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苦菜 不一样的滋味
文/杨丽峰
旧社会,我的家乡山西省河曲县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苦菜。”出生于60年代的我,没走过口外,却挖过苦菜吃过苦菜。那一年,青黄不接的时候,家里时常缺粮少菜。我拎个小筐,去黄河畔的滩地上去挖苦菜,天擦黑的时候,我兴高采烈的拎着小筐回家,把挖来的苦菜,在净水中泡一泡,然后把大蒜捣碎,放点盐面儿,倒点醋,有条件的话用麻油炝点葱花放进去,用筷子搅拌搅拌,要多香有多香,让正长着身体的我总觉吃不够。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里,正是苦菜常常是解救饥渴的必需品。那时是一个“苦菜的年代”,那时是一个过渡的时期,苦菜,曾经在最艰难的岁月延续过河曲人的生命,“苦菜”成为过去河曲人苦难生活的见证。
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土地承包下户后,村民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过,苦菜就只是用来喂猪,但窝头、苞谷饭还是村民们的主食;晋字一号工程黄河水渠竣工后,村子里又得宜于黄河水,又种上了葡萄,村子内外如今已经是葡萄连片,把村子包围起来,村子简直就是园中村,每逢春天,葡萄苗发芽吐绿时,村外就是绿的海洋,引来不少游人观赏;秋天,硕果累累,不少商家前来定购葡萄,大车、小车在村里到处都是。去年新农村建设,又把自来水安进了村民家里,改写了村子里几代人挑水吃的历史。圆了老辈人“什么时候村子里才能象城里人一样不出门,一拧水龙头就吃水”的梦。至于苦菜、窝头、苞谷饭的日子一去不复返,村民们天天吃的就是大白米饭。近年来,随着开放引进、建设新型能源基地的步伐不断加快,河曲县实施“开放引进,大项带动”战略,紧紧围绕“强县富民”的目标,全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步入经济发展的快车道的河曲县,成为最具活力、最有潜力的县区,全县GDP、工业总产值、财政总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五项指标每年平均以16%的速度递增,富裕起来的河曲百姓,生活水平大大提高,河曲人的生活水平一天天高起来。高到现在,吃腻了鸡、鸭、鱼、肉、大白米饭,过去不屑一顾的苦菜,却堂而皇之地上了宴会餐桌。昔日河曲人不愿吃又不得不吃的“鸡肋食物”--苦菜,成为菜篮子里的新宠,不仅走进普通家庭的餐桌,还成为高档酒店新推出的特色小吃,尽管价格较高,还是备受青睐。为迎合人们吃苦菜的需求,河曲很多饭店的菜单上新增加了苦菜品种。现在,无论在何时何地,一说有苦菜野味侍候,那食客们的表情一定是容光焕发,嘴唇抿来抿去,唾液分泌加速,舌头跃跃欲试。分析这其中的原因,多半是物以稀为贵,不野的菜吃腻了,想换换口味。再说苦菜没有污染,是真正的绿色食品,符合不用再担心饿肚子的人们对吃的卫生、吃的健康的需求。再说苦菜也今非昔比,不像从前缺油少盐,在各种作料的滋润下,蒜茸拌苦菜、酱拌苦菜、苦菜烧猪肝……如今苦菜的做法,和我吃忆苦饭的那会儿,简直是天壤之别。据饭店老板介绍,以前,苦菜难登大雅之堂,如今却摇身变 “ 山珍 ”,虽然眼下市场上的蔬菜应有尽有,可苦菜却独占鳌头,点击率非常高,来此就餐的顾客绝大多数都会点上几道苦菜,在河曲吃苦菜已成为一种“新食尚”。富裕起来的河曲百姓,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人们的生活目标不局限于吃得饱,更追求吃的好、吃的爽,走西口的后辈们挖吃苦菜,不但可以增添新鲜的口味,还可以起到很好的保健作用。过去河曲人挖苦菜是为了
活着,现在河曲人挖苦菜是为了活的更好!
除了买苦菜,河曲人也喜欢在河滩、山坡上自己挖苦菜,退休了的李大爷每天早晨,利用晨练的空隙,挖苦菜,他说,既呼吸到乡间田野的清新空气,还可以吃到绿色食品,一举多得!河曲中学的王老师也是其中一位,每逢周末专门带领学生去挖苦菜,他表示,作为“走西口”的后辈,让孩子们挖苦菜既亲近了大自然,又锻炼了身体,今昔对比,了解苦菜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含义,挖苦菜成了教育孩子的活教材。在生活困难的时期,河曲人不得不挖苦菜,现在生活好了,又有很多河曲人在寻找苦菜吃,从不得已挖苦菜到找苦菜吃,同样的苦菜,不一样滋味,见证着河曲人生活水平的变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习惯发生了很大变化,此时的苦菜已与往昔不可同日而语,让河曲人尝出了别样滋味。对苦菜的钟爱也许反映出河曲人的某种情节,我想,他们或许更想在这些苦菜的
身上找到一种回归自然、忆苦思甜的感觉。
也许,只有吃过苦菜,饱尝清贫之苦的人,才更加懂得,应该如何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