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佳作 > 王建功:我们浅读了《西游记》

王建功:我们浅读了《西游记》

2021年02月04日 11:09:17 访问量:295 作者:王建功
我们浅读了《西游记》

                                                                王建功

 

大约在两年前,我在百度博客上写过一篇西游记的读后感,文字粗放又不成系统,只是自娱自乐罢了!不想没过了几天,文章竟被删去了,百度博客管理员还丢下一句冰冰冷的话: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你的文章被删去了。由于没有备份,我当时可惜得什么似的,自己的文字虽然粗放,但那也是心血啊!继而我就大惑不解了,和孙猴子、猪八戒玩儿,和吴承恩耳语,犯了谁家的王法,竟至于如此恶狠狠地删灭?我现在仍不明白,百度博客管理员到底长了一瓢怎样的脑水?如此不尊重别人的劳动,又会是一副什么样的肝肠?

然而,愤懑于事无补,得空重写一遍也是有意义的,干脆把粗放精细化,把零碎系统化,写成个样儿算了。于是就有了今天这篇文章。

以上的无可奈何权且算作序吧。
                                    一 

大约是两年前吧,我在百度感,题目就叫《西游记读后》。当时我只是 

传世的经典小说名著往往有多义性、丰富性、深刻性的特点。因此,阅读经典名著犹如在山阴道上流连,时而山重水复,时而柳暗花明,既有审美愉悦,又是精神洗礼,还可得到思想的升华和历史的启迪。

四大经典之一的《西游记》就是这样一部名著,读它,又犹如开掘矿藏一样,表层是铜矿,底层或许是银矿,再往下挖则可能是金矿。然而我们一直囿于审美习惯的束缚,又深受先入为主定见的影响,总是浅尝则止,乐呵呵地抱铜弃金而归。

多少年来,真有点愧对吴承恩的才华了,因为我们一直在浅读<西游记》。

本人就曾荣幸地站在了“浅尝则止”之列,甚至腹非经年,总认为《西游记>写妖精近于人情,虽面目狰狞,却只觉好玩,这是吴承恩的本事,余者,便无什么可取之处了。至于建构模式,次次都是:妖怪要吃唐僧——唐僧受骗被捉——悟空受了委屈_———悟空和妖怪大战不胜_--------菩萨土地助力———唐僧获救,悟空平反。另外为了凑足九九八十一难,又牵强附会,多了蛇足情节。

平心而论,《西游记》这些毛病是有的,但不是致命伤,还无法影响《西游记》的光辉。美玉难免瑕疵,经典也有创伤,完美的只能是拙劣。

如此看来,做人要厚道,说文也要厚道些才好。

                                                       

其实<西游记》的硬伤不能全推到吴承恩身上,因为《西游记》成书过程极为复杂,它是四大名著中受到民间濡染最浓重的一部作品,或者竟可以说,它是吴承恩润色加工过的一部民间文学作品。

猴子保唐僧西天取经故事,最晚也在宋代就热闹起来了,

有宋人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为证。元末明初又出现了《西游记话本》,物极于九,九九八十一难,故事更丰富了,已构成了完整的自足系统、励志系统、娱乐系统。

说话艺人为了吊紧听众的胃口,大约是一天讲一个唐僧落难的故事,又没有时间精力斟酌丰富情节,就只能套用既成模式现编现卖了,于是才有了牵强附会的蛇足情节。

我们现代人发明一个词叫“玩文学”,一直玩到了“下体写作”。老祖宗宋元说话艺人,他们也玩文学,实际是玩听众,把听众玩熨帖了,文学便变成了银子,纳入自己的行囊。

应该说这时的西游记还没有一个鲜明的主题要求,有的只是娱乐,最多也就是附着而来的一个俗不可耐的励志故事罢了。

吴承恩所做的工作就是,在大量民间西游故事的基础上增补删节,润色升华,并把自己对人生、历史、社会的思考注入自己的作品中,完成《西游记》自主自足又清醒的思考体系。

这里发生了一个问题,西游故事本身就是一个民间的自足系统,现在插进一个吴承恩来,他还要把自己的一番思考硬生生地注入西游记的自足系统中,两个系统不打架吗?没有打架,这就是吴承恩的本领。他没有用“乾坤大挪移”,只是悄悄来了个“借窝生蛋”,不着痕迹,便把自己的一套化入了民间西游记系统。这活干得太漂亮了。

正因为如此,《西游记》才出现了“横看成岭侧城峰”的艺术景观,才出现了《西游记》三个艺术层面。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西游记》的第三个层面,我们是不是先看看吴承恩情况呢,虽然是迂回得远了点,但却有曲径通幽的效果,我是这么看的。

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江苏淮安人。吴承恩名字叫得响亮,君恩臣忠,看来是要做一个皇上的铁杆忠臣了。然而,事情也会走向反面。君恩臣忠,君恩在前,臣忠在后,如果君无恩,臣还会尽忠吗?青年吴承恩偏偏摊上了一个忙于修道炼丹二十多年不上朝的嘉靖皇帝,即使皇恩似海,也无暇相赐,“汝忠不打水漂才怪。吴承恩中年之后,又碰了个万历皇帝,也是二十年不上朝,承恩还不是无可奈何落了空。

吴承恩家出过两代学官。曾祖父做过余姚县训导,祖父做过仁和县教谕。管着孩子王的官毕竟也是官。到了吴承恩的父亲吴锐时,竟贫穷到了辍学的地步,只好做了一个卖针头线脑的小商人。无怪乎祖母梁夫人悲切切地喟叹:“吴氏修文两代矣,若此耳,斯孤弱奈何!

然而,吴锐又是一个老愤青,“好谈时政,竟有所不平,辄抚几愤愤,意气郁郁。这些品性不可能不传染到儿子吴承恩身上,培养出一个小愤青来。

我不敢说吴承恩是一个小愤青,但吴承恩也很难能做到静如止水。据《淮安府志》记载。吴承恩”博极群书,为文下笔立成。然而,科考屡屡不利,人到中年,才补了一个“岁贡生,闹来闹去,还是一个穷学生,只是能领几斗小米而已。这样,一直到晚年,才补了一个长兴县县丞的缺,又因看不惯鱼肉百姓,不久便挂印而归。

话说到这儿,该回来了。吴承恩的品性、学识,家世、经历,贫穷、困顿,使他对中国封建社会有了深刻的认识和清醒的把握,什么天纵神授,什么皇恩浩荡,什么正大光明,什么爱民如子,那叫个统统去他妈的!

他只相信世道轮回,物极而返,他只知道权有权术,道有道轨。

                 

吴承恩《西游记》有三个层面:第一是童话层面,它肩负着热热闹闹的娱乐功能;第二是世俗层面,它承担起积极向上、活泼乐观、忠贞敬业、矢志不移、坚韧顽强、不畏强暴等美好品德的励志效果;第三是寓言层面,它体现了作者对历史规律深邃认识和冷峻把握的独立思考品质。

一个内容,三个层面,还高度融合在一起,我看不妨把这种艺术干脆就叫做“荞麦艺术”。

既然叫“荞麦艺术”,那就要给这颗“荞麦”相相面,审视一下“荞麦的第一面到底有怎样的娱乐功能,它又隐含了什么艺术密码。

还是从我最初的感受说起吧。

那时我正念二年级。我们班是个二、四年级复室班。班上办了一个图书角,我“看得第一本书就是《西游记》。

我那时年龄太小了,借《西游记》没有我的份,只能是凑到四年级大同学跟前看,听四年级大同学讲。

<西游记>是图文并茂的少儿版。

幼小的心灵第一次打开了虚拟世界的一个窗口。

儿童心中的第一偶像就是孙悟空。他太神奇了,长着铜头铁脖子,有金刚不坏之身,在灵霄宝殿上刀砍箭射雷劈斧剁,都无可奈何。太上老君的八卦炉里硬是蹲了七七四十九天,竟毫发无伤,反炼就了火眼金睛,能看穿一切妖魔鬼怪的伎俩。

第一神奇的本领就是七十二变化和筋斗云。七十二变最吸引儿童的眼球,最能拨动儿童的心弦。变个美女,花枝招展,把个猪八戒哄得五迷三道,被乖乖背着哼哧哼哧走。还能变个小虫儿小飞蛾什么的钻进铁扇公主的肚子里折腾,逼她乖乖交出了芭蕉扇。

第一厉害的武器就是金箍棒。他大可捅天,插入云霄,小可入耳,变成绣花针,把妖魔鬼怪大得鬼哭狼嚎。

凡看过《西游记》的孩子都爱看样学样,弄一根高梁杆做金箍棒,再在眼皮上涂点黄颜色,算作火眼金睛,再翻个跟斗,权当做筋斗云,一放学就在街上昏天黑地‘打起来。

然而,没一个小朋友愿意学猪八戒,嫌他又笨又懒又贪,又爱睡觉,还出馊主意,耍小聪明,撺掇唐僧,陷害悟空。

小朋友最喜欢的还有,鸟兽都通人情,鼠兔也有爱情,树木亦会作诗,神仙竟能骗人,举凡动物植物,有生命的无生命的都有思想会说话。

于是,儿童的世界就无限扩大,异彩纷呈了。

鸡兔猪狗狼虫虎豹猴鼠马牛蜘蛛蜈蚣俱衣冠楚楚大言炎炎粉墨登场,就是那松树柏树桧树杏树竹子也依着鲜亮仪表堂堂谈道悟禅拉皮条谈情,甚至是一堆白骨竟也会脸儿红红头儿光光油粉香香笑语盈盈来色相诱人,直把一个世界搅动得神奇纷飞异彩闪烁,让人头晕眼花目不暇接。

现在理性地想来,《西游记》里的许多情节十分有趣。就拿六十四回“荆棘岭悟能努力 木仙庵三藏谈诗”来说吧,那位杏仙长得着实喜人,青姿妆翡翠,丹脸赛胭脂,妖娆似天女,不亚俏妲己。人美,诗做得也有特色:“雨润红姿娇且嫩,烟蒸翠色显还藏,自知过熟微酸意,落处年年伴麦场”。就是这位美小姐看中了唐僧哥哥,要来个一夜情,搞个转基因工程,又有柏树、松树老竹保媒拉纤,然而唐僧竟是不肯。                     我想, 假如这位唐僧先生肯了,这个伟大的转基因工程实现了呢,会不会淆乱乾坤,日月无光,天地碰撞?

这当然是杞人忧天。

但他们的后代呢,想来却有些不妙。是让后代们站着呢,还是让后代们走着呢,抑或是创造出了介于动物植物之间的一种不伦不类呢?

本来就是童话,在童话面前,理性是苍白的。我们还是回到娱乐大世界中来吧。

《西游记》在儿童的心里是神奇,是另一个世界,在成人的心理只是娱乐。

<红楼梦》里的贾母最爱看的是孙猴子的戏,老佛爷慈禧对《西游记》的戏也是情有独钟,因为猴子戏最是红火热闹,这两位老祖宗又都是最会享受的人,乐一乐十年少嘛。我们凡夫俗子也要娱乐,只是乐过之后,该刨土的还要去刨土,该挖煤的还得去挖煤。看《西游记》填不饱肚子。

填肚子,对我们凡夫俗子来说是紧要课题,对八戒老兄来说也是紧要课题。

我们的猪老兄在取经路上几乎没有吃过几顿饱饭,他现在又是一个素食主义者,还不经饿,肚子老是咕咕的叫。

终于到了一个所在,记不得是那个国度了,大家一天没吃斋,现在终盼到开斋了。唐僧、悟空饭量小,吃饱了,盘里还剩了些。八戒吃着自己的,还盯着别人碗里的,见师父师兄一放下筷子,立马就把盘子抢将过来拨进自己碗里,接着就猪声哼哼吞咽起来。

沙僧此时正在卖憨,抬起头,怔着耳朵听师傅说话,手里还端着饭碗拿着筷,大约是入了神。

谁能知道我们这位猪兄早就惦记上了沙僧的饭菜,趁这当口儿猛地一探身,便把沙僧的饭碗夺了过来,只听哼哼唧唧几声,饭菜就滑入胃肠,嘴里还嘟嘟囔囔地说,你不吃,那我老猪就替你承包了。

沙僧气得干瞪着眼,半天才呐出一句不满“真没出息

其实,猪老兄并不是没有出息,实在是如佛祖所说“食肠宽大,猪性使然啊!

这位猪老兄食肠宽大,那食道也宽大得了得,不然,大似三朝婴儿的人参果吃进肚子,何以竟不知滋味没有感觉呢?

第二十四回“万寿山大仙留故友 五庄观行者窃人参里,仙童奉上两个人参果让唐僧解渴,唐僧却战战兢兢,远离三尺,还嗔怪道:“乱谈,乱谈!树上又会结出人来?拿过去,不当人子!

猪兄眼尖,这一切他早看在眼里,只急得“口里水泱”,于是就撺掇悟空偷吃了人参果。

写兄弟仨吃人参果这一段令人捧腹。我们还是直接欣赏原文吧。

他三人将三个果各各受用。那八戒食肠大,口又大,一则是听见童子吃时,便觉馋虫拱动,却才见了果子,拿过来,张开口,轱辘的囫囵吞下肚,却白着眼胡赖,问行者、沙僧道:‘你两个吃的是什么?’沙僧道:‘人参果。’八戒道:‘什么味道?行者道:‘悟净,不要睬他,你倒先吃了,又来问谁?’八戒道:‘哥哥吃得忙了些,不像你们细嚼细咽,尝出些滋味。我也不知有核无核,就吞下去了。哥啊,为人为彻;已经调动我这馋虫,再去弄个儿来,老猪细细的吃吃。’

我们猪兄因了这三分口欲,终于留下了“猪八戒吃人参果,全不知滋味”的千古笑谈,一个字,坏了猪兄的名头。

从猪兄的角度来看,一生事业就是食物女人两端,而这两个端口,正是猪兄的强项。眼尖无人能比得了八戒,灵动谁能超过悟能?在这两个端口,悟空一个愣头青,唐僧活像呆瓜样,沙僧就是木讷伯,只有八戒配叫猪聪明。聪明,反成了人们取笑的把柄,这冤枉你叫猪兄找哪个去说。

对读者而言,八戒才给我们带来了阵阵笑声,不然我们还不知该如何迎送天天重复乏味的日月呢?

                 

圣人曰:食色,性也。圣人都如此说了,我们的猪兄就不必战战兢兢,瞻前顾后,在意什么飞短流长了;该吃就吃,该睡就睡,或者吃了睡,睡了吃也无不可,即使出了点小名,闹了个吧笑话,那也是猪性使然,连佛祖也会理解。

猪兄操起你的齿耙,只管大胆地往前走。

然而,我们的八戒兄偏偏还是一匹公猪,而且是一匹壮硕的公猪,现在虽然做了和尚,但那零部件还是蛮齐全的。

这就难免要出些个小问题。

原来的八戒兄可不是猪头猪脑猪身一副膗模样,而是一个标准的俊朗儿郎,还有一个人人羡慕的官爵——天蓬元帅。

你看,条件够硬吧!估计天界的靓姐丽妹会排着队要一睹天蓬哥哥的风采,个别性急的保不齐会跳上灵霄宝殿前的牌楼上唱一嗓子:天蓬哥哥你往前走,妹妹我苦等你整一秋。

天蓬元帅啊,在灵霄宝殿上当值,你怎么就把持不住,起了色心呢!那月宫中的美人嫦娥仙子是你动得的吗?

果然,玉帝震怒,一脚把天蓬踹下天界,落入了猪胎,成了猪头猪脑的猪八戒。

九十九重天廷一下落入十八层地狱,俊朗天蓬转眼成了猪八戒。现在别说找一排姑娘,即使是九十九岁的老太婆见了他也唯恐避之不及。猪八戒羞得不轻,连上街都是掩面而过,这还有什么生的滋味呢!

然而,我们的猪老兄勇敢地堂堂正正站了起来。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八戒兄终于领了观音法旨,做了和尚。

八戒兄最高的品德就是猪坚强。

看来,食色两端,既能败坏你,也能成全你。

其实,说成全了八戒,还不如说是成全了我们芸芸读者。因为,正是猪八戒有了狂跳的色心,有了膨胀的色胆,再加上佛家的清规戒律前来轻轻一缚,四处迸溅的色心色胆的火花才给我们抛下一路笑料,带来一路笑声,伴我们度过了漫漫长夜。

还是回到《西游记》文本中来吧,要不,有人会说满纸无驴了。

<西游记》十八回的回目是,“观音院唐僧脱难,高老庄大圣除魔”。本回是我们可爱的猪八戒的第一次隆重出场。

猪八戒家住福陵山云栈洞,以相貌为性,故姓猪,本名叫猪刚鬣,和猪坚强恰是一对。这位刚鬣兄一出场,就带着伟大的公猪特色,雄风强悍,震荡了山庄。

三年前,高家庄的高老要给三女儿翠兰选一个上门女婿,不久就有一个精致汉子前来应聘,还是个吃素的,高老满意,翠兰满意,于是就一试定了终身。不承想,女婿慢慢露出了猪相,脑后长了一溜鬃毛,还会卷风扬沙,又把翠兰小姐锁入后宅,不让与家人见面。他自己朝去暮来,把翠兰小姐折腾得花容失色。

这位猪坚强先生,食戒上还是把持住了,值得表扬;色戒上把持不住,也情有可原,因为他是一匹坚强的公猪,本色使然嘛。

要知道,我们的猪兄现在还不是和尚,他还没有加入组织,最多也只能算个准和尚,所以还不能用组织纪律那一套去约束于他。

再看它二十三回,讲的是“四圣试禅心”的内容。这一回,八戒已加入了组织,成了一名真正的和尚了。

师徒四人来到一处大庄园歇马。庄园主是一寡居妇人,膝下有三个女儿珍珍、爱爱、莲莲。那妇人要给三个女儿招入赘女婿,正在客厅和唐僧师徒商量此事。唐僧、沙僧和悟空“禅心已作沾泥絮,不逐东风上下狂”,只有八戒”东风吹,色鼓擂,粉黛峨眉我怕过谁”,打着自己的小算盘。

当沙僧劝八戒做人家女婿时,八戒却说:“不要栽人。从长计较。自己明明愿意,却偏说反话,说反话,又悄悄给自己留了后门。够聪明的,谁敢说八戒兄是呆子呢?

接着悟空也来相劝,八戒就说:“胡说!胡说!大家都有此心,独拿老猪出丑。常言道:‘和尚是色中饿鬼’。哪个不要如此。够机敏的,真是倒打一耙的祖宗,还把自己遮掩得形迹不留

八戒本来希望师傅推荐一下,自己再扭捏一回,最后也就应了。现在看来没指望了,只能自己毛遂自荐,于是佯言放马,转到后门,见了妇人就长长地叫起了娘。为了不让丈母娘作难,还要把三个姑娘都揽入自己怀中,后来撞天婚落了个两手空空,八戒不得已才求其次了。

于是八戒道:“娘啊,既是他们不肯招我,你招了我罢。你看,我们八戒兄这女婿,够敬业吧,连丈母娘都承包

了!

话说到此,需要总结一下,就一句话:猪八戒出场,笑料一箩筐。

                   

饶舌至此,该熟门熟路看看《西游记》的第二层面了。我所以说“熟门熟路,是因为《西游记》的第二层面是我们先入为主的那些审美内容和审美看法,也就是我们那些惯常的世俗认识和世俗理解

现在以及过去各种版本的有关《西游记》的教科书内容都是这种世俗理解的代表

我们站在《西游记》的第二层面来看,《西游记》天宫、地府、人间,还有西天极乐都写到了,无一处不充满肮脏和丑恶。取经路上,遍地是妖魔鬼怪,而且妖魔鬼怪大都和上界佛仙沾亲带故。可以说,一部<西游记>就是大明王朝的神话版。

<西游记》第二层面最为辉煌之处,就是塑造了传奇英雄孙悟空。孙悟空既有藐视一切威权的叛逆精神,又有忠贞不渝,矢志如一的美好品质,他仇恨一切妖魔鬼怪,同情人民的苦难,他手段高,智谋广,成为人们最喜爱的文学典型。

无须烦言,就此打住。因为这些世俗的理解,大家都耳熟能详。关于第二层面的励志内容,又因其俗不可耐,我也不想啰嗦了。但是,为了更好地突出励志效果,吴承恩用了新颖的表现手段,这算是挠到了我的痒处,还想说上一说。

<西游记》的励志效果,主要着落在唐僧和孙悟空二人身上。

孙悟空,又叫孙行者,这是观音和唐僧给起的名讳。还有一个不俗的名字叫“孙大圣”,这是因为他曾经做过“齐天大圣”,现在不得已又姓了“孙”,众仙一调侃,于是就有了这一名号。

孙悟空以前的名字就是没有名字,他生在花果山,长在水帘洞,就是一只野猴子而已。

这个野猴子,既有野性又有猴性,要命的是还学下一套高超本事,上天入地,橫行无忌,还公然打出“齐天大圣”的旗子,要和上天叫板。

叫板就叫板吧,那只不过是猴子玩儿而已,不值得大惊小怪。可玉帝佛祖不这么看,非要上纲上线,把他打灭不可,于是,做好做歹把猴子压到了五行山下。

五百年后猴子成了猴和尚。不过,猴性还是猴性,野性依然野性,上苍赐予的歹症候未改分毫。

猴子的师傅唐僧佛学修养了得,坐禅根基深厚,执着一信念要到西天取经,虽万死而不改初衷,够牛的。最牛的是他认为即使是妖也要感化,不能轻杀。你看佛心修养到了迂腐的的地步,真让人无话可说了。除此之外,我看唐僧就是一个百无一能的窝囊废。

我真佩服如来观音巧手能裁,把心性、经历、情感、识见、本事落差巨大的这么一对硬搭配到一块去西天取经,够放心的!

                      

当然放心,因为维系师徒二人的坚韧纽带就是一心向佛,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才走到一起来了。再有就是“恩”。唐僧把悟空从五行山下救出,有再造之恩;师徒名分已定,一日为师,终身父母,也是一份恩情。

不过,恩仇本是双胞胎,德怨往往结伴来。在取经路上,悟空打杀坏人和妖魔,得不到表扬,反倒落了一身不是——

悟空忍了;到东海游玩讨老龙王几杯茶喝,也落埋怨,而且还絮絮叨叨不已——悟空忍了;自己一个筋斗就可到达西天,现在却只能给老和尚牵马坠蹬,陪着小心步行——悟空忍了;当年的齐天大圣服过谁,敢和玉帝叫板,敢和如来争雄,天兵天将也打它个稀里哗啦,现在却落在了一个窝囊废手里——悟空也忍了。唐僧先生啊,你千不该万不该利用徒弟对你的信任哄悟空戴上那个紧箍儿,使悟空从此失去了自由身。西人曰,不自由,毋宁死。看来悟空真是冤似窦娥,怨如刑天,怒比共工了。

   如此,悟空的心里必然会刮起一场巨大的风暴,产生一场激烈的心理战争。于是就有了《西游记》五十七回“真行者落伽山诉苦 假猴王水帘洞誊文”和五十八回“二心搅乱大乾坤 一体难修真寂灭”两回的内容,这也就是人们津津乐道的真假美猴王的故事。

  其实哪里有真假两个猴王,分明就是一个孙悟空嘛,何以见得,以定海神针为据。那定海神针天下唯一,何来两个金箍棒呢?

吴承恩在五十七回回目中虽然说到了“真行者假猴王,但接着五十八回回目中便有了“二心而“一体”的解释,就是说因悟空这“一体”有了“二心”,有了矛盾,有了斗争才出现了两个美猴王的战争,或者说,两个美猴王的战争是孙悟空“二心斗争”的形象化外现。这是直观形象的心理描写手法,我们可不能看花了眼啊。

至于假猴王打了唐僧,抢了包袱,回到花果山自己还要闹腾着去西天取经的情节,说明了悟空内心虽然翻波涌澜,斗争激烈,但一心向佛的基本面还是坚实的,这就是最终战胜了另一个自己的心理基础。

有了孙悟空这一场心理风暴的形象展现,我们对孙悟空随经百折千挫,但誓保唐僧西天取经此心不改的品格才由衷的信服,孙悟空的品格、坚韧和智慧也成为了我们精神的偶像。

                    

一路转转悠悠,跌跌撞撞,抬头一看,已来到《西游记》“荞麦艺术”的第三层面了。那我们就要看看这第三层面到底是怎样一个寓言,这个寓言又寄寓了什么样的历史认识,以及作者给《西游记》使了什么魔法,才出现如此清晰的历史景观。

自《西游记》诞生以来,评说《西游》的人面前就出现了一条理解鸿沟,那就是《西游记》前七回和后九十三回。前七回说的是大闹天宫的故事,后九十三回讲的是西天取经的故事,两个故事思想意义截然不同。孙悟空性格也有了变化:前期的悟空快意江湖,敢作敢为;后期的悟空委屈顺从,受制于人。

为了理解的顺畅通达,人们就想办法来弥合鸿沟,终于找到了跨越鸿沟的独木桥:<西游记>前后的思想倾向是一致的,孙悟空不畏强暴,活泼乐观的性格也是一致的。

真是隔靴搔痒。

鸿沟就是鸿沟,何须弥合?又如何能弥合得起来呢?

其实,这条鸿沟正是作者的魔法所在,有了这条鸿沟,《西游记》神话故事这个大寓言所寄寓的宏大主题就清晰起来了,作者吴承恩的独立思考品质、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准确把握也清晰起来了。

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有人指出了《西游记》的宏大主题,可惜我们怀抱审美积淀既久,生怕玷污了心目中美好的英雄形象,又囿于习惯思维不能自拔,致使这种独立见解湮没无闻了。

应该说,承认《西游记》的艺术鸿沟,承认《西游记》的宏大主题,并不会影响孙悟空的光辉形象,相反,会给空灵的艺术形象增添了实实在在的现实内容,孙悟空的光辉形象反倒更饱满起来。

                    

<西游记》第三层面的艺术鸿沟就是一面镜子,从中我们能看到很多历史现象的玄机所在。

我们还是再回到《西游记》文本中来吧。《西游记》世界的最高统治者是高坐灵霄宝殿的玉帝,而精神领袖则是西天的佛祖释迦牟尼,虽说佛道合一,却只强调了佛法无边,所以,三界的真正统治者还是如来。

这有点像现在政教合一的国家,比如伊朗,总统可以走马灯似的换,而精神领袖却“世袭罔替”。日本好像也是这个样子,虽不是政教合一的国家,天皇也不涉事务,但那影响力一点也不比首相差,尤其是二战时期。

说到题外了,赶快折回来,还是说说如来佛祖的事体吧。那如来安坐莲台,不管俗事,优哉悠哉,却深谙统治之术,手腕儿高得很哪!他手中有三个王牌,分别叫“金、紧、禁”,说来也简单,就是三个箍儿罢了。你万不可小看了这三个箍儿,它涵盖了权术的所有内容,它代表了玩弄统治手腕的极致水平。

<西游记》第八回“我佛造经传极乐 观音奉旨上长安”,本回里,观音奉了如来法旨要到东土寻找取经人,行前,如

来取出三个箍儿,递与菩萨道:

此宝唤做“紧箍儿”,虽是一样三个,但只是用各不同。我有“金、紧、禁咒语三篇。假若路上撞见神通广大的妖魔,你须劝他学好,跟那取经人做个徒弟。他若不伏使唤,可将此箍儿与他戴在头上,自然见肉生根。各依所用的咒语念一念,眼胀头痛,脑门皆裂,管教他入我门来。

如来真是好手段,人家不愿入你沙门,到你体制中来,

你就给人家戴个“紧箍儿”,叫人“头痛脑裂”,有了后顾之忧。这办法管用确实管用,只是有点下作,也不怕坏了你如来佛祖的名头。

紧箍儿的妙用,就体现了神话故事的寓言功能,也是吴承恩对统治术的艺术总结。

孙猴子是造反之人,虽然被镇压下去了,但人还在,心不死,一不留神他还会跑到花果山扯旗造反。看来,灭是灭不了的,即使灭了,保不齐还会出个狗行者马行者什么的。做什么事都要搞成本合算。如来一合算,还是招安好,既省钱又省力,只是还要防着点,别再出什么幺蛾子才好。

于是,悟空头上就多了个“紧箍儿,敢有异动,管教你“头痛脑裂”,看你服是不服?

历代统治者都是玩弄“紧箍儿的高手。

清朝雍正皇帝未登基之前就把这个“紧箍儿玩得滚瓜烂熟了。当时,康熙皇帝要在西北用兵,封十四阿哥胤禵为大将军王带兵出征。四阿哥雍亲王胤禛就着了慌,他怕十四阿哥由此坐大,夺了皇位,那样的话,就没自己什么事了。于是,他就玩了一把“紧箍儿“的绝活,撺掇皇上任命心腹年羹尧做了陕甘总督,让年羹尧在粮草上给十四阿哥念“紧箍咒”,迫使他不能带兵逼宫,自己便稳稳当当做起了雍正大帝。

玩“紧箍儿”玩得炉火纯青的,古代有,现代也有,不过,我不想再举出实例。

                 十一

蒋委员长也会玩“紧箍儿”,不过,玩出水平的还是“金箍儿”。你西北军阀不是厉害吗,好,我金钱、官爵开路,把你的干将收买过来;你广东军阀不是要造反吗,好,我金钱、官爵开路,把你的心腹拉拢过来:挖了你们的根基,看你们还能蹦跶几天?

官爵、金钱这东西,得到了怕失去,失去了就想得到,会把你箍得昼夜难眠。

其实,这还是招安那一套,只不过是老谱翻新而已。

蒋委员长懂得招安,如来懂得招安,作为三界之主的玉帝也懂得招安,很明显,招安成本最小。

当初,孙猴子扯旗造反,闹了龙宫,反了地府,玉帝闻听大怒,却被太白金星劝住了。那太白金星言道:“臣启陛下,可念生化之慈恩,降一道招安圣旨,授他一个大小官职,与他籍名在箓,,拘束此间。”玉帝准奏,就封悟空做了一个弼马温

后来,悟空知道受了骗,就反下天廷,公然打出了“齐天大圣”的旗子,要和玉帝叫板。造反队伍也颇为壮观,有七十二洞妖王和六圣参加,平天大圣牛魔王赫然在列。

玉帝没法,只好封了他个虚衔“齐天大圣”。

如果对应着如来的三个箍儿来看,“弼马温和齐天大圣”就是两个金箍儿,只不过玉帝这两个金箍儿虚头八脑不实在,还不能戴在悟空的头上。

几次被玉帝所骗,孙猴子终于大闹了天宫。

我们读历史常会看到古代统治者洋洋得意地自我吹虚,他的治下做到了“野无遗贤”,那位旷代圣主李世民看到考生进入了试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我彀中矣”,宋太祖也是手段高超之人,他怕手下大将重新复制一个“皇袍加身”,就乐呵呵地先来了个“杯酒释兵权

举凡种种,都是“金箍儿的妙用。

然而,“金箍儿”却不适用于孙猴子。孙猴子是极有本事的人,他才不会在乎那些“黄白之物”,他要的是尊严。因此,对付他的办法就是戴个“紧箍儿”,看紧他,束紧他,抓紧他,握紧他。如来、观音真够精明的。

于是,“金箍儿”就带在了圣婴大王红孩儿身上。

<西游记>四十二观音菩萨的一句话极耐人寻味。他说:“这个金箍儿,未曾舍得与人,今观此怪无礼,与他吧。”一个破箍儿,观音竟舍不得给人,可见这箍儿非同一般,它代表的是富贵荣华,因此,菩萨才有留恋之意。

接着,观音拿出那箍儿,喝了一声“变”,就变成了五个箍儿,明晃晃地戴在了红孩儿的头上手上和腿上,还给红孩儿起了法号叫“善财童子”。“善财两字,也指出了“金箍儿”的寓意所在。

观音还有个“箍儿叫“禁箍儿”。早先就戴在了黑熊怪的头上了。黑熊怪也是有极高本事的人,武功和孙猴子不相上下,只因他和金池长老有来往,顺手牵羊偷了唐僧的袈裟,才被观音给戴了个“禁箍儿收了。

按理说,像黑熊怪这样有本事的妖给他戴个“紧箍儿”才对,为什么给他戴了个“禁箍儿呢?道理很简单,那黑熊爱和和尚来往,偷东西虽犯了戒,但他偷的是“袈裟”,这说明他有向佛的思想基础,禁于一地,反省反省,还有望成为可造之才呢。再说了,那紧箍已给猴子戴了,观音又不会再造一个紧箍出来。

历史上,统治者也惯用“禁箍儿这一套办法来约束下属。还说那个雍正大帝吧,因为十四阿哥胤禵心中不服,雍正还不是罚他去守了先皇之陵,那意思不外乎是让他反省反省罢了。

明末有个叫张献忠的,造起了皇帝的反,打了个昏天黑地,后来又受了招安,但他人还在,爪牙未损,皇帝不放心,就给他戴了个“禁箍儿,让他驻扎谷城,不得越雷池一步。至于张献忠最后还是反出了谷城,那是另一回事了。看来这个禁箍儿无非是个泛软禁的法儿,不卡住对方命门则难以奏效。

                  十二

<西游记》前七回写反天宫,后九十三回写受招安,由此,我想到了明朝另一名著《水浒》。《水浒》是前一百回写逼上梁山,后二十回写受了招安。就施耐庵角度而言,我想,大约是逼上梁山的文章好做,且容易出彩,招安后的文字难写,又不容易写好。而《西游记》的后九十三回,虽有个别硬伤,却也精彩多多,像三打白骨精,像两个美猴王的故事等等,一直是人们喜闻乐见的经典段子。

似乎可以这样说,《西游记》正好弥补了《水浒》的不足,《西游记》恰成了《水浒》的外篇。

<西游记》这一部伟大的神魔小说,利用神话的寓言外壳包装了一个宏大主题,那就是招安。若走进历史长河来看,招安是一个历史常态。吴承恩对招安的认识是非常深刻和清醒的。在统治者力量异常强大时,除了招安还有别的出路吗?牛魔王不受招安,结果落了个身首分家;方腊反对招安,反被枭首示众。招安对社会安定和人民福祉是有好处的。

因此,吴承恩才着重写了孙悟空受了招安西天取经的故事。

孙悟空和宋江辈同样都是招安,却有了高下之别,美丑之分,决不能同日而语。

孙悟空童心单纯,心地光明,一片赤诚灿烂,而宋江却机心很深,城府阴暗,一洼浊水难见底;孙悟空是打了败仗,不得已而受了招安,宋江是打了胜仗,反乞求朝廷才招了安;孙悟空招安后去打牛魔王,却没有亲自去杀牛魔王,宋江招安后带梁山人马剿灭了方腊,又把方腊押送东京枭首示众。所以在读者心中,孙悟空仍然不失英雄本色,而宋江却终于是奴才。

孙悟空接受了招安,进入了体制之内,去保唐僧西天取经,受到了辖制,受到了委屈,本事也不能畅快淋漓地发挥,这是事实。但他同情人民的疾苦,一路除妖斩魔,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他敢于大胆揭露西天的腐败,敢于指责如来是妖精的外甥,敢于骂观音“该他一世无夫,敢于蔑视人间帝王,用马尿和药丸给治病,这些也是事实。

孙悟空这一典型形象,不仅具有浪漫主义的风采,而且还闪耀着现实主义的光辉。

十三

下面造了反,上面去剿灭,剿灭不了,就去招安,这是一条历史规律。当然,招安成功与否,还要看你手中还有多少牌可打,如果恓恓惶惶无牌可打了,想成功招安也难,一句话,招安还要靠实力说话。

历史是很热闹的。从来就有主张招安的,也就有反对招安的。金圣叹就是坚定的反对派。他认为宋江这样的渠奸大恶不配朝廷招安,应该彻底剪灭而后快。金圣叹犯了假洋鬼子的脾气,既有书生的清高,也有书生的迂腐。

就政治层面而言,金圣叹是有点迂腐,但就文学层面而言,金圣叹却慧眼独具,他能从别人忽略一过的地方读出精彩来。他认为,一部《水浒》从高俅写起大有深意,那就是“乱自上生也”。大宋王朝就像一颗苹果,先从果心坏起,这才有了表皮的腐败,才有了宋江、方腊等祸乱。

由此看来,宋江辈接受了招安,实在是缺乏政治远见,这也就更彰显了宋江辈那副奴才嘴脸。

而《西游记》恰恰相反,它从孙猴子写起,从造反写起,借用金圣叹话说,那就是“乱自下生也

乱自下生,说明天宫和西天虽然腐败,肮脏而丑陋,却还没有腐烂,而且还掌控着强大的武备,天兵天将、八洞神仙、三清祖师、四大金刚、十八罗汉、三千揭谛、四海观音依然阵容强大、稳固,玉帝、佛祖威信不减,号召力很大。天廷还是铁打的衙门。

所以,孙悟空无可奈何接受招安,是顺应了历史规律,是明智之举。悟空身在体制之内,合理合法地打杀危害人民的一切妖魔鬼怪,大气凛然,揭露天上人间的黑暗和腐败,这不是很好吗?

所以,孙悟空虽接受了招安,但英雄犹在,浩气长存,本色依然。

 

编辑:张国光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忻州市河曲中学 特此声明。