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府县治历来是一个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它是城市文明的标志,随着人类文明进程的发展,城市的功能也越来越全面,建筑也越来越坚固并发生着意、形、质的变化,河曲县里程史上有五处聚点作为边垂重镇,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在古代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说文》:“沚,小渚曰沚。从水止声。诗曰:于沼于沚。”《尔雅·释水》:“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小渚曰沚。”按说文、尔雅,沚字的本义是水中的小洲,或许在商时,水中的大洲也称沚。黄河从蒙晋大峡谷中喷涌而出,进入河曲县城境内,河谷骤然放宽,形成长约40公里,宽约5公里的河谷平原。河曲《娘娘滩》为黄河中游唯一的河渚小村,因出土汉砖汉瓦而著名。河曲县城今被誉为突入黄河中的半岛城市。在商代,黄河的水量若今长江的水量,河曲的河谷平原在那时为长40公里、宽约5公里的河谷湖泊。河曲县城在那时为黄河河谷湖泊中近十几平方公里的河中绿洲,再加星罗旗布的其它小岛,足可构成一个水中的王国。河曲县城西南临陕西最北部的府谷县,西北临内蒙古准格尔旗沿河一带,为晋、陕、蒙三省交界之地,与商代沚地的地名、地望相合,故可以认为沚地首府就在现在河曲县城所处位置,在商代为水中的大绿洲,故名沚。
绿洲的西南、西北隔河与羌方、工方相邻;绿洲的东北隔河与土方相近。商王武丁看中了这块绿洲的战略意义,逐派心腹大将“耳或 ”带领殷商王朝的直系部队进驻于此,造船架桥、安营扎寨,遂建成西北边陲最大的军事基地而名之曰“沚”。以沚为基地,进则无千里兴兵之劳,退则无冒死拒敌之忧。再强悍的铁骑部队,追至于此,也只能望河兴叹而无可奈何。这就是沚地三面受敌而不灭的原因所在。工方、土方是武丁时期商的大敌,常侵边犯境,武丁不得不用最大的兵力和最长的时间去防御、征服,卜辞人物出现以沚耳或 为最;卜辞战事出现以土方、工方以及羌方为最;卜辞每言令沚耳或 伐土方、伐工方、伐羌方,说明沚地攸关商的安危,对保卫疆域、征服西北强敌曾起过决定性的作用。也可以说沚地是插入商之三大劲敌之中的一艘航空母舰,商王武丁不仅是一位能征惯战的统帅,是一位远见卓识的战略家。
沚地开始纯属驻军的军事基地。随着殷商中兴,军事上的节节胜利,其势力范围四面迅速扩张到羌方与工方的延黄河一带(即今府谷县、准格尔旗延河一带),东面推进到土方的西部(即今偏关神池以东一带),逐成为一个强大的军事方国,沚耳或 由商的将领遂成为一方诸侯。这就是沚方的由来,它与商代其它方国的由来大有不同。
沚方不仅有强大的军事体系,而且有自己独立的行政体系和经济体系。夏文化及其先进技术由并地(太原府)传入;殷商文化及其先进技术(如造船、铸造等)亦随殷商驻军部队传入。再加黄河水路交通便利,经济迅速发展。各种作坊、店铺林立,码头生意繁忙,集市贸易应时而起,沚方首府人口迅速增加,这在当时是一个了不起的大都市,沚方首府遂又成为当时西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怪不得商王武丁及其二代王祖庚、祖甲(卜辞第五条)经常亲临沚方首府视察观光或办理西部要务,更不用说商王朝的大员及西部各友好方国的使团往来不绝已为常事(武丁后期工方已臣服、羌方退入今宁夏一带、土方退入今蒙古的南部老巢,战事日趋平缓),似乎沚方首府又好象是商之西北地区的代理首都。这是河曲历史上最辉煌的一页,它对武丁后期西北局势的稳定、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通曾起过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
今晋、陕、蒙以河曲为中心的区域有着相同的方言和相同的风土民俗。特别是方言,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为夏商时期的正语,是研究夏商文明的活动化石。这不能不使人联想起商时沚地夏商“人文”的大融合,或许我们河曲人还带有商时安阳人的基因也说不定。特殊的地理加特殊的时代,造就出特殊的文化,这就是河曲的魅力。其文化积淀之深、含金量之重,可以追溯到商代—沚方的辉煌。
作者简介
刘喜才,号东门橹夫,河曲县图书馆馆长(大学文化﹑副研究馆员)。
曾任政协河曲县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
现为人大画院雲奕学馆魏广君工作室画家、张怀勇山水画工作室画家、山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山西省工笔画协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河曲河灯会传承人、忻州市美协副秘书长。
2005年国家文化部﹑人事部授予:“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作者:刘喜才
(著作权属于作者本人,转载请署名)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