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斜阳刚好的黄昏,我阅读了一篇来自于学校周报高三学长的文章,周报里学长表达了对高三百日誓师后的一些感触。我也因此有些许共鸣,既是对高三学姐学长们的百日冲刺而摇旗助威,也对文章中提到焦虑这件事而有感而发。
焦虑肯定是你的老朋友了,生活中它如影随形,但真正了解它的寥寥无几。其实它并不恐怖,当我们与它真诚地对视后就会发现,一切恐惧不过源于未知。今天,我把认知武器赠予你们,愿你们不受焦虑的煎熬。
首先,我们来到一切的起源——我们的大脑。在人类进化的历程中,我们的大脑可略分为三个阶段:一本能脑,二情绪脑,三理智脑;三者的权重依它们的出现顺序而递减,很显然理智脑的力量是很小的。虽说我们人类因理智而繁荣,但本能脑与情绪脑是我们作为原始人时所具有的,它们的基本功能就是命令我们随时准备战斗、逃跑或及时享乐,所以被生存压力塑造的它们,使人类拥有了避难趋易和急于求成的天性,而这样的天性就是导致焦虑的根本。
无论个体还是群体,人类的安全感都源于自己在某方面拥有的独特优势。所以当我们面对那种对独特优势求而不得的心理,或者随波逐流后发现自己的不合群,再或者在面对大环境对比中形成的破窗效应时,我们会痛苦不堪。学习与高考带来的正是这三种,王小波说过“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上面所提及的天性诱导我们在这三种情景下产生“想同时做很多事,想立即见效”“想不怎么努力就立即看到效果”的心理,而这样的心理得不到反馈就会使我们陷入焦虑。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焦虑的出生,那么我们再介绍下它的“衣着”。焦虑主要分为5大类:一是完成焦虑,一天的日程满当当,却完不成,欲望与能力的差距过大,我们便失去了深度与从容。二是定位焦虑,如果在零基础的前提下直视该领域能人所作为的,那么错误的对标只会继续丢失掉耐心,让人觉得为时已晚。三是选择焦虑,人喜欢唯一性和确定性,面对多元,靠天生的习性怕是很难应付,比如有段空闲时间,却因想做的事太多而浪
到这里,我想你一定恍然大悟了吧!那恭喜你破绎了“焦虑”这道题目的真正含义。所以当我们回头望时就会发现,焦虑不过是天性使然,而能力不足而已。因此我们不必自责和天性去较劲,而应看清它的机理。
至于如何摆脱这种感觉,这里我只提供最简易的五步和核心的两个方法。这当然不是几句话所能讲清的,包括本文中提及的各种概念都是许多文字与经验的累积,但当你认识它时其实已然治愈了大半,毕竟“一切恐惧源于未和”嘛!
先说五步:
①克制欲望,不要让自己同时做很多事;
②面对现实,看请自己的真实能力水平;
③要事优先,想办法做最重要的;
④接受环境、在局限中做力所能及的;
⑤直面核心,狠狠逼自己去突破。
两核心就是“耐心”与“提升能力”。
这当然不是浅层次理解的耐心与提升能力,我也将在后续投稿中继续分享个人经验。“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不必焦虑,我们已战胜命运且不止一次。往前看,比调色盘还多彩的未来更值得期待。祝愿所有的河中学子都能够金榜题名,得胜归来,学有所成!(本文所有概念与观点灵感来自于周岭所著《认知觉醒》一书)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