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酸饭:相传河曲的酸粥的由来纯属一种偶然,李自成起义大军进京路过此地,当地老百姓皆大欢喜,家家户户泡米为将、军士卒准备饭菜,谁知由于情况有变,大军临时改变路线,绕道而过,可老百姓泡的米太多,一时半活儿吃不完,放的时间长了就发了酸,老百姓也舍不得扔掉,就用发了酸的米煮成粥吃,谁知意外地发现这种发酸了的米煮的粥并没有影响其食用价值,后来人们便故意将米泡酸做粥食用,慢慢地发现这种酸粥能开胃健脾,护肤美容,妙不可言。这就是这一带的妇女即使不用化装品,皮肤也白嫩细腻的秘密所在。
2、莜面窝窝:莜面,是由莜麦加工磨制而成的,是忻州地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莜面的营养价值很高,含的钙、磷、铁、核黄素都相当多。莜面窝窝的做法是,将莜面加一倍开水或冷水和制,用手掌在光滑的板面上推一个,食指卷一个,做成如‘猫耳朵’似的筒状形,长寸许、薄如叶、色淡黄。做好后,挨个并排站立在笼内酷似蜂窝。熟时即香味扑鼻,吃时再配以羊肉或蘑菇汤调和,使人闻之垂涎,胃口顿开,食之香醇异常,回味无穷。
3、面鱼鱼、麻花、油烙饼、莜面角角、荞面饸烙、糜米窝窝、油蛤蟆、莜面窟累、大烩菜、蒸饼、粉汤、拌汤等也是河曲的民间特殊饮食,这些食物不但味美价廉,而且大多有特殊功效。

4、开河鱼:开河鱼是晋西北九曲十八弯河曲县著名特色菜。开河鱼不仅色泽明亮,肉质细腻,味道鲜美,更有大补元气、通络发散之功效,其鲤鱼更佳,为历代上贡佳品。据古《河曲县志》记载,明代以来,当地官吏每年春天都要将金丝鲤鱼上贡给皇帝。(图27、金丝鲤鱼、大补元气)

5、碗托:荞麦去皮成为糁子,将糁子于前一日用水泡软,上拳揣成糊状,筛滤后舀入碗内上笼蒸,蒸中途用筷子搅拌一次,出笼后即成碗托。置阴凉处冷却后,用醋、姜、芝麻、辣椒面、蒜泥、香油等配成汤浇入即可食。(图28、凉碗托)
6、盐干烙:产于巡镇,用白面、食盐加少许黄油烤制而成,人称“闪塌嘴”。用面不过二两,然烤制中空气膨胀,体积倍增,壳大内空,食之酥脆。(图29、“闪溻嘴” 盐干烙)、(插图:传统名吃“焖肉”、 别有风味的猪灌肠、独特小食咸肉、)
作者简介

刘喜才,号东门橹夫,河曲县图书馆馆长(大学文化﹑副研究馆员)。
曾任河曲县文史资料委员全主任。
现为人大画院雲奕学馆魏广君工作室画家、张怀勇山水画工作室画家、山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山西省工笔画协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河曲河灯会传承人。
2005年国家文化部﹑人事部授予:“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作者:刘喜才
(著作权属于作者本人,转载请署名)不要抛弃你灵魂中的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