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实行新高考第一年,海南卷考了一篇科普文《我包罗万象》,当时是4个选择题,加一个主观题,主观题如下:
5.如何理解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分)
主观题数量少,也没有涉及科普文文体特征考查,考的是像文学类文本一样的理解句子作用题。今年2月,教育部为四省命制了模拟题,现代文阅读1又是一篇科普文,题目数量与全国新高考卷一致,其中两道主观题题目如下:
4. 东部季风区夏季气候的主要特点是什么?青藏高原在其气候的形成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4分)
5. 好的科普文应该具备哪些要素?请结合文本材料进行分析。(4分)
第4题是对原文内容的提炼与归纳,第5题考查科普文文体特征,题型中规中矩。正是因为四省模拟有很强的风向标作用,所以在后续各省市的模拟试题中就多有所体现。从备考的角度来说,对较新的命题形式充分重视,也是合情合理的,就像为2020年山东新高考,由教育部命制的模拟题中考查了现代诗歌《刈禾女之歌》,在后续不少模拟题中都纷纷跟进一样。
在山东省独立命题的高考时代,现代文考查有几年采用的是二选一的形式,文学类和实用类文本任选其一作答,我现在还清晰记得山东高考考过一篇科普文《古怪的重水》。那几年根据模拟题的答题情况来看,文学类文本总是要比实用文本平均得分低两三分的。依据文体特征和学生的阅读接受能力看,这种分差的存在也属正常,毕竟以信息传递为目的的实用类比起传情达意为目的的文学类还是更易于理解和把握的。从命题来看,两类文章有一些共通的题型,而关于实用类文体特征性的题目也是有限的。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如果2023年考查科普文,依据以往的经验,也没有什么好担心的,虽然科普文某些选择题并不容易做,但相信得分率并不会比论述类文本低,最起码主观题关于“好的科普文应该具备那些要素”这个重要的考点不会再重复考了。属于科普文文本特征考查的题目内容相对有限,比如进一步考查科学性与文学性的特点,只要掌握了基本方向,也会增强备考的信心。
那么,2023年现代文阅读1考查科普文的可能性有多大?我个人觉得这个可能并不太大,全国卷四五套试题仍应该会以论述类文本为主,这仍然是我们复习备考冲刺的复习重点。从这三年年全国新高考1卷的考查内容看,主要围绕人文科学,从文学审美价值、文学与艺术联系、文化历史等选材,通过不同材料融入时代精神,行文论述体现思辨精神。
从应教尽教,教考衔接的角度看,尽管考科普文有其命题依据,但科普文和更广阔的论述文相比,显得还是小众了些,所以新高考1卷我仍然觉得考传统的论述类文本的可能性更大,文学、艺术、审美方面的内容仍然值得重点关注。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