅做了几个月的杜工部,终于寻得了个理由,乞假又回归了草堂。
公元763年,长达七年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杜甫听此消息,狂喜不已,遽然命笔,写下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是杜甫平生第一快诗。“即从巴峽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可见杜甫急迫回归家乡的心情是多么强烈。
到了公元765年,好友严武病故了,杜甫才打点行装离开了成都。不想几经转折,终因杜甫体病多发,又添耳疾,竟淹蹇于夔州。好在儿子宗文宗武已能顶门立户了,又得夔州都督柏茂林全力相帮,杜甫一家有了十几亩私田,又在瀼西建了一所草屋,草屋周边还有十几株枣树,日子过得也算美滋滋了。
七
杜甫草屋西边住着一位老妇人,无儿无女又无衣无食,常来杜家拉家常蹭饭吃。杜夫人倒也厚道,从不计较,儿女们却不满,常给老妇人甩脸子瞧。为此,杜甫给全家立了一条规矩:要怜贫惜老,扶弱济困;杜家有饭吃,就不能饿着老妇人,杜家有衣穿,就不能冻着老妇人。
到了秋天,枣子红彤彤挂满了树。那老妇人在没人的时候总要偷偷打枣子吃。终有一次被杜甫撞见了。枣子落了一地,老妇人羞赧地低下了头,再也泛不起一句囫囵的话。杜甫见状,宽厚一笑说:“快捡枣子呀!”杜甫见老妇人扭扭捏捏不好意思,就弯下腰一粒一粒帮老妇人全捡了起来,放入老妇人的衣襟里。杜甫又说:“老人家,不要怕也不要见外,杜家的枣子也是您的枣子,想什么时候扑打就什么时候扑打,没有人干涉您的。”
老妇人不知说什么才好,只是定定地看着杜甫,半天才呐出一句话,说:“阿弥陀佛,杜先生好人呐!”
从此以后,再也没见老夫人前来堂前打枣,反倒让杜甫心生愧疚,不安了好多天。
八
转眼,又一年秋天要到了,稻花香中,儿子宗文和宗武把家临时迁到东屯,大约是为稻田劳作方便吧。恰巧此时杜家的远房亲戚吴南卿从忠州迁来。这吴南卿虽为官身,却因官舍一时不备,杜甫就把瀼西草堂借給了吴司法居住
吴司法趁着乔迁之喜这热乎劲,就在四周围起了篱笆,把枣树全部围了进去,以增加安全感。
一日,杜甫拄着拐杖来到吴家拜访,不期吴司法不在家,却碰见了西邻那位老妇人。老妇人一见杜甫就喋喋不休地倾诉,说这个新邻居对人冷冰冰的,瞧不起人,插起篱笆墙,像防贼似的防着她;还盼着说,杜先生什么时候搬回来就好了。
杜甫对老妇人安慰了好一会儿,才又返回吴家,索来纸笔,含泪写下了《又呈吴郎》这首感人的诗作。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更思戎马泪沾襟。
这首诗彻底颠覆了律诗内部形态,回到了诗的本质上来,正如许慎说的那样:诗者,志也。那种一谓刻求诗的平平仄仄、刻求诗的意境如画、刻求诗的四平八稳,显然是别一种刻舟求剑。
这个意义上说,杜甫的《又呈吴郎》,是大慈悲心性的展示,是菩萨情怀的裸裎,是让天下人汗颜的一颗滚烫红心。
杜甫的战乱诗,在我印象中总是泪流不止。如“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十年朝夕泪,衣袖未曾干”、“汝曹催吾老,回首泪纵横”、“万国皆戎马,酣歌泪欲垂”等等。杜甫的泪多是为穷人而流,为难民而流。
杜甫就是现实版的地藏王菩萨。
九
公元768年,杜甫57岁,耳聋,齿落,体衰,病多,返乡之心却更为迫切。这一年正月,杜甫终于下定决心离开了夔州,几经曲折才到了岳州.。
杜甫返乡之路并不像他想象的那样快捷顺畅,“即从巴峽穿巫峡,便下襄阳到洛阳”,而是拖泥带水,岳州潭州又衡州,至死未能入郴州。公元770年秋天,旷世高人,一代诗圣杜甫病逝于去郴州的船中,终年59岁。
杜甫临终之时,仍然为天下难民垂泪,那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热情未减丝毫。他拼尽全身力量写下他生平最后一首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那最后四韵是这样写的:
“葛洪尸定解,许靖力还任。家事丹砂诀,无成涕作霖。”
杜甫的意思是说,看来自己只能像葛洪那样尸解离世了,可惜不能像许靖一样还有力气担负大任,家事也让我忧心,好像空有丹诀,却不能炼出金丹一样,家事民事都让我忧心,一想到此,我就会泪落如雨。
读杜诗,想人品,总能让我感动的心疼不已。
伟大的杜工部尸解而去了,就那一刹那间,天和地都被一片金光笼罩,一朵慢慢绽开的莲花捧着一个圣洁的灵魂,冉冉升向了人格高地。
杜子美老人家,您这一辈子,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