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开设一节体育课,确保每天两小时体育活动时间。这一政策的出台,是对学生体质健康的高度重视,更是对“唯分数论”教育短视思维的纠偏。作为教育大省的河南,此番以“硬指标”推动体育教育回归校园,传递出一个清晰的信号:学生的健康,才是教育最根本的基石。
众所周知,体育课长期以来被边缘化在教育领域是普遍现象,几乎所有的学校将体育课视为“副科”。不少家长也认为“蹦蹦跳跳浪费时间”,上体育课不如让孩子多刷两道题。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样的功利思维正在付出代价,青少年近视率攀升、肥胖率上升、心理问题低龄化,这些现象无一不与运动不足密切相关。如果教育只剩下分数和试卷,那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必将成为被牺牲的代价。教育部门此次以政策刚性保障体育课,正是用行动打破这种畸形的教育生态。
要求每天一节体育课加两个大课间,看似简单,实则意义深远。这并非机械地堆砌时间,而是通过科学设计让体育教育真正融入学生的成长。无论是国家规定的体能训练、地方特色的甲骨文操,还是啦啦操、跳绳等趣味项目,都在传递一个理念——体育不仅是跑跳投掷,更是培养兴趣、磨炼意志、塑造人格的过程。当学生能在体育课中学会团队协作、感受竞技精神、体验突破自我的喜悦,这样的教育远比试卷上的分数更有生命力。
然而,要让体育课不流于形式,还需更多细致考量。如何平衡城乡学校体育资源差异?如何避免“课表有体育,实际变自习”的变通操作?如何让体育教师摆脱“打杂”身份,真正获得职业尊严?这些问题需要教育部门、学校、家庭的共同作答。
笔者以为,此次相关政策的出台,不仅是对国家“双减”政策的积极响应,更是对教育规律的回归。当校园里重新响起运动场的喧闹声,当孩子们的笑脸因汗水而更加灿烂,我们便会懂得,保证体育课,从来不只是多上一节课那么简单。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