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曲人来自哪里
2021年01月19日 17:00:46 访问量:2382次
河曲历史上曾是匈奴、党项、鲜卑、羯、氐、突厥、蒙古、契丹与汉民族长期交往、杂处融合之地,战乱不断,归属无定,土著居民大量外流,同时亦有少数民族内附,军卒戍屯,商贾、技艺工匠、流民来境谋生,之后寄籍久居,迁徒繁行。
西汉时迁山东贫民70万于关西、朔方新秦,东汉安置降附之南匈奴于北地,朔方、五
原、云中、定襄、雁门、代郡,本境亦属其中。
宋端拱元年(988)河西羌部直荡族内附火山军定居
明代从洪武二年(1369)到永乐十四年(1416)前后近50年中,曾七次迁民,于洪洞古道边广济寺设移民局,集中迁转,编排队伍,发放川资凭照,寺西有大槐树,为会集之所,成千上万户人家迁出,部分人迁居本县。他们指槐为记,子孙世代相传。河曲普遍流着“从古至今古至今,洪武二年到如今”“要知家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可证其时有人大量徙来河曲居住。而楼子营整村系由内蒙古准格尔旗楼子寨城搬迁而来。
康熙三十六年(1697清廷准许内地汉民与蒙民在长城北“蒙汉禁留地”合伙垦种“伙盘地”。此后,大批内地汉民入居长城以北“蒙汉禁留地”开星“伙盘地”。五十二年(1713)清廷宣布按“五十年(1711)丁册为常額”以后“继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五年(1727)实行“推丁入宙”办法征收田赋,废除“人头税”:乾隆元年(1736)清廷实行蒙古王公情愿招汉民“越界种地收租利者,听其自便”的规定后,更吸引大批本县百姓迁居蒙古,开垦“伙盘地”耕牧。
民国时期,为避战乱灾荒,求生异地,人口大批外流。民国九年(1920)《山西省社会统计材料》记载,河曲共迁出男109,女102。其中:迁往察哈尔:男46,女4.绥远:男56,女53。河南:男2,女1。陕西:男5,女4。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迁入男230人,女1265人,迁出男348人,女334人。三十二年(1943)到三十三年三次集体移民岢岚,移出531户,其中三十三年3月18日,河曲民70余户移岢岚垦荒定居。至民国三十七年(1948),本县流入内蒙等地人口达数万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河曲县社会安定、生产发展、人民生活逐步改善,但到内蒙找活、做生意和安家落户者仍然不少。据档案资料,1955年楼子营动员103人,组成农业合作社,集体移民内蒙古。据有关部门估计,解放前后,全县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流往内蒙。这是河曲人口从绝对数字来看増长不太快的一个重要原因。至于因工作调动、征兵、升学、结婚、就业等引起的迁入迁出变动经常发生,不过净迁率较小。
编辑:张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