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考与新高考 > 2023高考写作“非遗”:年度人物+模拟题+时评素材

2023高考写作“非遗”:年度人物+模拟题+时评素材

2023年12月19日 09:32:53 访问量:207 作者:杨振明

2023高考写作“非遗”:年度人物+模拟题+时评素材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22年年末“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的申遗成功,中国已有44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位居世界第一。近来,“非遗”等文化类主题逐渐成为考试的写作热点。小文特此整理了一份相关素材,助力你的传统文化类写作。
2022“非遗”年度人物

 

2022“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推选结果5月10日在天津武清揭晓。10位2022“中国非遗年度人物”分别是:

 

一、丁兰英

【揭晓词】

小小绣花针,七十二般变化,不变的是传承千年彝绣的美好文化。泱泱大舞台,产销研一体化,织就的是民族共同富裕的七彩图画。

 

二、乌日根桑格

【揭晓词】

竞技场外,奔波忙碌,为国争光的体育健儿身边有他的保驾护航。推拿按接,关怀备至,矢志不移甘于奉献的背后是他的大爱仁心。

 

三、石濡菲

【揭晓词】

沏一杯六堡茶,她让茶香入书香,飘向校园街巷百姓家。品一口中国香,她邀乡亲同共享,一起脱贫奋斗赏春华。

 

四、江努日·图日干巴依

【揭晓词】

舒紧疾徐,高歌低吟,他唱的是一个传颂民族团结的家国故事。口耳相传,生生不息,他怀的是那颗承续民族文化的赤子之心。

 

五、沈铁梅

 

 

【揭晓词】

唱念做打舞,台上她演绎的是一出出精彩纷呈的川腔大戏。昆高胡弹灯,脚下她铺就的是一座座联通世界的文化桥梁。

 

六、张喜民

 

【揭晓词】

台前一声喊,吼动八方神,唱不尽他那爱我华夏文化的满腔热血。老腔震天响,千古诉衷肠,道不完他那扎根黄土大地的传承精神。

 

七、陈柏华

 

【揭晓词】

一双灵巧手,一盏大花灯,在他手里点亮的是江南十里春风的喜庆灯火。一颗玲珑心,专研四十载,在他心里照亮的是民俗文化传承的璀璨前程。

 

八、赵丰

【揭晓词】

吐千丝精彩,结百样纷呈,他奉献的是一场场丰富多姿的丝绸大秀。出国门海外,登世界平台,他期望的是一条条继往开来的丝绸大路。

 

九、萧放

【揭晓词】

怀一片真情,以笔为犁,他是日夜耕耘在非遗土地上的播种者。捧一颗真心,薪火相传,他是朝夕相伴在民俗文化边的守护人。

 

十、霍庆有

【揭晓词】

点染丹青,展现年画魅力,他让传统年画焕发勃勃生机之美。呕心沥血,延续瑰宝之心,他用一生心血浇灌世代传承之花。

真题模拟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北京时间2022年11月29日晚,“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茶文化在我国根植深厚,底蕴悠久,影响范围遍及全球。茶的饮用与分享是人们交流、沟通的重要方式,以茶待客、长者为先等与茶相关的礼俗彰显着中国人谦、和、礼、敬的人文精神。唐代陆羽在《茶经·一之源》中说:“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近些年来,随着传统文化复兴的浪潮,越来越多的贴近年轻人的茶饮品牌出现,比如火爆一时的快消品奶茶。很多城市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有自己品味和个性化装修的中式茶馆,这些茶馆无论是从整体装修格调还是茶品的配置上,都传递着一种中式的、东方的慢生活的情调。茶叶之路,成为中国文化的传播之路。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审题】

本题为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提到中国的传统茶文化体现出中国人谦、和、礼、敬的人文精神,同时传统文化复兴的浪潮下,出现了许多贴近年轻人的茶饮品牌以及有品味和个性化装修的中式茶馆,传递着中式的、东方的慢生活的情调,使茶叶之路,成为中国文化的传播之路。

由此看来,材料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非常鲜明的,既要重视传承又要勇于创新。一方面表明了文化的传承性,另外一方面要能够创作出符合当代中国人精神特质的文艺作品。所以只有大力弘扬传承与创新,中国文化的生命力才能永远旺盛蓬勃,才能切实增强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自信。而且不只是在文化领域,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传承与创新,传承与创新二者相辅相成,在传承的基础上发展,就必须要进行创新,而如果没有了传承,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两者密切关联,互相依存,不可或缺,既要善于继承前人的传统,又不囿于原有的思路和规格,勇于突破,勇于创新,发展出新形式、新特色,才能有更广阔更美好的发展前景。

行文思路上,全文可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首先提出“既要传承又要创新”的观点,然后可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来阐述传承与创新相辅相成、互相依存的关系,如二者的关系就如同鱼与水、根与叶、源头与清流一样密切,不可分割。同时用引用论证的方法,援引孔子、杨振宁等人的名言进行说理论证,以增强说服力。然后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如以清政府的固步自封、抱残守缺和当代中国领先世界的高新科技成果进行对比论证,得出结论,创新是一个民族得以发展的灵魂,最后总结全篇,重申观点,只有在有序继承的基础之上才能有效的发展创新,才能真正地实现我们民族伟大的复兴强国梦。

【立意】

1.传承与创新相辅相成。

2.以传承为基,造创新大厦。

3.坚定初心,顺势而为。

4.立足于传统,不断创新发展。

编辑:杨振明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忻州市河曲中学 特此声明。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联系地址:山西省河曲县长城大街西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