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河曲历史 > “洋烟”传入河曲县

“洋烟”传入河曲县

2023年02月05日 17:28:13 访问量:12088

“洋烟”传入河曲县

       “洋烟”,俗名大烟,常用名鸦片,民间又叫烟膏、烟土,植物学名叫罂粟。全株色灰白,亦有白粉,叶长圆形,边缘有缺刻;花红色、粉色或白色者多;果实球形,未成熟时划破表皮,流出汁液(河曲人称奶珠)制取“洋烟”,成品为棕色至黑色的干膏状块。果壳可入药,称壳或粟壳,有镇痛、镇静和止泻作用。

       “洋烟”原产于南欧及小亚细亚,后传到印度,阿拉伯和东南亚等地。在七八世纪时,罂粟由阿拉伯商人带入中国,到公元10世纪已有关于罂粟籽作药材的记载,但尚不知吸食。十七八世纪时,葡萄牙人和荷兰人把“洋烟”的吸食方法传入中国,后葡萄牙人又把“洋烟”作为嗜好品运入中国,数量不多。

英国从18世纪开始经营鸦片贸易,1799年向中国走和鸦片四千多箱(每箱有50或100公斤)到1835年猛增至35445箱,中国吸食鸦片的人数大约二百万以上。(参见《中国近现代史》)。

1858年底,清政府被迫同意鸦片以“洋烟”的名义进口。但为了逃税,外国鸦片贩子仍然猖狂走私,实际上比鸦片战争前,增长了卫倍多。

        河曲人什么时候开始抽(吸食)“洋烟”各版《县表》无明确记载,但同治年间(1862至1874年)唐家会一民妇吃“洋烟”死亡,人主大闹婆家,并告别县衙,县衙无法证家是暴病身亡,还是毒品致死一事,说明同治时期河曲民间已有抽“洋烟”的恶习。河曲人也知道“洋烟”毒性很大,不能品食。解放前城关有许多老人常开玩笑说;“自己处境不好,想死没法死”,“吃洋烟苦颤颤,跳河黄漫漫,上吊长烂烂,自抹(杀)红腕腕”。
清末至民间初,河曲人抽“洋烟”普遍,很多人成瘾,不易戒除,体力日衰意志萎靡,倾家荡产,卖儿卖妻,最后丧失生命。
       民间时,阎锡山一面公开禁烟,一面发“洋烟”财。阎锡山借禁烟之名,没收烟贩手中的“洋烟”,又利用权势从绥远、宁夏、陕西等烟地区收购“洋烟”贩远倒卖。阎锡山虽在各县设“禁烟委员”,制“戒烟药饼”,侠禁烟结果,越禁越多,民国的刑事案件,最多者为“洋烟”罪。
民国十五年(1926)奇子俊率骑兵占领河曲,开烟禁,调种籽,鼓励河曲人种“洋烟”,因节令已入夏,未种。
       民国二十年(1931)验河曲城关的一个姓宋的营长全沿河村种“洋烟”,青苗长出一手掌(约6寸)高,由于土兵哗变,宋营长带一部分人投陕军,县政府下令毁了青苗,但山村塔地和院中花台里夏天开了“洋烟”花,作为观赏花延续下来。
       1943年,河曲种“洋烟”转多,种籽来源于缙西、宁夏、每家都在小块河塔地,或零散水地种植。种植、管理、收割、熬制技术,走口外的人早学会了。清明至谷雨下种,家种菜一样钩行,出土后间苗,入伏割未成熟果实皮上的奶汁,用特制的小弯刀,轻割果实皮,流出奶汁珠,顺食指送到小铁桶内,然后熬制加工成成品。一个果实割3至5次,半月后果实成熟就无奶汁了。成熟的果实外干白黄,里面小粒黑籽,即“洋烟籽”,可作调味品食用,无毒,河曲人一般都抹酸粥,吃起来很香。立秋产前收割罂粟杆子,不误种秋白菜,茎杆高1.4米左右,作燃料油性很大,冬季是很好的生为柴。

       当年,政府登记种“洋烟”户与处植面积,专人换家换户评估产量,水地以每亩40两为基数,看长势颅估上交两数。评估后,关键还是割“洋烟”人的技术,会割者,割五次还有奶汁珠,亩产超过50两,不会割者二次就无奶汁珠,一定达不到评估的产量。
熬制成的成品“洋烟”,县贸易局全收购,每亩0.8至1银元(或西北农币)。个人不准买卖,也不准吸食,一经查获,要重罚或关禁闭(监狱)。但在河曲市场上,“洋烟”又作为不公开的货币兑值其它物资,实际一两“洋烟”议价为1银元。时人在巡镇集市用10两“洋烟”买一头上等好驴,如果带过河曲,4两“洋烟”就换一头驴。
        当时黄河上各处都查禁“洋烟”走私,但还不些人,把“洋烟”用猪尿泡包好,塞到种种物器内,如特制油壶底夹层内,笼、箩戗中间,还有拴到绵羊大尾下,或缝到小孩棉裤内,小孩不知,查时也面不改色,还有个别人塞到自己肛门内,实际两岸“洋烟”走私常禁不止,其原因是河西国民党统治区,吸食“洋烟”人数多,烟价是河曲的二三倍。1943年驻巡镇独立营排长李登发暗通河西国民党22军19团特务连,袭击巡镇区公所禁烟督察处,抡走农币100万元,督察处长马家麟牺牲。

       1943年,河曲种“洋烟”的人获利非浅。当年,国民党统治区靠近解放区的地区,暂时禁止和“洋烟”,国民政府破坏团结抗战,找借口,大肆宣传河曲抗日根据地种植“洋烟”,1943年秋冬,以美国人为首的盟国调查团,专程来河曲城关一带调查、种“种洋烟”之事。1944年,抗日民主政府禁止种“洋烟”,群众听从政府禁全,没有一户种“洋烟”者。
        1947年,解放区处于防御阶段,为了打击敌人,瓦解敌军土气,向国民党有关为员,军队、土兵交换武器等物资,河曲又种起“洋烟”。由于大旱,旱地收成有好,沿川“洋烟”长势喜人。国民党士兵隔河看到“洋烟花”早发烟瘾,建找两岸有亲戚关系的人,预先讨要或约定廉价买“洋烟”。到割“洋烟”时,因为河曲大部分群众拒绝国民党驻军的要求,沿河国民党统治区的军队常向河曲解放区割“洋烟”的群众开枪,时有人被打死或打伤。如铁果门村马花牛父女的遭遇,女儿已嫁到唐家会村,回娘家帮父亲在河畔割“洋烟”,前一天国民党兵喊话,让马花牛送过河西墙头起村“洋烟”,马花牛还没有熬制成品,第二天在割“洋烟”中,女儿中弹身亡,本人受重伤。
       当年,晋缙二分局河曲贸易支局,在寺也村设收购点后,阶级阵线分明,又远离沿河国民党统治区,收购、转销“洋烟”安全。尽管政府禁止个人私藏“洋烟”但1947年秋冬土地改革,剥夺了地富家“洋烟”8063两。
1948年,继续种“洋烟”,当年风调水顺,旱地、水地都收成好,有的农户种三四亩,到割奶汁时工价较高。县贸易局的人专门下乡评估、收购“洋烟”,土改后的各级政权监督种烟户如数卖给贸易局。
       1949年,河曲周边都变成了解放区,政府下令禁种“洋烟”,全县立即停业。但走私、吸食、及用“洋烟”交换商品的不法商,在民间还存在。
1950年全县开始肃毒,县公安局劳教吸毒烟民279人。
1952年全县再次开展肃毒运动,劳教烟民790名,拘捕毒品犯62名,集中劳改“烟鬼”900余人次。(参见1989年版《河曲县志》)
文化革命在个别人家中搜出过去的“洋烟”及种籽,但这些人不吸食,也不贩卖。吸毒在河曲杜绝了30余年。
编辑:张国光
上一篇:【河曲村落】夏营
下一篇:擀豆面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忻州市河曲中学 特此声明。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联系地址:山西省河曲县长城大街西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