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孝道教育 > 孝道,中国家风文化的“根”

孝道,中国家风文化的“根”

2023年06月12日 15:56:07 访问量:1084

孝道,中国家风文化的“根”

 大象 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 2023-05-30 18:00 发表于河南

何为孝?

《孝经》开宗明义地指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孝道,是中国古代社会基本的道德规范,更是中国传统家风文化的根。


“孝”字的汉字构成,上为老、下为子,意思是子能承其亲。


孝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孝一直被认为是孔子仁学的基础,孝学也就成为儒家思想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孔子曾经十分系统的阐述过孝,他说“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


儒家思想十分重视家庭伦理,由“孝”的文化体系又十分容易由小家推大家,把家庭伦理推及到社会伦理,从而影响社会的方方面面,“百善孝为先”也就深深地影响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绝。


早在西周时期,祭祀祖先的制度促进了孝道观念的确立。接着先先秦时期,随着儒家文化的丰富,"孝"脱离了西周"礼孝"范畴,真正走入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魏晋南北朝时期,孝文化引入佛教的因果报应,这一时期产生了许多至孝得报的故事。如,孟宗哭竹生笋,王祥卧冰求鲤等。


隋唐五代时期,孝道进一步政治化。唐朝的《唐律疏议》对不孝之行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如"善事父母曰孝,既有违反,是明不孝"。有宋一代,随着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孝道文化与忠君报国并举,强调对国家的尽忠就是大孝,北宋岳母刺字“精忠报国”的传说,就是这一时期忠孝文化的典范。


“孝道文化”的根本意义在于对生命的延续,它本质上是中华文明延续几千年演变成的一种信仰,你很难把它从文化土壤中抽离出来。孝道文化所蕴含的精神,是中国人对于生命终极意义的理解和价值导向。


图片


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举办的“宋人生活与二十四孝砖雕展”中,一组宋代二十四孝砖雕弥足珍贵,完整地再现了宋代孝道文化精神,是传统文化中的珍品之一。


中囯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家喻户晓。源于汉代,至北宋形成,但取材并不完全一致。二十四孝故事,最初取材于西汉经学家刘向编写的《孝子传》,后代陆续增加收录,到了元代由郭守正编撰出了完整的二十四孝故事读本,形成了通俗读物。据记载南宋时有画家作画,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出现。


砖雕艺术由秦代的空心砖和汉画像砖演化而来,北宋才形成真正的砖雕艺术形式,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的这组砖雕共计24件,形成于宋金时期,属早期砖雕,早于南宋的历史记载,而且每个故事刻有主人公的名字,有很重要的历史价值,十分珍贵。 


图片

宋 · 舜子行孝惊天砖雕  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藏


舜子耕田砖雕砖长方形,砖面内凹凿成壸门状,正上刻有“舜子”二字。画面上小鸟在天空中飞翔,两头大象与三头小象正在耕地,舜子在后面挥鞭播种。舜子耕田为二十四孝故事之一。舜子即帝舜,传说其性情温和孝敬。父名瞽叟。瞽叟在舜母死后娶后妻而生象。瞽叟喜欢象而憎恨舜。一次,瞽叟与象令舜凿井,舜担心会出意外,在凿井时预先从旁边留了出口。瞽叟与象见舜在深井之中便埋土填井,想置舜于死地,舜只得从旁口逃出。尽管如此,舜依旧孝顺父亲,关爱兄弟。尧很赏识舜的孝行,后来就将帝位传给了他。舜称帝后,载天子旗,朝见瞽叟,依然恭敬孝顺,而且还封象为诸侯。


在家能孝亲友弟,出外以天下苍生为己任,舜子之孝,可谓大矣,因此他牢牢占据了二十四孝的首席而从未变位。


图片

宋 · 丁兰剖木为母砖雕  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藏


丁兰事木母画像砖长方形,内凹凿成壸门状。正中上方刻“丁兰”二字。中央浅浮雕一老妇拱手坐于菱格纹座椅上,前为长方形桌,桌面铺布,桌上摆放水果,中央高足托盘上置一带盖容器。左侧女子缩颈,双手相交于腹部;右侧男子身体前倾,头上罩巾,身穿圆领袍,腰中系带,双手握于胸前。二人小心恭谨地侍奉于左右。


图片

宋 · 曹娥泣父投江砖雕  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藏


曹娥投江砖雕砖长方形,砖面内凹凿成壸门状,上刻“曹娥”二字。画面上曹娥长袖掩面,手中拄杖,沿江行走。

曹娥投江为二十四孝故事之一。曹娥之父为巫师,因在江涛中迎婆娑神不幸溺水身亡,不见尸骸。14岁的曹娥沿江哭号,昼夜不息,最后投江而死。曹娥死后,县长度尚悲怜其义,为之改葬,命邯郸子礼为之作碑,刻以诔辞,这就是碑帖史上著名的曹娥碑。


图片

宋 · 杨香女为父扼虎砖雕 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藏


杨香打虎救父砖雕。砖长方形,砖面内凹凿成壼门状,上刻“杨香”二字。画面左侧一女子骑于虎背之上,右侧一男子侧身躲闪。


杨香打虎救父为二十四孝故事之一,是说杨香(一作杨昌)之父务农耕田,遇斑斓猛虎,被扑倒在地,杨香见状,不顾一切,赤手与虎搏斗,将虎打死,救得父亲。杨香时年仅14岁,如何能够单打独斗地将猛虎打死,因而此故事传奇成分颇多。


图片

宋 ·  陆绩怀桔遗亲砖雕  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藏


陆绩怀橘砖雕砖长方形,砖面内凹凿成壸门状,上刻“陆绩”2字。画面右侧树下端坐者为袁术,左侧低头躬身者是六龄童陆绩,一颗橘子滚落在地。


陆绩6岁的时候,在九江见到袁术。袁术给他橘子吃,他怀揣了3个,在告辞时橘子不慎滚落在地。袁术问他为何怀揣橘子?陆绩回答是想带回家给母亲吃。袁术为一六龄童能有如此举动而大感诧异。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不一定皆以天下为己任,非要干出轰轰烈烈的大事不可,倒常常是在平凡的小事中,见得其真情。


二十四孝故事传承千年,人物和内容各有不同,这组砖雕让我们见识了宋代真实的宋代版本二十四孝故事。


在中华五千年文明中,孝道文化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进行发展、完善,最终形成了一个完备的思想文化体系。孝的内涵可以用十二个字来概括,即: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


敬亲,对父母首先要"敬"和"爱",没有敬和爱,就谈不上孝。子女履行孝道最困难的就是时刻保持这种"爱",即心情愉悦地对待父母;奉养,即从物质上供养父母,"生则养",是孝敬父母的最低纲领;侍疾,就是如果年老的父母生病,要及时诊治,精心照料,多给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关怀;立身,做子女的要"立身",即秉承父母遗志,在其成就基础上有所建树,以此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谏诤,在父母有不义的时候,不仅不能顺从,而应谏诤父母,使其改正不义,这样可以防止父母陷於不义;善终,儒家的孝道把送葬看得很重,营办父母或亲长丧事,要尽到各种礼仪,以示对父母的敬重。


家庭在中国人的生命里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孝道是中国传统家风文化的根。如果把家庭比喻成一棵大树,老人就是树根,儿孙就是枝叶,要枝繁叶茂,须根深蒂固,家是老人和儿孙的“血缘共同体”,这里有父辈奋斗的成果,是他们“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承载着他全部的期盼和希望。当老人日渐衰老,从天伦之乐中感受到血脉延续、生命的不朽,所以,老人的生活状况是一个家庭是否幸福和谐的晴雨表。


在现代的社会生活中,人们越来越忙碌,时常会忽略了对家庭的关注和关怀。但是,孝道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价值观念,让我们不至于忘记了我们的本源。无论我们往哪个方向前进,总有一根因父母亲情而衍生的“红线”拉着我们,让我们不忘本,时刻铭记孝道之心。“父母在家就在”是子女对家的眷念,无论我们身处何地,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我们最该呵护的就是“家的根”。

编辑:yzm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忻州市河曲中学 特此声明。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联系地址:山西省河曲县长城大街西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