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岁的杨奶奶,总在半夜把自己的衣服、被褥都打包得整整齐齐,放到一辆小车上,随时随地准备出门“上班”。
杨奶奶患阿尔兹海默症多年,全家配合她每天收拾小车。一幕幕哭笑不得的画面让网友也备受触动。近两年,短视频平台上出现了一批记录阿尔兹海默症患者日常生活的账号,“东北奶奶杨胜兰”就是其中之一。
阿尔兹海默症,被称为“记忆中的橡皮擦”,正吞噬不少家庭的幸福与安宁。药价高昂、照料太难、精神消耗漫长……患者是痛苦的,其家庭照护者则更痛苦,后者同样渴望得到社会支持、疗愈。
不少博主记录下这些“阿默”人群的生活日常,剪成短视频,搬上互联网。而这些视频在引发千万网友共情的同时,也陷入争议:当疾病被搬上屏幕,究竟是爱的记录,还是对苦难的消费?
这类视频该不该拍?该怎样拍?客观地说,这种自发记录,能够缓解家庭照护者自身的焦虑与压力,也有助于普通公众对疾病的全面认知,争取更多社会支持。但记录本身具有双重属性,既可以成为照护者的自我疗愈工具,也可能被异化为流量消费载体。
用镜头记录疾病,是一场关于“爱与边界”的文明考试。这里有两条不可逾越的底线:一是尊重患者的主体尊严,不干扰正常治疗;二是守护记录的真实性边界,真实不等于没有界限,更不能为制造冲突刻意刺激患者,造成二次伤害。
短视频平台也要加强内容把关。一方面,对消费病痛的作品严肃处理、下架;另一方面,积极作为,大力推送老年病科普、正确护理训练、关爱患者家属心理健康等科学、权威信息。当记录从个体行为升级为社会议题,镜头就能成为连接患者、家庭和社会的桥梁。
更深远的意义在于,这些真实的影像正在重塑公众对老龄化社会的认知。近年来,从新药研发到早期干预再到社会支持,一场多方参与的“记忆保卫战”正在展开。镜头记录的不应只是疾病的残酷,更应是照护者的坚持、科技进步的希望,以及一个社会对“遗忘”的温柔抵抗。
与其争论该不该拍,不如明确怎么拍。用真实的记录推动公众认知,用科学的算法放大正能量的声量——这才是短视频时代该有的文明分量。
(作者是“学习强国”学习平台记者)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