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和健康体检意识的提高,很多人通过肺部CT检查发现自己有肺结节。肺结节这个医学术语常常让人们感到恐慌,甚至联想到恶性肿瘤。肺结节有这么可怕吗?发现肺结节,该怎么办?
肺结节并不等于肿瘤,更不是肺癌。所谓肺结节,是指出现在肺组织内的直径≤3厘米的类圆形或不规则形病灶,通常由影像学检查(如CT)发现。
肺结节根据大小可分为:微小结节(<5毫米),绝大多数为良性,需定期随访;小结节(5—10毫米),需结合形态特征判断风险;较大结节(>10毫米),需警惕恶性可能。肺结节根据密度可分为:实性结节,均匀高密度影,边界清晰;磨玻璃结节,均匀半透明影,似磨砂玻璃,不掩盖支气管血管结构;混合性结节,实性与磨玻璃成分共存,恶性风险较高。
肺结节由哪些原因导致?一是感染与炎症。细菌或真菌感染,如结核杆菌、隐球菌感染,愈后可能残留钙化灶;非特异性炎症,如肺炎后遗留的瘢痕组织。二是良性病变。比如错构瘤,由正常肺组织异常混合形成的良性肿瘤;血管瘤,也即血管异常增生等。三是恶性肿瘤。原发性肺癌,如肺腺癌、鳞癌,早期常表现为混合磨玻璃结节或磨玻璃结节;转移性肿瘤,也即其他器官发生的肿瘤转移至肺。四是环境与生活习惯。吸烟与二手烟,烟草中的致癌物直接损伤肺组织;空气污染,空气中粉尘等污染物、颗粒物长期刺激肺组织;职业暴露,如接触石棉、放射性物质等刺激肺组织。
研究表明,体检发现的肺结节中,90%以上为良性病变或陈旧性病变。诊断肺结节是良性还是恶性病变,需要根据结节的大小、密度、形态等,以及患者的年龄、吸烟史、家族史、疾病史等综合评估。
绝大多数肺结节不会带来任何不适的感觉和症状,但当患者知道自己有肺结节以后,常常会出现各种从心理到躯体的不适,这些不适多由肺结节带来的心理负担导致。常见的心理问题最多见的是焦虑型,有人会想“我是不是得了肺癌?结节会不会突然增大,会不会转移”,因此恨不得过几天就复查一次肺部CT。此外,也有逃避型的,觉得“反正没症状,根本不需要管”,甚至把存在肺结节的事情抛之脑后,完全不管不顾,也不复查随访。还有的人认为,必须马上切掉,觉得只有手术才能保证没有问题。
其实这些紧张焦虑完全没有必要。良性肺结节只需要随访观察即可,即使怀疑是恶性的肺结节,也有多种治疗手段和方法,达到治愈性目的。所以,发现肺结节,最好到医院找专科医生,了解肺结节的具体风险。医生会根据对肺结节的评估结果,并结合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合并疾病、个人意愿等,建议对肺结节进行随访观察或者针对性处理。
此外,肺结节患者可以及时调整生活方式,戒烟并远离二手烟,增加富含抗氧化物质的食物如绿色蔬菜、坚果等摄入,适度运动锻炼,如快走、游泳等,有利于促进肺健康,增强肺功能。
肺结节是身体发出的“健康信号灯”,提醒人们关注肺部健康。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以及医学影像技术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肺结节的管理正朝着精准化、个性化方向发展。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念,积极配合医生建议,可以控制好肺结节,守护肺健康。
(作者为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肿瘤医学部主任医师)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