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每年八月初十左右家家户户才开始炉制月饼(不像现在七月十五就开始了,那时人们都不富有,大人们担心早早炉下月饼,孩子们等不到中秋就吃光了),炉月饼一般先要在家里把料备好,考虑用多少斤白面,然后按照比例配料。芝麻要用温火炒;花生炒熟后去皮捣成小块;再买来蜜制的玫瑰花瓣、青红丝(各种果脯小丝),白糖,红糖,黄芥油,备好料之后,就可以去师傅那里炉月饼了。为什么叫"炉"月饼呢?因为过去烤制月饼是要烧一个很大的土火炉,上面架着大铁烤 盘,盘上再加一个大铁锅盖,盖很沉,上面要用一根结实的木头利用杠杆原理根据火侯把盖转动,挪开,盖上。看炉师傅的看家本领就是掌握土炉的火候,既要让月饼酥香脆,还不能烧糊和夹生。月饼模子也有好多种,刻有福、禄、梅花、兰花好多图案,月饼在烘烤之前要刷一层清油在上面,然后在上面点一个大红的圆印,图一个吉祥喜气之意。每年月饼炉回来以后,爸妈就把它们藏起来并告诫我和弟弟,在他们上班没回来之前,谁也不许偷找月饼吃。我们总是背着手嗯嗯地应着。
记得有一年,那时爸妈老加班,每天很晚才回来,放学以后我和弟弟做完作业,饿得实在等不到爸妈回来,我俩就开始找月饼。一个角落也不放过,最终我们找到了月饼的藏身处一一一个很深的大瓮里。我比弟弟大一岁,个头略比他高一些,我踮起脚手使劲往下伸,却怎么也够不着,于是弟弟就拿来一个凳子,我踩着凳子终于够着了,但一不小心,一个倒栽葱栽到大瓮里。好不容易爬上来,却把上面那层月饼全给压碎了。当时我俩全懵了,吓的月饼也不敢吃了。妈妈回来以后知道了事情的经过,竟然没有骂我俩,只是眼红着对我俩说:" 月饼妈就不藏了,你俩不要多吃,太油腻了。吃多了会肚子疼的。"现在每每说起当年偷吃月饼这事,全家人都大笑不止。
最隆重的还要数八月十五晚上供奉月儿爷爷。中午大多数人家要吃炖羊肉或包羊肉饺子,八月十五前后的羊肉是最香的。吃了午饭我就和伙伴们一起去打酸枣。等到傍晚的时候回来就和大人们一起张罗着准备供品。八月正是瓜果的丰盛时节,苹果,梨,桃,西瓜,枣,葡萄还有下午刚打的鲜酸枣。一个个洗好,月饼和个头较大的水果每盘摆五个,小点的水果装满盘。爸爸每年都把西瓜雕成花篮状供奉,还要摆一盘红糖,听老人说供了月儿爷爷的红糖,女儿家吃了很补身体。
满月升到当空的时候,爸爸在院子里放一张桌子,然后把准备好的供品一一摆上。皎洁的月光随着银雾在一片宁静中洒满院子,使得院子有着一种柔和、庄严的色彩。当时幼小的我望着天上的月亮,突然有一种莫名的神圣感。然后爸爸依次把供品"泼散"(当地一种习俗,把每样供品弄一点点向四处扬撒,意思是让月儿爷爷品尝)。一般供品要等到第二天早晨才撤回。
现在早没有人用土火炉烤月饼,都改用烤箱或者干脆到店里买几个现成的。但我仍然独钟与自家炉的月饼。它不仅口味纯正而且每次吃的时候,就让我想起那些关于中秋的点点滴滴。那些我一辈子也挥之不去的美好、温馨的回忆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