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考与新高考 > 2023高考写作“非遗”:年度人物

2023高考写作“非遗”:年度人物

2023年06月01日 08:49:49 访问量:581

2023高考写作“非遗”:年度人物

瑞鑫高中语文新思路    发表于北京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22年年末“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的申遗成功,中国已有44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位居世界第一。

 

IMG_257
2022“非遗”年度人物

 

IMG_258

 

2022“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推选结果5月10日在天津武清揭晓。10位2022“中国非遗年度人物”分别是:

 

一、丁兰英

 

IMG_259

 

【揭晓词】

小小绣花针,七十二般变化,不变的是传承千年彝绣的美好文化。泱泱大舞台,产销研一体化,织就的是民族共同富裕的七彩图画。

 

二、乌日根桑格

 

IMG_260

 

【揭晓词】

竞技场外,奔波忙碌,为国争光的体育健儿身边有他的保驾护航。推拿按接,关怀备至,矢志不移甘于奉献的背后是他的大爱仁心。

 

三、石濡菲

 

IMG_261

 

【揭晓词】

沏一杯六堡茶,她让茶香入书香,飘向校园街巷百姓家。品一口中国香,她邀乡亲同共享,一起脱贫奋斗赏春华。

 

四、江努日·图日干巴依

 

IMG_262

 

【揭晓词】

舒紧疾徐,高歌低吟,他唱的是一个传颂民族团结的家国故事。口耳相传,生生不息,他怀的是那颗承续民族文化的赤子之心。

 

五、沈铁梅

 

IMG_263

 

【揭晓词】

唱念做打舞,台上她演绎的是一出出精彩纷呈的川腔大戏。昆高胡弹灯,脚下她铺就的是一座座联通世界的文化桥梁。

 

六、张喜民

 

IMG_264

 

【揭晓词】

台前一声喊,吼动八方神,唱不尽他那爱我华夏文化的满腔热血。老腔震天响,千古诉衷肠,道不完他那扎根黄土大地的传承精神。

 

七、陈柏华

 

IMG_265

 

【揭晓词】

一双灵巧手,一盏大花灯,在他手里点亮的是江南十里春风的喜庆灯火。一颗玲珑心,专研四十载,在他心里照亮的是民俗文化传承的璀璨前程。

 

八、赵丰

 

IMG_266

 

【揭晓词】

吐千丝精彩,结百样纷呈,他奉献的是一场场丰富多姿的丝绸大秀。出国门海外,登世界平台,他期望的是一条条继往开来的丝绸大路。

 

九、萧放

 

IMG_267

 

【揭晓词】

怀一片真情,以笔为犁,他是日夜耕耘在非遗土地上的播种者。捧一颗真心,薪火相传,他是朝夕相伴在民俗文化边的守护人。

 

十、霍庆有

 

IMG_268

 

【揭晓词】

点染丹青,展现年画魅力,他让传统年画焕发勃勃生机之美。呕心沥血,延续瑰宝之心,他用一生心血浇灌世代传承之花。




IMG_269 

 

IMG_270
真题模拟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北京时间2022年11月29日晚,“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茶文化在我国根植深厚,底蕴悠久,影响范围遍及全球。茶的饮用与分享是人们交流、沟通的重要方式,以茶待客、长者为先等与茶相关的礼俗彰显着中国人谦、和、礼、敬的人文精神。唐代陆羽在《茶经·一之源》中说:“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近些年来,随着传统文化复兴的浪潮,越来越多的贴近年轻人的茶饮品牌出现,比如火爆一时的快消品奶茶。很多城市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有自己品味和个性化装修的中式茶馆,这些茶馆无论是从整体装修格调还是茶品的配置上,都传递着一种中式的、东方的慢生活的情调。茶叶之路,成为中国文化的传播之路。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审题】

本题为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提到中国的传统茶文化体现出中国人谦、和、礼、敬的人文精神,同时传统文化复兴的浪潮下,出现了许多贴近年轻人的茶饮品牌以及有品味和个性化装修的中式茶馆,传递着中式的、东方的慢生活的情调,使茶叶之路,成为中国文化的传播之路。

由此看来,材料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非常鲜明的,既要重视传承又要勇于创新。一方面表明了文化的传承性,另外一方面要能够创作出符合当代中国人精神特质的文艺作品。所以只有大力弘扬传承与创新,中国文化的生命力才能永远旺盛蓬勃,才能切实增强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自信。而且不只是在文化领域,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传承与创新,传承与创新二者相辅相成,在传承的基础上发展,就必须要进行创新,而如果没有了传承,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两者密切关联,互相依存,不可或缺,既要善于继承前人的传统,又不囿于原有的思路和规格,勇于突破,勇于创新,发展出新形式、新特色,才能有更广阔更美好的发展前景。

行文思路上,全文可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首先提出“既要传承又要创新”的观点,然后可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来阐述传承与创新相辅相成、互相依存的关系,如二者的关系就如同鱼与水、根与叶、源头与清流一样密切,不可分割。同时用引用论证的方法,援引孔子、杨振宁等人的名言进行说理论证,以增强说服力。然后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如以清政府的固步自封、抱残守缺和当代中国领先世界的高新科技成果进行对比论证,得出结论,创新是一个民族得以发展的灵魂,最后总结全篇,重申观点,只有在有序继承的基础之上才能有效的发展创新,才能真正地实现我们民族伟大的复兴强国梦。

【立意】

1.传承与创新相辅相成。

2.以传承为基,造创新大厦。

3.坚定初心,顺势而为。

4.立足于传统,不断创新发展。

 

写作示范

 

让传承与创新并肩而行

我们的传统文化既要有传承也要有创新,二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

绵延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长河中唯一没有干涸、没有断流的文明。中华文化的传承使我们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灿烂,改革开放40年来,中华民族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发展之路,这是中华民族璀璨文化的结晶。先人给我们开辟的道路是经验更是财富,正因为有了一代代的文化和精神的传承,中华民族才有了独一无二的历史底蕴。因此文化的有序传承是我们的民族文化发展的坚实根基。

对于传统文化,不仅发扬光大,而且要与时俱进。传承中华文化,不是简单复古,而是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是实现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我们不仅要大力弘扬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还要不断地发展创新,只有这样中国文化的生命力才能永远旺盛蓬勃,才能切实增强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自信。

创新需要有一种敢于打破规矩、勇于探索的精神。

传统文化需要时俱进地跟上时代潮流。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来说,“酒香也怕巷子深”,优秀的东西如果故步自封,那么天地就小了。唐诗宋词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以前的我们是在书籍中才能与它相逢,自从在《中国诗词大会》上认识了“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武亦姝和勤勉好学的“外卖小哥”雷海为,我们才懂得了文化的时尚,这个创新的节目形式为我们奉献了一道美味的文化大餐,我们赞颂节目的新颖独特的同时也接受了一场文化洗礼。节目不仅传承了中华诗词中的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又在节目内容、形式等各方面做了开拓性创新,以文化人,寓教于乐,真正做到了“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

创新从来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离不开必要的继承与合理的借鉴。

深受观众喜爱的综艺节目《汉字听写大会》《经典咏流传》《朗读者》等正是在对汉字文化和中国诗词文化深刻理解基础上进行的创新。而票房和口碑俱佳的电影《长津湖》和《悬崖之上》,则是对红色革命文学的再次致敬,对中国军人自古以来的家国情怀以及革命精神的再次诠释。正是建立在文化传统深入传承基础上的创造性转化,才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由此看来,传统文化的传承不是刻意守旧,传承和创新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传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更加有利于传承。文化发展的实质就是创新,所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定要把握好传承与创新的平衡,做到扬长避短、与时俱进,让传承和创新在文化发展的道路上并肩而行。

IMG_271IMG_272
相关时评









 

激发“非遗”之光,让中华自信照亮未来

文物是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是历史文化的记忆,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文物是5000多年中华文明的亲历者、见证者、幸存者,每一件文物无不经历了风霜雨雪而倍显珍贵,每一件国宝都期待着世人打开尘封秘密、重现璀璨光彩。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我们要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挖掘其蕴藏的时代价值,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澎湃精神力量。

数字赋能,让文物遗产“活起来”。文物是活着的历史,保护文物本质就是保护历史、护佑文化传承。这些宝贵的资源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需要我们共同守护,让它们在新时代绽放出新光彩。近年来,有关部门借用数字化的方式来还原历史文化,通过“云游”的方式沉浸式体验,呈现我们的历史文化,让文物和文化遗产资源实现开放共享。例如:春晚上一曲《只此青绿》,将存于故宫博物院的传奇画作《千里江山图》搬上舞台,综艺《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热播,让文物故事以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融入百姓文化生活,各种数字化手段为文物赋予了更深刻更生动的内涵。未来,我们也希望文物“出圈”衍生出更多形式,走入线上、走入荧屏。

探寻根脉,让文化自信“树起来”。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为此,文物工作者要做好研究工作,深入挖掘文物本身的故事、文物所属历史阶段的故事,深刻理解文物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着力策划打造主题突出、导向鲜明、内涵丰富的文物陈列展览精品,努力为社会大众提供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滋养,让我们在历史文物承载的故事中,筑牢文化自信的根脉,更好地走向未来。

创新传承,让优秀文化“火起来”。文物和文化遗产都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要保护好、传承好、使用好文物和文化遗产,就是要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推动文物活化利用,让文物能“开口说话”。为此,我们要多措并举,运用更加精细化的手段与方法千方百计守护和传承好文化根脉。一方面要创新文化体验和传播,拉近公众和文物的距离,让文物变得更“可亲”;要用好用活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让更多文物“飞入寻常百姓家” 。另一方面要推出更多的特色线路,让更多的“地标”点亮中华文明,让更多的文化符号、文化产品“火起来”“燃起来”,持续增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凝聚“一起向未来”的磅礴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只要我们坚定文化自信,不断加强文物保护和利用,加强历史研究和传承,就一定能够使文明古国成为名副其实的文物大国,书写现代文明与文化遗产相融共生的崭新篇章,为民族复兴的梦想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IMG_273

 

IMG_274
“非遗”节目推荐









 

一、《艺览吾“遗”》

节目信息:《艺览吾“遗”》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制作的节目,节目中,非遗寻访人李佳明、张宇和王艺瑾带领观众在古北水镇探寻走访,开启一场非同寻常的非遗之旅。在非遗技艺传承人的帮助指导下,他们将亲身体验木版水印的“勾刻印裱”工艺、精美绝伦的刺绣技艺;感受绛州鼓乐、京西皮影戏以及传统宫灯的艺术魅力。

节目创造性地以“非遗+文艺呈现”的方式,将非遗艺术融入现代作品创作之中。绛州鼓与武术、民族舞蹈相碰撞,一出慷慨激越的《鼓武舞》即将上演;京西皮影戏、京剧与流行音乐完美融合,一曲《中国缘》将为观众献上高品质的视听感受;将自然景观作为秀场,在《苍黄》的震撼壮美中,一场极富想象力的非遗大秀正拉开帷幕。

节目来源:央视网

 

二、《非遗公开课》

节目信息:《非遗公开课》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艺频道、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国家图书馆联合制作的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特别节目。

《非遗公开课》以专家授课、传承人讲解展示等多种形式,带领观众走进寓教于乐的“文化课堂”。为充分展现非遗对于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现实意义,节目在设置上分成了“非遗点亮智慧”“非遗引领时尚”“非遗传递情感”“非遗凝聚力量”四个板块,并邀请了四位“大有来头”的主讲人和多位非遗传承人“现场授课”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完成四段有主题、有气势、有情怀的公开课

节目来源:央视网

 

三、《非遗里的中国》

节目信息:《非遗里的中国》涵盖十大类非遗项目,以“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带大家走近非遗,充分展示中华文化的历史底蕴、匠心精神、东方美学、民族韵味和中国智慧,展现非遗在新时代迸发出“亘古亘今、日新又新”的活力。

节目聚焦非遗的创新应用,透过非遗的传承创新展现新时代的中国面貌,还将致敬非遗创新的历史基因、活态传承,讲好非遗传承的匠心故事。节目计划前往11个聚集本地特色非遗项目的街区,沉浸式互动体验非遗的传承创新之美。《非遗里的中国》与中国歌剧舞剧院达成战略合作。这些非遗的创新活力和无限创造力,都将幻化为一场场非遗创新秀演,在一舞一曲中阐释非遗所蕴含的东方生活美学。

                                                    节目来源:央视网

 

编辑:杨振明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忻州市河曲中学 特此声明。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联系地址:山西省河曲县长城大街西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