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柴火的老大娘
赵银凤
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中写道: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诗古往今来不知道打动过多少儿女的心扉,相信也有更多的父母曾经用这首诗来言传身教自己的孩子。然而今天我却看见一幅令人痛心的画面。那一刻,我真的要出离愤怒了
中午下班路过一段施工中的道路,因为怕施工时过往车辆伤到人,工人就把出口两端的道路堵上了,而且把侧面车辆可能过去的土路挖断,行人只能勉强从上面土堆走过。在这段道路中间侧面有一片树林,因为是初冬时节,里面许多树木低处枝丫已经落叶,裸露出光秃秃的枝干,比较容易砍伐,正好是北方平房冬天取暖用的好柴火。就在这里,大中午时分,我遇到一位年纪78岁的老大娘一个人推着小平车弄柴火,她是外地口音,说就住在距离这儿不远处的一间平房里,今年买炭不足两吨,怕冬天不够烧,况且柴火取暖速度快,就推车出来弄点柴火。老伴2016年去世了,儿子在外地,女儿退休身体也一般 又要伺候外甥一家,平时也顾不上照顾她。话锋一转,她还自豪地说,她的孙子外甥都是她帮忙拉扯大的,他们都很优秀。听着她的故事,我默默地帮她扶住车子,把四捆柴火装上车,她前面拉车,我在后面助力推车,推到路口处,才发现平车太重了,根本过不去,无奈之下,我们俩又合力把柴火卸下车,观察地形,先从侧面土堆上把平车拉过去,然后又把柴火逐个顺着挖开的土壕沟扔过去。如此这般操作,终于安全把柴火弄过去了。看着我靴子上的土和不小心树枝划破的手,大娘过意不去,一直说着感谢的话。我笑笑说:“大娘你太惯孩子了,这些活不应该是你这个年纪干的营生。”就这一句话一下子打开了她的话匣子。刚才还自豪夸赞后代的她泄气的说:“其实我也是浑身尽毛病,可是没有办法,子女过得一般,我只能自食其力。”我立刻反驳到:“这是劳动,不是要钱,他们可以抽空做到的事情,关键在于他们是否记挂你的衣食住行?”大娘不吭声了。了解到大娘初中文化,每天晚上看新闻,还知道习大大是一心为民的好官。我故意说“你把子女告上法院,让法律强制他们尽孝。”大娘慌忙摇手阻止说“可不能这样做,让别人笑话他们呀,我快要走的人了,不能给孩子们增添负担累赘。”我顷刻泪奔。
回家路上,我思绪万千:你希望你的子女以后如何对你。那现在,你有没有如此对待你的父母?我相信,人是环环相扣的。现在,你如何对待你的父母,以后,你的子女就如何待你。人世间最难报的就是父母恩,愿我们都能:以反哺之心奉敬父母,以感恩之心孝顺父母!生命不要求我们成为最好的,只要求我们做最大的努力!关爱父母绝对不是要你买高贵的补品,更不是要你把他们接到城。而是要你记挂他们的衣食住行,力所能及替他们做一些家务事。
父母老了,不在像年轻的时候了。他们曾为我们而日夜操劳,曾为我们而汗流浃背!多少年的风风雨雨换来的只是一个简而短之的问候,儿堂满孙也许是他们得到的最后安慰。养儿方知父母恩。为人父母都应该想到其中的付出,父母亲的眼里看到的也许只是现在每一家过得能有多开心!能有多少钱!孩子多有本事!而父母真正的甘苦连我们自己都不知道,这一件件事情能有多少是自己想要的?能有多少是本来不该发生的?又有多少是为了自己的?我们可能都无法想象到这一切都是父母亲这么多年来饱受的磨难。
孝敬父母,就是积德,为后代树立榜样。生老病死是每个人都躲不过的自然法则。要想人生顺畅,孝敬父母的一言一行不是做样子,而是从小养成的良好品性。一个孝敬父母的人,不管是在农村的老家,还是在大都市的别墅里,都会想尽办法,多抽点时间与父母团聚在一起,聆听父母的教诲,关心父母的冷暖。当自己年老体弱的时候,儿女们会像我们一样孝敬老人,使老人安度晚年,享受人世间的最后尊严和温暖。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