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河曲风光 > 河曲之美

河曲之美

2023年05月15日 15:05:11 访问量:182 作者:刘朝晖

河曲之美

刘朝晖  


—— 1 ——

 

河曲之美,在水。

那是一条被誉为华夏文明之源的长河,以源头汩汩细流汇聚成一股磅礴之水,进入山西,顺着晋陕峡谷折一大弯,奔涌而来,过了偏关寺沟,忽向西而行,再过梁家碛,然后遇见宛如一颗明珠般的娘娘滩,这是万里黄河上唯一有人居住的岛屿。之后,河面渐宽,河水舒缓,河岸开阔。

经过上游水库沉淀过滤后、变得清澈透亮的黄河水轻柔地滑过两岸,奔流涌动、跌宕翻滚的波涛像无数条欢快的鱼,不,像是一群找回了故园的游子,一波三折弯、一唱三赞叹,奔向河湾渡、奔向焦尾城、奔向九娘滩、奔向西口古渡……

大河之曲,土肥水美,物产丰饶,民淳俗厚。正如民谣所说,船湾的葡萄、唐家会的蒜,五花城的闺女不用看。这唐家会、五花城,都是河曲黄河边上的几座明代古堡。很久很久以来,这条大河就不弃不离、与河曲这方土地相依相伴,滋养着世世代代的河曲人。

在河曲,最热闹的时节不在春节,而是在中元节。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河曲人要用五色蜡纸制作河灯,在禹王庙祭祀河神,然后将点亮的盏盏河灯放置于黄河波涛之上,祭奠逝去的亡灵,寄托亲人的思念。

十三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曾前往河曲,拍摄古河灯会。

那是农历七月十五的晚上,夜幕降临,我挎着相机,登上了用于放河灯的铁壳船。伴随着柴油机的马达声,铁船从西口古渡出发,缓缓驶向上游河道中间,然后抛锚,铁船随即停泊在波涛滚滚的黄河河道中。

虽然已近月圆之夜,四周却漆黑一片,被浓云罩住了大半个脸的明月洒下暗淡的银光,落在大河之上,又被翻滚的波涛搅成斑驳零碎的亮光。

船舷被流水拍打着,发出轻柔的声音,与远处岸边嘈杂处,唢呐声、鼓点声、人们的喧哗声交织在一起,若隐若现。船舱里,蜡烛的微光映着几位老人和妇女、孩童的脸,他们把点燃灯芯后的河灯一盏一盏轻轻放到河面上,河灯很快随波而去,变为点点柔光,像暗夜里天上的星辰。透过手中相机的取景框,我看见无数在波涛中摇曳的河灯紧紧相随,汇聚成一条条金色的丝线,绵长柔软,如梦如幻,融入漆黑的夜,融入了我永久的记忆。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黄河水就这样流过河曲,承载着河曲人的乡愁。河曲人日夜聆听者它的涛声、品味着它的酸甜苦辣。西口古渡,更是走西口的山西人血与泪、苦与恨、情和爱的历史见证者,是这方水土梦魂牵绕的情感记忆。

 

 

—— 2 ——

 

河曲之美,在山。

之前很多年,从省城太原出发,去往河曲的路无非两条:一条是沿着黄河公路过保德天桥,顺路北上,左面是大河,前方就是河曲。另外一条,就是走神池或五寨,这都要经过一个叫三岔的地方。

沿着这条路,驱车穿行于晋西北黄土高原,放眼望去,沟峁梁垣纵横交错,盘山路蜿蜒曲折。上世纪末很多年,这条公路上满是拉煤的大货车,走走停停,堵车是经常发生的事情,一段路走下来,鼻孔里满是煤灰,令人苦不堪言。

1998年,我的首次河曲之行,就是先火车,后搭载运煤货车,一路颠簸,整整用了一个白天,才到达河湾渡口。明代有一首佚名诗《过河曲》写道:山路崎岖沟涧多,此心兢业畏蹉跎。玉蹄铁勒高低步,白雪黄沙上下坡。我就觉得,古人当年去往河曲的艰辛似乎和今天的我们差不多矣。

河曲依水而缺水。河曲靠近内蒙沙漠,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境内山峦起伏,“喜雨日”少,有效降水少。雨水冲刷导致了垣上水土流失,植被稀少。反过来,森林覆盖少又使得雨水短缺。恶劣的自然环境导致河曲历史上十年九旱。

河曲皆山而非山。这里大部分地区都是山峦峁梁,虽然黄土沟壑纵横交错,但是高耸挺拔的大山少。土垣之上乔木稀少,灌木为多。有山形而无山势,有树木而难成材。

天灾人祸加上地瘠民贫,使得人们不得不背井离乡,打短工、揽长工,奔赴口外谋生。那首著名的走西口民谣是这样说的: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

有苦闷才会有诗,有渴望才会有歌。

面对这片破碎的黄土垣,面对这片苦寒之地,难活的河曲人把天地之间的心酸和悲苦,把白天黑夜的思念和对土地的眷恋都装进了人生的行囊,于是,就有了悲凉、高亢、缠绵、动人的一首首酸曲儿,就有了乡村草根们诙谐、豪放、豁达的“打座腔”、“打地摊”。想甚唱甚,见甚唱甚,就成了河曲人的天性,成为河曲独有的民俗风情。

于是,人们不但信奉河神、龙王,还信奉佛祖、三官,信奉玉皇大帝、东岳大帝,信奉关公和送子娘娘,还信奉风云雷雨山川社稷等等。清同治十一年《河曲县志》云:“上元,前后三日,街巷燃灯……祀天官、地官、水官,谓之‘三元盛会’。锣鼓喧闹,歌舞于市者,唱凤阳歌也;插灯数百枝,排列宛如阵图,观灯人曲折行其中者,‘转灯油会’也。庶民观乐,其亦祝丰年、庆太平之遣意乎。”众多的信仰也催生了众多的民俗,每年春节后,正月里开始,到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以及二月十九的时候,河曲山洼洼里的那些村落,便成了“灯盏盏”的世界。

这一天,很多庄户人的家中,都要用蒸熟的糜黍面做成小碗状的灯盏,里面灌入些麻油,插上草纸做的灯捻子。家中有几口人便做几盏灯盏,有的巧媳妇,还用糜黍面捏成各种动物图形的灯盏。入夜,在八音会和村中会首的引领下,举行烧香祭奠仪式,祈福驱邪。全村人点亮灯盏,依次绕街游转,或入“九曲黄河阵”,唢呐和笙笛吹奏的音乐高亢而悠扬。

这一刻,清冷、荒芜、孤寂的山洼里,犹如繁星落地,小村里热闹非凡,顷刻间焕发出勃勃生机。身在大山中的我,身背相机,与嬉笑喧闹的山民们凑集一处,聆听分享他们的快乐,感受大山无形的力量,和夜色笼罩下的乡土风情!

 

——3 ——

 

河曲之美,在人。

河曲位于晋陕蒙金三角地带,有“鸡鸣三省”之说。同时,这里也是古代重要的军事重镇,古长城连贯县域西北,沿黄河一线古堡众多,是历史上多民族血火交融、往来通商之地。这里很多村子的名字,多以堡、城、寨、营、镇、口等命名,比如罗圈堡、楼子营、焦尾城、五花城、夏营等。另外,由于地理地貌的缘故,以墕、窊、梁、峁、峪、坪、沟为名字的也不少,如堆臼墕、寺墕、天窊、硬地峁等等。

明代山西通志载:河曲民性朴实,俗尚俭啬,不喜华靡,耕牧为业,词讼颇简。地处边关,河曲人见识过南来北往的生意人。上世纪八十年代,生活在内蒙的河曲人总数,几乎和当时的全县人口数相差不多。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我有一回去呼市开会,遇见的一些当地人,他们说话的口音,要我来说,那分明就是河曲口音。

河曲人的性格体现在日常生活当中,他和你对了眼法,那个热情,简直让你难以招架。最近几年,时常去河曲摄影采风,县里的老摄影家聂老哥,每回早上吃早饭,他都会带你去两个以上的地方,让你尝尝当地的美食小吃,吃完这个肉碗托,还要再尝尝那个荞面灌肠。

河曲人自然是当地的美食养成的,印象最深的我觉得有三样:酸粥、西瓜、黄河鱼

酸粥在河曲,就好比头脑在太原。很多人喝不惯太原的头脑,但是我觉得你一定能吃惯河曲的酸粥。

酸粥用糜子发酵而成,其汤色清亮,味道浓郁清爽。它的历史很久,和它有关的传说也不少,最主要的一点,据说喝酸粥美容养颜,这点我愿意相信是真的。因为,去了很多次的河曲采风,你会发现,河曲大姑娘小媳妇,面庞肤色一个个都白净里透着红润、光洁中不乏细嫩。河曲的老爷们,也都端庄而伟岸,热情又大方。就连集市上遇到的山里的老汉,披着羊皮袄,神态详和、友善好客,任你在他面前不停地随意按动相机快门。从此以后,莫名其妙的的,我对于酸粥,从此也有了难以割舍的偏爱,虽然在我生活的大都市,喝不上地道的酸粥。

黄河鱼是指野生的黄河大鲤鱼,一般要等到每年的黄河开河季节吃最好。那时候,春风自南向北掠过,千里黄河冰雪消融。捕鱼人开始下网捕捞冰层下面,滋养了一个冬天的黄河鲤鱼。这样的鱼虽然价格不菲,但是品尝过后,其鲜美的味道,会让你一生难忘。

说到西瓜,不得不提及五花城的打瓜会。因为,这不仅仅是河曲唯一、山西唯一,也是世界上唯一的民俗盛会。

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临近收获时节,五花城堡都要唱戏过会,为的是消灾弭邪、祈福禳灾,尤其是祈祷不要有冰雹灾害。晌午之后,戏班开始献戏,等到戏过半场时,远处会想起噼噼啪啪的爆竹声,八音会一帮吹鼓手们兴高采烈,引导者一群后生,每人手里抱着一颗大西瓜,径直走向戏台台口。这时候人群开始涌动,人们争相翘脚观望。这帮人停住脚步后,庙会上的纠首一声令下,后生们手里的西瓜顺着一道道弧线,飞向戏台。戏班里的大花脸、二花脸,以及凑热闹的村民,东扑西抢,手忙脚乱,争抢抛过来的西瓜。人们的喧闹声嬉笑声呐喊声交织在一起,庙会达到了高潮。

谁也不必介意戏班演员们能否接住抛过来的一个个滚圆的大西瓜,破碎在舞台上的一地红瓤蕴含着这样的意义:“打碎”也好,“摔破”也罢,都是为了破解冰雹带来的灾难。同时,村民们也乐意在这样一个季节,在这样一个时刻,赛一赛自己种的大西瓜,释放一下劳累了一年的身心,娱乐和宣泄一下,释放掉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和困惑,以求达到人与人,人与天,与地,与神灵的和谐共处,寻求共同的愉悦。

 

我觉得,这天地间的大河之曲,真是一个神一样的存在!


2020年农历七月十五之夜写于太原

编辑:yzm
上一篇:再赴河曲 / 顾大明
下一篇:吴峪石窟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忻州市河曲中学 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