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考与新高考 > 阅读理解题“打败”原作者对教学的启发

阅读理解题“打败”原作者对教学的启发

2024年05月11日 21:25:13 访问量:31 作者:杨振明

阅读理解题“打败”原作者对教学的启发

(题目即论点,简明概括。)


①王亚是一名作家、教育工作者。据报道,最近,江苏苏州高二语文统考阅读理解摘录了其散文集《声色记——最美汉字的情意与温度》中的一篇文章。有意思的是,这位文章原作者参与答题后,在20分里只拿到了6分。消息一出,立刻引来不少网友热议。开篇引述高中语文阅读理解题“打败”原作者一事,并指出此事引发网友热议。)


②说起来,这条消息看上去似曾相识。浙江省高考语文试卷上出现了巩高峰所写的一篇文章《一种美味》,而这位原作者同样也答不出相关考题。不仅如此,那道试题所提到的“诡异的光”,还成了社交媒体中的一个“梗”。有网友评论:“阅读理解有标准答案本身就是一件可笑的事情。”那么,这能否说明,当下的语文教育以及考试模式出了问题呢?(遵循由个别到一般的思维规律,对当下的语文教育以及考试模式提出疑问。)


③必须承认,网友们的看法是有道理的。对于同一个文本,每个人当然能有不同理解。强行用标准答案规定某种解读方式,排斥其他不同理解,无疑是对阅读者想象力的限制和约束。(论述文本解读可以多元化。)


④不过,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一般意义上的阅读和语文考试中的阅读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对文本的无数种理解当然可以被宽容地接受,但阅卷的老师恐怕不会答应。若任由全体考生自由发挥,考试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所以,一种相对统一、具有可操作性的标准答案绝非可有可无。(必要性分析。从语文考试的特殊性强调相对统一、具有可操作性的标准答案是必要的。)

  

⑤如此说来,标准答案只是无奈的选择?恐怕,这也是一种误解。“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这是高考语文考纲对考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核要求。也就是说,中考、高考里的阅读理解考查的不仅是考生有没有读懂文本,更是其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是否扎实、到位。拿“诡异的光”来说,设置此题的目的在于检验考生是否懂得通过联系上下文来解释词语的特殊含义,而不是猜测原作者的本意。因此,标准答案自有其科学性、合理性。(重要性分析。从中考、高考里对考生阅读理解能力考核要求方面,论述标准答案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


⑥当然,我们也不必讳言标准答案的弊端。笔者曾经担任过中学语文教师,因此深知,有标准答案,也就有套路式的答题诀窍。即使学生完全不能理解文本的内涵,只要在试卷上写出“本文描写了……表达了……渲染了”等阅卷老师需要找到的得分点,也就有了“蒙混过关”的可能。如何通过语文教学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防止他们在机械式的答题训练中丧失对阅读的兴趣,仍是广大教育者应该不断探索的课题。(现实性分析。指出阅读题标准答案存在弊端仍需不断完善,具有思辨性。)

  

⑦在目前的语文考试,尤其是重要的中考、高考里,出题者也在标准答案的设置上动足了脑筋。比如,一道主观性的论述题往往拥有多种不同角度的答案,考生任意答出一种都能得分。同时,出题者在文本的选择上愈加慎重,尽可能不挑选晦涩、难懂的文章,防止歧义的出现。总之,标准答案或许并不完美,却成为了迄今为止最接近公平、公正的考核方式。原作者被自己的作品打败,只能说明其对升学考试的考核方式比较陌生,这并不奇怪(照应题目,归纳主旨。)


   作者:李勤余


编辑:杨振明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忻州市河曲中学 特此声明。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联系地址:山西省河曲县长城大街西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