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河曲文化 > 康熙皇帝三征噶尔丹与走西口的兴起

康熙皇帝三征噶尔丹与走西口的兴起

2023年02月01日 14:20:50 访问量:2645 作者:刘喜才

康熙皇帝三征噶尔丹与走西口的兴起


作者 刘喜才

古代河套与现代河套图

黄河在中国版图上,大大地写成了个“几”字。在几字形的上部,形成黄河围绕的肥沃地带,人们形象地称之为河套。在这个河套的右下角,是山西、陕西和内蒙古自治区交界的地方,便是河曲县。

前套 后套 西套

黄河成为了这里自然的界线,同时黄河边上还竖立着一条人为的防线“长城”。闻名全国的“走西口”就是内地老百姓突破黄河、长城“关口”到河套一带传播农耕与商贸的习俗活动。而“走西口”习俗与康熙三征噶尔丹密切相关。

黑界地

清统一全国后,顺治六年(1649),朝廷疑忌蒙、汉联合,制订“不准蒙古族南下越过长城游牧,也不准汉族越过长城,北上耕种。更不许蒙、汉民众随意往来”。在长城一线,设置了一条东起辽宁、西至宁夏,南北宽50华里、东西长2000多华里的隔离带,名“禁留地”。因为无人畜进入,“禁留地”内草木繁茂,落叶成土,远远望去是黑色的,所以人们俗称它是“黑界地”。

噶尔丹像

清顺治初年,漠西的准噶尔部落逐渐强盛起来。到1678年(康熙十七年),噶尔丹建立准噶尔汗国,不断扩张。由于噶尔丹不是成吉思汗的正宗血统,所以清政府不予承认他的大汗地位。他便集结兵马和清朝中央政府对抗,相互争夺漠南和漠北地区。年轻的康熙帝感觉到一日不除噶尔丹,大清一日不宁,于是展开了三次西征噶尔丹的战役。

康熙皇帝像

公元1696年(康熙三十五年)九月十九日,康熙帝率领2390人的卫队和主力军10万人第二次西征。东路由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率軍9000人,越过兴安岭西进,西路军由抚远大将军费扬古,振武将军孙思克率军4.6万由归化越过沙漠北上,中军3.4万从独石口出长城直奔昭莫多。噶尔丹部队几乎全军覆没,最后,噶尔丹“引数骑逃走”返回漠西。清军继续西行,想趁机剿灭。康熙皇帝于十一月初六日渡过黄河,驻跸于准格尔旗境内并作巡视,等待报捷,前后住了22天。期间,康熙接见了当地的官员和六位王爷,大家一致上奏,“今全国统一,蒙汉一家,长期‘黑界地’的隔离,让蒙人失去了购买汉民族日用品的权利。汉人的砖茶确实消食提神,蒙人一日不可无茶,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痛,恳请皇上开放边贸,允许蒙汉贸易,允许汉民进入蒙地垦荒”。康熙帝听取了他们的建议,对清朝垦荒政策做了深刻分析,对以后开放蒙地有了初步的构想。

修葺一新的河曲李家沟“保宁寺”(国光 摄)

康熙三十六年(1697),第三次西征噶尔丹,二月初六,大军过居庸关出边。二月二十日进入山西,走大同、朔州、宁武、岢岚地,二月二十六日,从岢岚地出发进入河曲地界,驻地向导、四百余官员带领村民在河曲地界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晚上住河曲县李家沟村。大军出发前,已行文所过州县予以安排,行宫设在李家沟村保宁寺(现已重修)。河曲县吏不敢怠慢,朱家川自古以来缺水干旱,尤其是春三月更是无水可取,千军万马到来,饮水成为特大难题。地方官员和前行向导多方筹措,只准备了三百缸井水,以备扈从人马饮用。皇帝驻跸后,水忽然从山沟涌出,乡人筑坝拦截,不多时涨至二三尺成河,人马资用不竭。乡人围观,都惊异说:“此地向来无水,如今圣主临幸,所以山川效灵,百神助顺,如此神异,的确是老天在保佑圣上呀!从此可为永远之利了。”朝廷钦差前往观看,沟壑各处涌泉,官民齐欢,高呼大颂:这是“皇上顺天而动,至诚感神”的结果!

大战噶尔丹图

康熙皇帝也高兴万分,对河曲人民拥军爱国的“家国情怀”留下深刻的影响与好感。翌日,康熙帝登上刘家山梁顶,四下一望,满目荒山秃岭,寸草不生。不禁感慨万千,这地方太穷了!触景生情,随口念出打油诗一首:
山是露骨山,
洪水往下翻。
富汉无三辈,
朝中没大官。


准噶尔汗国的鼎盛阶段,管辖包括今新疆、青海、蒙古高原西部、西伯利亚南部等广大地区,面积四百万平方公里,人口达到五百余万,甚至一度威胁北京。后来在清朝多次打击下,于1757年灭亡。

河曲贫穷、荒凉、落后的面貌,深深触动了康熙帝的心。在他决战噶尔丹取得胜利后,结束了第三次西征,启程班师回朝,沿黄河岸北上,途经归化城,下旨开放蒙地,以改善蒙汉边境人民生活状况。“圣祖仁皇帝特允鄂尔多斯之请,以故河保营得与蒙古交易,又准河民垦蒙古地,岁与租籽。”朝廷给予河曲走出去,引进来的特殊政策,使河曲禾苗得雨。自此,河曲人走西口垦蒙古地并与蒙人贸易往来展开新的纪元,“走西口”大移民迈出了第一步,辉煌的晋商传奇,近代河套地区农垦开发,皆由此拉开序幕。河曲人“走西口”逐渐成为当地人民生产与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方式与习俗发生了重大变革,这在中国历朝历代的演变进程中,直接将小县份与大汗族交融的大手笔是不多见的。

河曲人进入蒙地垦荒,或打短工,起初春去冬回,后来三年五载回来一次,再后来拖儿带女举家入蒙。先是盖个临时房,遮风避雨,后来变为定居。走西口开辟了谋生的新路径,通过亲朋邻里,一传十,十传百,互相带动,便有大批人开始越过长城,走出口外,进入蒙地。河曲人称长城以内为口里,长城以外为口外或西口外,所以称去蒙地为“走西口”。先在黑界地,慢慢越过黑界地,深入到富饶肥沃的河套地区,从事各种行业,这就是后来著名的“走西口”。由于蒙汉人民和平共处,互帮互助,生活过得很融洽,没有引起大规模的民族纠纷,所以清政府为了增加税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加制止。到清末光绪年间,河曲人走西口已形成了移民大潮的主力军。截止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建立户口登记制度,限制人口流动,长达250多年规模庞大的人口流动才逐渐停止。据估计现居内蒙的河曲后裔有20余万,大大多于河曲县域人口。

河曲画家秦占河国画作品《走西口》

编辑:yzm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忻州市河曲中学 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