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河曲历史 > 晋善晋美河曲风

晋善晋美河曲风

2023年07月11日 16:27:19 访问量:117

晋善晋美河曲风

 

      山西河曲,山河阻险、壁立千仞,翠岛孤烟、长河落日,烽堠耸立、梁峁逶迤,滚滚黄河水出河套口与长城相伴而行,绵延数百里。河曲,鸡鸣三省、胡茄和箫,民风敦厚、气节刚劲,弦歌新治、旧貌新颜,黄河人唱响走西口与二人台一路走来
  河曲人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披荆斩棘、生生不息,在历史的长河里创造着灿烂的文明。

 

IMG_257

娘娘滩记忆——《薄姬回宫图》

  天下黄河第一岛娘娘滩,是黄河上唯一有人居住的小岛。位于河曲县城东北75公里的黄河中流,四面环水。岛上绿树参天、硕果满枝,居住着三十多户黄河人家。相传汉文帝和其母薄太后被吕后诬贬于此,故作娘娘滩。与此遥相呼应的,还有上游不远处的另一小岛太子滩。曾建庙其上,以祀黄河。明正统年间被毁。近年来太子滩上出土的北魏瓦当,上书万岁富贵
  公元前192年,汉高祖刘邦驾崩,吕雉专权,排挤后宫,身怀六甲的薄姬为躲避纷争,免遭陷害,在几位精壮武士的护送下,一路艰辛辗转,来到匈奴地界灌子沟,先住凤凰堡,一年后移居凤凰台(今娘娘滩),这里晃若世外桃园、与世隔绝。薄太后在这里生下最后成为汉文帝的刘恒。
 《薄姬回宫图》8米长卷生动地再现了这一历史风云,画面描绘了从楚汉相争刘邦称帝开始,吕戚内讧、薄姬潜居河岛、刘恒为母建宫、薄太后在岛上为民医疾、刘恒登基等重大情节,紧扣薄太后与娘娘滩的紧密关系。这幅长卷曾在中央电视台4中国风·黄河情栏目播出,是一幅描绘河曲重大历史题材的巨作。

 

IMG_258

陕东重镇、晋右严疆的河曲史上八杰——《隩州八贤图》

 

  历史上的河曲,长期作为抵御瓦喇、鞑靼的第一防线,战事不断,有陕东重镇、晋右严疆的称谓。古代河曲以农桑为本,耕读传家。清同治版《河曲县志》载:河曲地居塞北,风气刚劲,生其地者多英伟果毅之材。故河曲地灵人杰,从古至今,代不乏人,有火山军杨业、元曲四大家之一白朴,明京兆尹苗朝阳,大清振威将军刘鉴,笔走龙蛇的苗敏荣,在闽南、大定府政声卓著的黄宅中,与傅山书法相媲美的书法家周尚文,清官赵渊等等。
  杨业(932-986)原名重贵,河东火山(今河曲旧县火山村)人。事北汉几近三十年,以骁勇闻名。屡立战功,所向克捷,国人号为无敌,官至建雄军节度使。归宋后封为右领军卫大将军、郑州刺史、代州刺史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屯守山西。驻守雁门关八年之久,契丹军始终不敢入侵一步。后北伐契丹战死,宋太宗下诏追赠其为太尉、大同军节度使。
  白朴,(1226--1312) 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汉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终身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杂剧家,元曲四大家之一。白朴擅词曲。词集名《天籁集》,词语遒严,情寄高远,有杂剧《梧桐雨》和《墙头马上》行世。他的作品大多以表现男女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为主,如《祝英台死嫁梁山伯》、《苏小小月夜钱塘梦》、《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等等。其中的不少佳作,至今仍是戏剧舞台上常演不衰的保留剧目。他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为元杂剧四大家。
  苗朝阳(1544---1629),字应葵,别号慎斋。世居山西省河曲县旧县城东苗家沟柏园村。其父苗凤,业儒不就,以善疮疗闻名。慎斋三十二岁中举人,次年成进士,授河南新葵令,又调繁杞。后选取黄门给事,升兵科给谏,累迁太仆寺少卿,调应天府府丞。因不满朝政,于万历二十一年辞官告归,时年五十。先生生平直方磊落,最疾谄谀之士,酷好图书,著有《元白草家训之》存笥。尤其以编篆县志,为历史一大贡献,河曲县志明代以前史料,全赖慎斋得之。崇祯元年暮春竟左胯痛不能行,卧不能起,卒年八十有四。
  苗敏荣,字功甫,号凌汉,山西河曲人。贡生,崇祯五年初授河南陕州训导,昇解州学政。长诗文,善大书,天性旷达聪颖,为人风流倜傥。河曲人有形容所有技能都是经过长期反复苦练才可达至熟能生巧之境的口头禅歇后语:苗凌汉写字千熟万贯,手熟为能。
  刘鉴(1748-1803)大清振威将军,字湖山,河保营人(今河曲县城)。乾隆武进士,内廷三等花翎侍卫。后任江西抚标右营游击、中军参将、广东南雄协副将、高州镇总兵、江西南昌镇总兵、江南狼山镇总兵,嘉庆五年以五十二岁之年升江南提督(秩从一品),辖兼水陆,节制五镇、二协、一十七营。
  黄宅中(1796 - 1863) 字惺斋,号图南,河曲旧县城人,清道光进士。高祖以下世为县学生。家有田百亩,以耕读为业。承庭训,七岁授毛诗,15岁六经四子书皆成诵,并学作诗文。20岁为禀生,尢喜读宋五子书。23岁为举人,27岁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明年,授福州海防同知,署邵武府知府。任内廉勤,有令名。道光十五年以母丧归,三年后父又丧。道光二十年起,用为湖南永顺府古丈坪同知,后权守常州、德州、衡州及永顺府、宝庆府同知。道光二十四年,升贵州大定府知府。咸丰辛亥(1851),护理贵四道。时年57岁,左腿痛于风湿,陈请病归未准。壬子(1852)秋九月,奉旨授浙江杭嘉湖道。11月,卸事自黔起程。癸丑(1853)夏四月,行次陕西长安县,疾益剧,奏请开缺,回籍调理。获准归里后,杜门谢客,专事著述,自号农庄病叟
  周尚文,清代河曲书法家,书法笔取张旭,与傅山书法相媲美。河曲海潮禅寺有其草书楹联寻僧有意来莲社,送客无心过虎溪。墙壁墨联:紫竹青风吹开雾露千年晓,玉瓶法雨洒遍乾坤万户春。字体笔势恣意、参差错落,雄纵豪放,刚柔相济。另在代县文庙有其墨迹。
  赵渊(1857-1913)字醴泉,河曲城关人。20岁入邑庠,25岁入晋阳书院,28岁中拔贡,31岁中举人,33岁中进士。以知县即用,历任四川安岳、德阳、威远、富顺知县,崇庆、沪州知府,最后升至道员。在川20年,政声卓著,吏畏民怀,人称赵青天。后调任黑龙江民政司,山西民政长。
  《隩州八贤图》选取这八位历史上河曲有名的杰出人士为题材,人物刻划到位、个性鲜明,一种凛然正气气跃然纸上。

 

IMG_259

天下黄河第一曲——走西口》


  玄奘西行走出一条丝绸之路,河曲人走西口走出了一个河曲城,走出了富庶的河套川,更走出了富甲天下的晋商。可以说走西口是河曲人的移民史、致富路。
  哥哥你走西口
  小妹妹实在难留
  手拉着哥哥的手
  送你送到大门口
  哥哥你走西口
  小妹妹送你走
  有几句知心的话
  哥哥你记心头
  走路你走大路
  不要走小路
  大路上的人儿稠
  小路上有贼寇
  ……
  一首苍凉而多情的调子,穿过逶迤起伏的高原,穿过沟岔梁峁的黄土坡,和着黄河水的呜咽传唱了百年。
历史上的河曲,地瘠民贫,土瘦沟深,十年九旱,民不聊生。为了生活,黄土地上不屈的汉子,把他们迷惘的目光投向了黄河对岸、长城外面远离家乡的河套大地,用男子汉的脊梁挺起了一条摆脱贫困西口路
  他们告别了黄天厚土,告别了父老妻儿, 毅然决然踏上了走西口这条生死未卜的坎坷人生路!谁也不曾想到,这一步便踏出了承载着黄土地上成千上万人艰苦命运的厚重历史!这一步便踏出了一条摆脱贫困、走向富庶的创业路!
  画家在画这一重大的题材时,没有选走西口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而只是撷取走西口的汉子在离别前的一个小小镜头,婆姨扭转头抱着小孩的背影向远行汉子的一个招手,而就是孩子向背井离乡远行的爸爸的这个招手,使整个画面充满一种揪心的、依依不惜的亲情。而这一走,路上的艰难险阻给人留下无数的想象空间。这一走,河曲人走出了广阔的天地。
  如果说要提炼河曲的精神精髓的话,我觉得倒应把这幅《走西口》画中的三个人物定格为河曲的主题雕塑,可以说正是走西口,使河曲的汉子挺起了脊梁,走出了河曲的复兴之路。

 

IMG_260

户有弦歌新治谱,儿童父老尽歌讴”——《二人台》

 


  二人台源于河曲,形成发展于晋西北、陕西、内蒙三省区黄河毗邻地区,河曲素称民歌之乡。最早可溯源到民间的舞鞭”(又称霸王鞭”),据说约在五代、宋初,就在河曲出现,属边舞边唱的武术表演形式,由于河曲县处于鸡鸣晋、陕、内蒙古三省之处,历来既是军事战略要地,又是商贾流通码头,文化交流广泛,于是就进一步加快了这一艺术形式的发展。
  清代《河曲县志》有户有弦歌新治谱,儿童父老尽歌讴的记载。
  人物画二人台《挂红灯》选取两只喜鹊衔一大红灯笼为主背景,画中男角舞动大红绸,女角转动手帕,是二人台曲目《挂红灯》的经典造型。
  二人台《十对花》选取一形似花蓝的花灯上百花绽放,两只蝴蝶在争奇斗艳的百花上翩翩起舞为主背景,男、女角舞动花扇,是二人台曲目《十对花》的经典造型。
  这两幅人物画是二人台这一艺术形式首次用笔墨的形式展示于宣纸之上,韵味悠深。

 

IMG_261

河曲梦华———《村集》


  河曲的清明上河图”—《村集》,全景式地再现了河曲改革开放初商贸集市的发达和繁荣气象。是画家用写实手法和工笔形式表现的画卷。全画33人,所涉河曲物产:草、白萝卜、西瓜、葫芦;农具拖拉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布姓姓、布匹、绸缎、丝巾、雨伞、暖壶、灯笼、商品极大的丰富。婆姨们在扯布、年青人听广播、选书,老人们观看,整幅画面色彩绚丽、人物性格各异。当所有人的视力焦点集中于一流动的货车时,一个小孩吹气球正面走来,使画面顿时张力凸显,这个小孩吹起的气球仿佛就是人们对明天生活寄寓的美好的希望,我们希望他吹得更圆、更大河曲明天更美好!全画艺术地再现了浓郁的河曲地方风情和河曲农民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
河曲人的全家福《丰收照》

  《丰收照》是河曲人的瞧这一家子,画家以金黄色为主调,三间大窑洞前褒满的高梁、谷穗、苞米,如山的谷堆,火红的辣椒---无不在诉说着在这是一个丰收的季节。老少三代人衣着绚丽而得体,老婆婆在拍照的一刹那没有忘记整理一下衣扣,小孙女略显羞涩的笑脸,小孙子怀里揣个大月饼,暗含团团圆圆之意,在拍照的一刻,把辛苦一年的驴子带一大红花拉入镜头,整个画面布局不失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人物刻画到位,充满张力,每个人脸上洋溢着会心的微笑,一种亲情、温馨之气扑面而来。画家以一个和和美美、丰衣足食的小家庭的全家福展现了改革开放给河曲大地带来的勃勃生机。

 

IMG_262

河曲民俗之正月十五——《闹元宵》

  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嘟嘟哇…”一支唢呐声从远处而来,伴着锣鼓声,父老儿童的喧闹声,二女子拉花轿扭秧歌的队伍在群众前呼后捅下走向画面,但只见二女子舞动大红绸,坐轿的、推轿的,花轿旁一丑角耳带红辣椒、手执大花扇扭扭捏捏令人忍俊不禁,愣小子手摇卜啷鼓在花轿前打逗取闹……直乐得围观的群众前仰后翻。人物画《闹元宵》真实地记录了黄河岸畔河曲大地正十五闹元宵这一红火热闹的场面。

 

IMG_263

河曲民俗之除夕夜———《旺火》

 


  每逢除夕、河曲人都要在屋前垒起旺火。旺火取其兴旺红火之意。用大炭块、垒成宝塔形,中空,实以柴,点柴即燃。预示日子越过越红火。寄托着对未来一年的无限希望,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人物画《旺火》紧扣大年夜这一题材:热炕头上,老奶奶包饺子,老爷爷捣蒜,边听着收音机里春节联欢晚会异彩纷呈的演唱边唠叨着家常,窗外旺火冲天,映得小屋子红光满屋,老两口红光满面,小猫静谧地躺在主人身边,和主人一起分享着这红火之夜的欢乐。整个画面沉浸在一种甜甜蜜蜜、温温馨馨、红红火火的氛围中,让我们一起祝愿河曲人的日子象这旺火一样兴旺红火!

 

IMG_264

西口路上新征程《西口情歌》



     古渡悠悠,渐去你西口征程;文笔巍巍,书写你盛世华章。捧一掬清澈的黄河水, 滋润高原焕彩斑爛的金梦;吼一曲醉人的二人台,唱响儿女豪情壮怀的爱恋。
     走西口的哥哥、挑菜的姑嫂、捏软糕的妹妹、骂鸡的王婆,唱出最绚最美河曲歌。
九曲灯阵,转出黄河人的中国梦,《西口情歌》,歌韵悠悠
 

 

 

编辑:杨振明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忻州市河曲中学 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