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河曲文化 > 刘喜才:河神档案

刘喜才:河神档案

2021年02月07日 11:58:43 访问量:1332 作者:刘喜才

《河神档案》刘喜才

大美忻州 2020-08-1
一切解读我们从清道光版(河曲县志)的一份档案开始。

一、禹迹

翻阅史书,清道光版《河曲县志》卷一,三十四页(龙口)记载:“禹连,旧志疑禹迹荒远.推本龙门积石之说诞矣,太原为禹贡冀州之城即当时帝都所在.治河盖始于此,今观河自西城入中国西北,从偏关来又正西从陕西至中间石壁铲削,河出其中皆如斧凿其为禹迹无疑”!

魏晋裴秀的《禹贡地图》再次告诉来者大禹治水“治水始此"(河曲)言简意赅。

上述文字告诉我们;黄河拐弯的地方一河曲 县.禹治水时曾在这里工作过,断崖上镂刻着斧凿铲削的回音壁也告诉来者,这块神奇的黄河拐湾之地沾有王者的仙气,有中华民族的精神在这里影响、激励着一代又代的炎黄子孙,臣民们也一直传承延续着王者的自强不息,百折不挠求生存、求发展的优秀民族精神。


二、禹王庙

禹王庙,位于河曲县政府楼西200米处临黄河经考察审视,这座清代建筑就是一所人神对话:先辈灵魂通往人心的“显灵”道场,其遗风;人,神,鬼魂神灵传递信息的民俗活动在这里展现。笔者在综合细致梳理过程中发现,明朝初年至清代中期发展到极盛。文字多集中在“河神”有求必应、黄河润泽斯土、造福于民州县共祭、蒙汉同俗的赞美语句,壁画主要引导民众信仰崇拜的方向.统-河曲百姓的思想为建构体系。

研究其真实用意实;守土者为上级部门(朝廷)借用神灵、鬼魂这一精神纽带,凝聚人心,实现方社会的安定,维护封建社会的正常运行,同时附和当地百姓神灵信仰图吉利。谨此,展露出主流社会对河神庙礼俗不断被推崇,朝廷对守土政府官员做出的政绩给子肯定。

调研走访中,八十岁老船工赵埃成口述,他家世代跑河路(黄河船工)清末民初,许多商贩,打工者从禹王庙出发乘船过河走口外.临行前人们必须到禹王庙内行大礼,析祷神禹保护,消灾免难,一路顺风,平安返乡..然而.行船是艰苦危检的苦行当,要与汹涌的黄河水搏斗,是生死悬于舜间的活计,受伤是家常饭,多少勇猛的搬船汉受尽磨难再没有回来有的人出去后在内蒙临河陕坝、包头五原等地落脚,几年后,极少部分工商从业者在内蒙发了财,回到家园后光祖耀宗,他们对禹王庙非常崇拜.对禹王神灵、祖辈荫魂的护佑深信不疑,紛紛捐资.由搬船汉出力兴建了今天唯梁画栋的大戏台,春、秋两季要举办祭祀礼仪,敬神唱戏,放河灯等重大习俗活动,禹王庙香火盛浓。

而今,现代文明与古文化撞击之后.新的理念在产生,新文化上演后即增进了县城市民对原生态民俗文化的了解,也帮助人们触摸黄河文明的起源与灵魂起到积极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热爱生活热爱家乡、传承民族文化。

三、祭祀

河曲建县以来的重大祭祀活动,载在万历《河曲县志》;正德十三年,宁夏塞有兵警,皇帝朱厚照自称“威武大将军太师镇国公朱寿”任江彬为威武副将军,出居庸关经宣府、大同抵达河曲,在楼子营下榻。皇帝和我们一样,他来到河曲,首先要看风水找龙道,然后了解当地习俗,这里的祭把民俗活动深深地打动了朱厚照,特别是禹王庙文化,他决定随乡人俗,二日在唐家会堡稍作巡视并在河岸设祭坛,场面隆重武英殿大学士专为祭祀拥祭文,然后乘船过河到陕西榆林,一路西巡以镇国威。

笔者作不完全解悉;其时,以河划界.河曲黄河的北摩为成吉思汗的残元势力,朱元璋建明朝后一直苦虑边防护卫,残元势力鞑靼、瓦刺、兀良哈女真不断侵犯边境,明朝的严防措施在明初洪武时就开始,明景泰元年、成化元年弘治十四年,河曲黄河岸边唐家会堡曾发生大小战事3次.河曲黄河边防有效地控制强盛瓦刺骑兵长驱直人,保卫明王朝的安全起了重要作用,所以,河曲边界的防守甚牵明朝皇帝的心,正德皇帝出巡经河曲是带有着军事震撼意义。

清道光十三年重修禹王庙,庙内壁两共八十幅,其中(州县共祭》就是反映明代河曲禹王祭祀由州官奉朝廷圣旨主祭、知县主持的高规格场景,图画中政府官员在春、秋两季必须赶赴河曲执行国家级别的礼仪,这幅画面也告诉人们与正德皇帝在河曲祭河是密不可分的,不然州官怎么会来河邑这个蛋丸之地的边界地来祭河呢?州官执行的是皇权,值得研讨。又幅(河邑同祭)实景画面反映的是另一层面,就是蒙民与汉民相约时间,同俗共祭的场景。两幅具有代表性的画面导出;在明代搞祭祀河神活动不仅要遵循严格的礼仪,而且祭神是官、民可同俗但不同祭的等级制度,不断向民众进行天神、君、民的社会体系,正统思想的灌输,使民众形成一-种思想模式,服从皇权统治下的君民关系。达到天下长治久安。

今天,虽然每年禹王庙祭祀活动已消逝,但是七月十五的河灯会仍然遗存,而且越办越火人们所信奉所信仰,各种祭祀活动不完全顺应天人之间的赏与报、祈与祷的关系了,更多的节俗祭祀是顺应习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继承了。


四、走西口

谈起走西口,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因为它是中国近代史上“闯关东”、“下南洋”、“走西口”三大移民潮之一,特别是 “走西口”一直在研究中国“蒙汉文化”、“黄河文化”、“民俗文化”占据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辛亥革命之前现代文明未通,内蒙古、按远、陕北和山西北部的贸易在很大程度上依赖黄河这条水上运输大动脉、河曲县西门外渡口成为晋西北最大的水早码头货物不断从早路运出运人,水旱流通有诗云其景:“年似水流莺啭,百货如云瘦马驼。”一场波澜壮阔的 “黄金口岸”创业史上演完毕,后场便是:“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也难留。止不住伤心泪,一道道往下流。的凄良故事。

咸丰正五年,山西遭年限,有钱的粮满仓,受苦人一个一个真可怜。二姑舅捎来份信,他说是西口外好收成,我有心走西口,恐怕玉莲不依从。

悲壮的走西口故事从一份家书开始,生活无着的河曲穷苦人在禹王庙内三跪九拜后踏上渡船,漂泊在异乡受尽了磨难.最终也没有几个发财致富的返乡,绝大多数人依然难以摆脱贫困潦倒的命运有的虽有微薄积蓄在返程途中却被土匪抢却-空,惨者甚至遭遇不测抛尸他乡,此情此景苦不堪言。

西口还在走,苦菜继续挖,年复一年......直沿续到民国末年,其残余的走西口移民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即1951年左右才逐渐停止外出。

五、大戏台

清同治版,(河曲县志》卷八记载:“琴阁清和镇日开,弦歌声起古荧台d琴:器乐。阁:旧时楼房的一种 周围开窗多建于高处。荧台:北宋早年河曲称荧台。)”" 。这首诗大概意思是:荧台建有演唱的亭台楼阁,在天气非常晴朗的时候,从那里传出有丝弦伴奏的歌声,从中可以看出最早记载河曲古戏台建于北宋。

戏台的出现为戏剧走进生活搭建了平台,水西门码头的蒙汉融合将多元文化以及戏曲二人台民歌发展达到高潮。禹王庙戏台的兴盛,. 部部经典二人台剧目的展演,传递的是当地百姓时代真实生活写照,台上演员不变,台下人们的相互往来、生活方式发生着巨大变化,这就是戏剧人生。

别目(珍珠倒卷帘》.《小寡妇上坟》《水刮西包头《五哥放羊)《南泥湾》《红波巨浪》《蜜果缘》、..随着时代的更迭不断创作出新内容,老戏台却我自巍然不动,年年月月、风风雨雨、历百年干年....

每逢秋季河灯会到来,会首提前儿日组织大批能工巧匠制作河灯,预定戏台上演的曲目.庙内庙外,台上台下参与者人山人海。

七月十五晚上,沿河三省居民纷至沓来,会手持火把引路,百姓们把他们精心做好的各式河灯在船工的主持下漂放河中,灯海非常壮观,视者赏心悦目,祭者心灵得到安慰,同时戏台上的唢呐鼓声锣声也在响起,又-场戏剧人生在登场...

一代又一代流传继承下来的习俗活动,在寓教于乐中广大民众收到最为和谐的灵性的提升。

六、灯源溯

放河灯,由背日的365盏灯到今天的3650盏过去的“迎神祭鬼节”眼下的文化盛会日,它的文化演变不经意间有种追本溯源的想法,“河灯”它究竟从何而来?

每当我连接网络,看到那组组“水灯”图片,-段文字辞条,仿佛抵达了大洋彼......

在日本,“水灯”和佛教重要节日、纪念佛祖弟子目连救母的“盂兰盆会”相联系,后来融合了中国道家和儒家文化。

泰国漂放“水灯”和古老的水崇拜有关,为了向水神祈祷风调雨顺,后来又融合了佛教文化。但是,生活在湄公河一带的人们,主要是供奉河中的龙王.历史上的湄公河曾发生过大规模迁徒并出现过传染病,燃放“水灯” 则主要是为了红纪念那些埋葬在远方的亲人,泰国“水灯”侧重各有不同。

“水灯” ,资料显示出一种常 见的说法:与当地习俗和佛教有着源远流长的联系缤纷的“水灯”, 文化的万花筒,它们是怎么又与中国的“河灯”如出-脉呢?是中国文化影响了国外,还是“水灯”漂来了中国?怀着这样的纠结与情感我通读了探讨人类节目的起源,中国民俗学家顾颉刚先生的论著及国学文献。

《山海经海内经》《楚辞招魂》《左传》《春秋)清道光版《河曲县志》等多部国学文献中:三皇五帝、胸都,禹迹祭祀、禹王庙(河神庙).走西口大戏台等档案

线索才使我慢慢明朗起来。

早在《山海经海内经》大禹治水时就有“龙灯”在河中的神话记载:“火神把鯀押送到羽山(幽都).这里终年是黑夜,只有条名叫‘烛龙'的神龙口里含着一枝烛灯,照亮这幽暗的世界。”谨此,火神灯照亮黑暗及“幽都”的记述早于佛教文化1000余年!作为国家级的传统民俗颇具东方文明的美妙优雅.它的流程初步推理应当是;经中国、日本、印度、老挝和秦国等亚州国家,又走向西方夏威夷。


七、放河灯

河曲,西口古渡。

农历七月十五,夜幕落下,那圆圆的月亮升起的时候,民间八音班子悠长的唢呐声起奏,乐班簇拥着河灯会“会首"高擎火把,引领信男信女将3650盏河灯从禹王庙神龛前捧起,列队登上舟船,盏盏河灯寓意一年365天,天天平安 。

河面上第一盏“龙灯”下水顺流漂去.揭开-年-度“河曲河灯会”的序幕,随后,四季灯荷花灯理瑰....鑫象征着风调雨顺、吉祥如意、消灾去病恋爱顺利等各造型河灯按-定间隔点燃依次下水...澌断把人们的思绪带人各自的愿望与回想之中。

沿河两岸人声鼎沸、人潮涌动、欢声笑语此起彼伏.红彤彤的灯光映衬着人们兴奋快乐的脸庞,大人们在默默祈祷、念念有词,似乎人与神在进行沟通,赏灯是休闲、许愿通达心意才是人们的实质;有寄托心愿送走灾祸的,有现实与梦想漫无边际的想象,甚至是南来北往的牛郎织女们千方百计通达心意的来到,更有连接各种渴望幸福的赞美语句脱口面..

悠悠河灯.漫漫人生。“河曲河灯会”带着我们先辈们的祝愿流传至今,带给人们祝福.带给人们平安,带给人们欢欣与鼓舞。灯会期间,人们身着盛装,家家户户要请客.特别邀请外乡游子回家过节祭祖放灯,县委、政府要举办每年届的配套文化活动项目“海红花杯”民歌、二人台歌手大奖赛。参赛歌手有本县名角新秀,也有陕西、内蒙的歌坛高手,有玩艺杂要登场,届时,南来北往的小商品涌人县城交流,极大地丰富了河灯会的内容,成为晋陕、蒙黄河两岸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成为黄河文化特有的文化盛会。

八、河灯档案

我们的谜底也就揭开了,在长期的历史传承中河曲人填写了份国家级的“河灯档案”卷宗!

名称:河曲河灯会

籍贯:山西省忻州市河曲县

职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类别:民俗

民族:晋、陕、蒙

出身:禹文化、鬼神文化走西口文化

生年:春秋战国

职业:晋、陕蒙三省边民共同参与的一项隆 重的民俗活动,具有鲜明的黄河文化色彩。

参工年限:明弘治十五年始。

社会关系:母亲一黄河,父亲一木船, 姐弟一各 色纸扎花灯

主要经历: 1985年起,恢复河灯节。

1994年县委政府借助商贸活动来推动河灯会的发展,到目前河曲已经成功举办了二十五届河灯会。(山西省忻州市河曲县图书馆)

作者简介


刘喜才,号东门橹夫,河曲县图书馆馆长(大学文化﹑副研究馆员)。

曾任政协河曲县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 

为人大画院雲奕学馆魏广君工作室画家、张怀勇山水画工作室画家、山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山西省工笔画协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河曲河灯会传承人、忻州市美协副秘书长。

2005年国家文化部﹑人事部授予:“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责编:李素霞

(著作权属于作者本人,转载请署名)

编辑:张国光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忻州市河曲中学 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