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河之畔、晋西北的土地上,有一座熠熠生辉的古镇——河曲巡镇。它宛如一颗被岁月打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光芒,承载着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河南村是巡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邻鹿固乡,南接曲峪村,西靠滔滔黄河,北与河北、樊家沟村隔洞沟河相望。河南村为黄河沿岸的淤集谷地,土地平坦,灌溉方便,日照充足,百姓以种植玉米、花生及各种瓜果为生。
古镇依傍黄河,奔腾不息的黄河水不仅滋养了一方水土,更赋予了巡镇雄浑壮阔的气质。古渡黄河,是巡镇历史的见证者。昔日,这里舟楫往来,商船络绎不绝,南来北往的货物在此集散,不同地域的文化在此交融。如今,虽不见当年的繁忙景象,但站在古渡旁,仿佛仍能看到昔日千帆竞发的壮观场面,感受到那份沉淀在岁月里的浩气。
巡镇的人文风情,更是让人流连忘返。古镇的街巷里,古老的建筑错落有致,青石板路蜿蜒曲折。这里的人们淳朴善良、热情好客,邻里之间关系融洽。每逢传统节日,古镇就热闹非凡,各种民俗活动精彩纷呈。人们用欢快的舞蹈和灿烂的笑容,表达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当然,巡镇的美食也是不容错过的一大亮点。这些特色美食,不仅是当地人舌尖上的记忆,更是吸引游客纷至沓来的招牌。
河曲巡镇,这座融合了历史与现代、自然与人文、美食与风情的古镇,正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探寻。在这里,时间仿佛放慢了脚步,人们感受着那份宁静与美好,领略到岁月沉淀下来的独特韵味。有诗云:“巡镇悠悠岁月长,尉迟得马韵流芳。明时巡检遗风在,古渡黄河浩气彰。川底田畴铺锦绣,山间花果溢清香。盐干碗饦麻花美,古镇繁华美誉扬。”
传奇典故:尉迟得马的岁月回响
河曲巡镇流传着唐代名将尉迟恭得马水的传说,故该镇又称“得马水关”。相传在唐武德年间,尉迟恭奉命为唐高祖李渊挑选战马。他在朔州挑选了九千九百九十九匹良马,但还差一匹。焦急之时,一匹颜如重枣、形如龙腾的骏马突然出现在眼前。尉迟恭试图驯服它,却被摔倒在地。经过一番较量,他终于跨上这匹神马,一路飞驰直抵巡镇。他正饥渴难耐,一位老人为他送上了酸米汤,尉迟恭感念其恩,将此地命名为“得马水关”,并题“得马水”三字流传后世,现在的巡镇还有“得马水”饭店。在巡镇附近的洞沟河畔,有一座禅房寺,寺旁石壁上留有大型摩崖石刻“卧龙石秀”,据传与尉迟恭有关,石刻中的龙形图案被认为是神马的象征。尉迟恭得马水的传说,不仅是一段历史故事,更是河曲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古代英雄的传奇魅力,也为巡镇增添了独特的历史内涵。
历史溯源:八百年风云激荡
唐天宝年间,为了防御北方游牧势力的侵扰,朝廷在巡镇一带修筑长城,驻军屯垦戍边,为后来巡检司的设立奠定了基础。宋时巡镇归火山郡,元时全国各地设置巡检一职,掌缉捕盗贼、盘诘奸伪之责,但并无确切资料证明河曲在此时期已设巡检司。到了明洪武年间,为加强对基层民众的监察与管控,在河曲 “得马水关” 设巡检司,隶属保德州。巡检为从九品官职,主要职责是巡逻地方,盘查过往行人,维护地方治安,重点盘查往来奸细及贩卖私盐、面生可疑之人。及明末,河曲巡检司被废,这里成为集镇,当地人称“巡镇”。1940年巡镇成为河曲县政府机关驻地,1959年机关驻地迁往城关。
铭文石斧:这里曾是最古老的部落文明
巡检司古镇三面环山,黄河在此拐了一个弯,从镇前缓缓流过,岸上绿树成荫,景色迷人。一条由东向西的洞沟河,将镇子分为河南、河北、樊家沟三个自然村,巡镇任、韩、樊三姓,各居住一村。 因河南是商业闹市区,山南海北外来客商定居巡镇的有七十多姓。巡镇四周二里半,东有狗儿窊,西有河会,南有五门楼,北有桃山四村。
洞沟河流水潺潺,常年不断。在洞沟河与黄河交汇处,考古学家发现了让考古界震惊的万年“铭文石斧”,这也许是中国最早的文字记载之一,可以说在距今五千年乃至一万年前,得马水人就有了早于华夏其他农耕渔猎部落的文明。但千百年来,洞沟两岸往来,一直是趟水过河。冬日河面结冰,只能用木板搭建临时小桥供人通行。1957年秋,相关部门在洞沟河上建成了石桥,上书“向荣桥”三个大字。
发现于巡镇地区的新石器时期古人类所使用的石杵,也见证了生活于黄河流域的得马水人最早的农耕生活,“河边火塘闻鱼香,草屋檐下杵米忙”,这就是远古得马水人的生活场景。
红色基因:杂货木器店内的河府工委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贺龙领导的八路军120师,东渡黄河来到抗日前线晋西北,1937年9月贺龙派出徐文烈带队的由十八名干部和两个武装排组成的河曲工作团来到城关,并组织抗日“动委会”,徐文烈出任主任,武汝杨任副主任。为进一步加强抗日工作,1937年10月,晋绥边委派共产党员赵宋儒(本名赵希贤)、潘纪文先后来到河曲,住在巡镇。赵的对外公开身份是巡镇三区动委会特派员。
赵宋儒和潘纪文刚到河曲巡镇,徐文烈就以检查抗日工作为名,到巡镇洞儿南街聂家皮货店内,与赵宋儒秘密接头。经研究决定,于1937年12月地下党“河府工委”(后改为河曲县委)在巡镇成立,由赵宋儒担任书记,徐文烈、潘纪文担任委员,秘密工作的地点设在巡镇洞儿西街李半师家杂货木器店后院。这个院内有个后门,西墙紧靠洞沟河,如遇紧急情况,可从后门顺洞沟河道附近的树林隐藏疏散。
“河府工委”的党员,主要是河曲牺盟会、动委会和八路军120师河曲工作团中的老红军、老党员如雷满清(湖南人)、陈诗华(湖北人)等。他们在巡镇一带,秘密发展河曲本土党员。1937年年底发展了河曲县第一个地下党员李半师,通过组织了解、选拔考察,先后发展了河会村的赵吕保、石偏梁村的丁满仓、巡镇河北村的任子良。党组织壮大,党员不断增加,于是创建了巡镇三区党支部,任子良任党支部书记。
1940年河曲解放,八路军120师358旅进驻巡镇,旅部设在洋式院。按晋绥边委指示,“河府工委”撤销,创建中共河曲县委员会(对外保密不公开),成立了河曲县政府,在巡镇四完校院内办公。
1943年赵宋儒离开河曲,调任五寨县委书记,河曲县委书记由李继德接任。1949年11月,中共河曲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巡镇三官庙党校召开,河曲县委宣布对外公开,全县共有党员2040名。
巡镇还有河曲第一个女共产党员王秀女。
水旱码头:古镇的繁华韵味
巡镇在明清两朝,筑成东通往五寨、宁化、太原府,西至包头、临河、陕坝,南通保德、神木、米脂,北至偏关、内蒙清水河四条官府驿道。同时黄河码头天天停靠着货运大船数十条。陆路四通八达,水路畅通无阻。巡镇商贾云集、物品丰盛、经济繁荣,真正形成了晋陕蒙商品集散重地。“三个麻镇,顶不上一个巡镇”,口里口外的人们都这么形容当年鼎盛时期的巡镇。
当时曾作为县城的旧县已经日益衰落,集市日渐北移巡镇,遂形成以阴历逢三、逢八的集日,到民国时期,巡镇已成为晋西北对外贸易四重镇(河曲巡镇、保德东关、临县碛口、娄烦镇)之首,巡镇不是很大,可它地处晋、陕、蒙三省(区)交界之地,傍山环水,有得天独厚的地利和长盛不衰的人气,号称河曲周边名气十足的“水旱码头”。
1940年河曲解放后,巡镇已经成为宁武、崞县、兴县、东胜、绥远等周边县的贸易中心,外县商贩大量涌入巡镇,小手工业作坊也遍布巡镇。巡镇成为解放区的同时,也成了晋绥边区的对外贸易窗口,为根据地筹集物资,与沦陷区、国统区也展开灵活的贸易。河曲硫磺、蓝靛、洋烟等特产,大都集中在巡镇,换取枪支、弹药、棉花、布匹、药品、生铁后直接运往根据地,边区《抗战日报》曾对巡镇做过典型报道。如今,巡镇大集风采不再,可巡镇人经商之道依旧,好客之道未减。
在巡镇集市贸易繁荣的时期,周边县及外省的手艺人、买卖人也在巡镇经商,并且安家落户。
店铺林立:古巷里的烟火人情
曾经巡检司的闹市区,是河南村的洞儿街。青一色的鹅卵石铺成了街道,洞儿街的中心地,有南北直通两个洞,中间部位有一个朝东方向开的洞,呈管道三通状,被当地老百姓称为“三条腿阁洞儿”。上面有一个四面出檐挑角的阁楼,据说是明朝中期所建。1957年,阁儿洞被拆除,建了一个大照壁。
巡检司的闹市区洞儿东街,人们通常也叫正街,是东西走向最繁华的主街道。阁儿洞东口第一家就是“三和成”的丝绸布店,后一半铺面卖给了米脂的张没牙和佳县的贺大个两人,改做了醋酱加工和豆腐房。接着是“永裕成”的溜酒房和烟酒糖果门店。接过来是鲁板仁的杂货铺,对面是河北省顺德府(邢台)聂、左两家合开的洋布、丝线等百货门店,各种商品都是北京和天津、河北省进的货,还有王成业开的中成药铺。过了贾五十二和席燕五开的壶品小焊白铁加工店,就是城关师傅杨万海开的裁缝铺。正街炭沙坡子是韩家的干货铺,接着是马铜匠的加工店铺。甘肃仇庭起的芝麻饼,他没有自己的固定门店,通常只见他头顶盘子沿街叫卖。正街还有黑牛的袜子铺和最东路口的白三车马大店。
同正街平行相距十多米的二道街,也叫里街。二道街入口是邮电局和河南中心小学。当时学校有教职员工四十多人,学生四百余人。二道街最美的景致是“永裕成”的欧美风格的洋式院,为当时巡镇最大的铺子,抗战期间先是358旅的指挥部,后被政府收购成为人民银行的办公场所。
西街为食府街。入口第一家是王重仙饭铺,他最拿手的是肉炒饼。紧接着是张耀两兄弟的饭店,“六六八八”席做得好。王有师的麻花、糖干烙,田才的盐干烙、烤花馍也都叫好。有名气称一绝的是武满仓的烧麦,五毛眼的水饺,狄岱海的馅饼。夜幕降临,小吃设摊,油麻灯盏,盏盏相接,照得大街明光通亮。有六老汉的咸肉,池福海的猪下水,杜相印的肉碗饦,瞎祥的巴饼子,二聋子的油大豆杏瓣,奴嘠软的灌肠,池筛扣的驴骡肉,二全老汉的糖板豆。西街上还有贺、赵两家文具店和李家木匠铺。西街尾是于富水兄弟三人和吕四家开的铁匠炉,拉风箱烧红炉,还有陕西李四给骡马挂掌的临时工棚,最西边是邬斌成、席二保、三公鸡的弹棉花加工作坊。清朝道光年间,在巡镇洞儿西街紧靠官水道,有一家挂“泰和永”招牌的药店,两边立柱上题写着“天泰地泰三羊泰,人和物和万事和”门联。这家药店是由樊家沟二财主樊成芝、三财主樊成兰开办的。
南街第一家是贾家的拐角铺,铺子一半在西街,一半在南街,他主营各种粗细麻绳,骡马的鞍子皮件和头戴,还有洋钉、五金小配件。紧接的是原泰和永改建的“民众医院”,也搬迁到南街,由有名的老中医任意行、王增泰、刘克明、刘风显等坐堂问诊,王怀禄、王玉才、吕左才拉药斗子配药,年终给入股的民众分红,红极一时。紧靠医院是刘银匠的金银首饰加工铺,接着是西兴县赵步恭的理发店,徒弟有马六小等五六人,还有冯玉山的剃头铺。肖世庸的兰皮底花儿鞋店紧挨古董当铺,当铺的韩老掌柜留着山羊胡子,很会说书。当铺南边有任秉祥、张斌和的花布丝绸成衣店。南街还有粮食局的粮油门市和新华书店,南街的终点是樊应堂的油房和三官庙,解放后三官庙曾经是县委党校所在地。
北街因沿街西畔有条官水道,影响了市场的交易活动。北街主要经营粮油食品和调味品以及生活日用品。水道畔有家缝皮袄的偏关王裁缝店,还有樊、苗、郑家的米面加工房。北后街有丁、王、刘三家车马大店,王家的后大院,常住有来往于内蒙的驮茶、盐、布的骆驼队。北街东大墙摆放着池常有、池福海、吕奴嘠软、池筛扣、池国栓、周六老汉的肉架,整整有一大排,吆喝声此起彼伏。老字号“五和园”,店铺设在北街阁儿洞出口处,是清道光年间樊家沟村的樊金需、樊贵需弟兄俩所经营的饭庄,弟兄俩是巡镇顶好的厨师,口碑在外。
风箱炉子:特色美食的诱惑
巡镇集市的繁荣带动了巡镇的饮食文化。每逢赶集,大街上到处是风箱炉子卖熟食的。解放前后到1961年,洞儿街的西街从王重仙饭店到于二宽房子,叫食府街。有十几家饭店,街道的两边就是拉风箱炉子卖饭的。从1983年到2006年的二十多年间,洞沟河南岸有名气的小吃店铺有:王三财的羊肉馅饺子,张玉明、仼三千的肉馅油旋饼,李玉财的炖羊肉、焖肉,杨富的粉汤、油糕、炖豆腐,樊佩明妈妈的酸捞饭、大烩菜、肉馅包子、凉茨粉,醋军军奶奶的糯米粽子,闫玉恒的羊杂碎,吕和和、史玉仁的猪下水和驴肉,苗海占的凉粉皮,王顺田、韩二仁的碗饦,樊双玉的盐干烙、糖干烙,池铁柱的大麻花。
还有黄二老汉、韩乃存的小吃摊:瓜子、杏瓣、花生、豆子、果干,以及各种水果,货很全。左右忠的各种调味品,应有尽有。再就是池二铁、任田小、池三汉的生肉架,猪肉、羊肉随便人们挑。
大河长歌:民族血脉的澎湃记忆
河曲是民歌的海洋,巡镇秉承古隩州民风淳朴、文明隽永的遗风,河曲民歌、二人台在黄河沿岸巡镇一带,尤为鼎盛。
清光绪三年,就有巡镇河会自乐班贾桢、贾银庆和樊家沟百灵班的记载。光绪二十年,有百灵旦樊贵卓、樊六、樊立梦、樊二蛇,五花城笑破肚、邬玉清、五门楼“串话王”王半师、扳船汉鲁板人等名家,新中国成立前,在巡镇组建了以邬怀义为团长、韩宝珍为指导员的河曲县第一个公办的河曲县剧团。后来由新社员为骨干,组建起巡镇“八一歌舞团”,在河曲周边产生了很大影响。
巡镇一带的民歌、二人台名家层出不穷,有影响、有贡献的艺人和传承人最早有任淑世、王亮花、王玉秀、任艾英,后来有李镇、邬满栋、张美兰、菅保憨、王来才、邬新田、韩运德、任新宁、王仲田、杜焕云、王福兰、王敦占、任俊文、王治华、邬巨田、贾计新、王虎云、王留女、王掌良、田国成、张栋梁、王海莲、任安民、徐秀梅等。这些精英、艺人基本占领了河曲民歌、二人台“半壁江山”,从田间、地头唱到河畔、戏台,把河曲人们对悲欢离合命运的痛苦挣扎,对美好生活及爱情的勇敢追求,以及与生俱来的音乐天赋都详尽地融入到每个音符中,融入到每个调调里。
1954年县政府在巡镇三官庙举办了河曲民歌、二人台汇演。在河曲正式登台表演二人台的女演员是巡镇的任艾英(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曲家协会会员)。巡镇还有著名指挥家、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任新宁。
洞儿街:湮没在时光褶皱里的古镇记忆
过去的洞儿东南西北街,商贾云集,买卖兴隆,物品丰富,人来客往,热闹非凡。1969年以后,洞儿街的商家店铺大部分搬迁到向荣大街营业。昔日繁华的洞儿街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2006年以后,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巡镇及周边的农户家庭,都搬迁到了城关。同时河曲有五十多年历史的名校——巡镇中学也搬迁到了城关,巡镇周边的消费群体骤然减少,集市贸易平淡。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传统行业也逐渐消失,红火了二十多年的集市,进入了低谷。到了电商时代,留给巡镇的还有希望与机遇。炸麻花的油锅还在翻滚,烙盐干的火炉还在燃烧,卖驴肉碗饦的刀光还在闪耀,得马水饭店的炒饼还在吸引着路人。
夕阳把斑驳的影子投在河面上,一位老妪坐在门槛上,似乎在回味过去。而整个古镇,正在暮色中缓缓沉入时光的褶皱里。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