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娃赋闲在家。左看右看都不太顺眼,想起他平日里所作所为,就琢磨着找茬收拾一下,可偏偏跟我单独在家的时候又特别温顺听话,实在是不好下手。
“爸爸,我看会电视吧!”,“不行!”,“玩半个小时电脑?”,“不行!眼睛还嫌不够近视?”,“带我出去玩吧?”,“到处都是人!”。其实是最近打球太多有点脱力,该休养休养生息了。
可惜作业已经写完了,孩子没有事情干真够麻烦的。突然想起前段报的编程入门班学完之后,考虑到正式班的线上教学效果不好,而且学费太贵。倒不如正好教他点Python算了,反正即使小学不学,估计最多到初中也成必考科目了。
“考考你,还记得前几天学的循环么?”
“不记得了!”
“......”
“皮皮爱吃奶奶做的包子,咱们就循环这个包子,还记得下面这两个循环的输出效果有什么不一样吗?”
while True:
print("皮皮吃包子!")
while 1:
print("皮皮吃包子!")
“不记得了!我更爱吃饺子!”
“这两个运行效果都是一样的,无限循环,无限输出皮皮吃包子。为什么呢?因为在Python的循环和判断语句中,True和1、2这些不等于0的数字表示的意义都是一样的,都是真。哎,怎么睡着了?算了,说了你也不懂,简单点儿说吧,while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当......的意思,那么True和1就是爸爸允许的意思。当爸爸允许了,皮皮就可以不停的吃包子了。”
手忙脚乱的匆匆修改运行一通,假装理解了。
“好,咱们进行下一步,那如果不让皮皮吃包子呢?”
while False:
print("皮皮吃包子!")
while 0:
print("皮皮吃包子!")
"刚才说了,0和False在Python中都是假的意思,也就是爸爸不允许,那么皮皮就不能吃包子了!"
“那么问题又来了,皮皮不断吃包子,肚子会撑坏的,假如皮皮吃三个包子就饱了,那么应该怎么做呢?”
“三个不饱,我要吃五个。”
“话真多!以前你们学过变量,这里我们就要用变量来控制循环的结束,因为循环不结束,那么包子还会一直吃下去。”
a = 1
while a < 6:
print('皮皮吃了{}个包子'.format(a))
a = a + 1
a = 1
while a <= 5:
print('皮皮吃了{}个包子'.format(a))
a = a + 1
“这两段能看懂吗?”
“有点迷糊”
首先这里的a=1不同于数学中的等号,上次你也学过了,是把1赋值给a,那么a=a+1其实就是把a的值加上一再赋值给a。接着看第二行,判断一下a是不是小于6,1当然小于6,那么直接打印皮皮吃了一个包子。第三行包子加1等于2。然后继续回到第二行进行判断,判断一下a是不是小于6,2当然还是小于6,那么直接打印皮皮吃了两个包子,包子再加1等于3。以此类推,直到a<6不成立,也就是a大于等于6的时候,循环结束。这样就打印出来皮皮吃了五个包子。
自己运行一下,好好思考为什么a<6和a<=5结果相同。这是第一个作业。
第二个作业,运行一下这段程序,看看结果是什么?如果我要打印出来1、3、5、7、9该怎么做呢?
a = 1
while a <= 10:
print(a)
a = a + 1
不知不觉一个小时过去了,匆匆结束。真累!看来教学生真的是非常累嗓子又累心的工作啊!写公众号也很累,而且很难写好!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